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蔺聪

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主体目标;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及积极人生态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体要素。语文教材内含丰富多元的教学元素、引人深思的人文教育资源,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正视生命、感知生命、珍惜生命,助力学生身心成长。

教师提升生命教育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宏观角度上看,教师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者,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当下,新课改已明确指出教师应肩负起自身的岗位职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多元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的学科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形成健全人格及健康价值观。

高中生往往面临着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等多重压力,易滋生心理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借助学科特点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沟通关系,然后借助教材内容渗透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强化其生命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实践经验及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寡、自身具备能力的高低,以及价值观、心理行为发展规律的健康与否均与教师有着深切关联,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教学方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未来发展。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0

在生命观的教学指引下,教师应以教材内容、课本知识为媒介开展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个人素养的同时,意识并关注到生命的长度、高度与厚度,在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指引下学习渊博知识、体会丰富情感、养成正确观念,如此才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养成良好心理品质。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探究课文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经典名句,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毛主席一生的伟大事迹和诗词的创作背景,深切感受毛主席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昂扬精神,进而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远大抱负、坚定民族信念、坚持民族信仰,激励学生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为后续学习及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学生接触教育资源的主要场所,班级则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氛围的主要环境。可以说,班级的整体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深远影响。鉴于此,教师应充分整合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元教学方式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打造优质、高效的生本课堂,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通过合作探究、辩论赛的方式,积极大胆地发表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同时在班级内设置心理健康版块,方便学生围绕心理健康进行良好交流,为学生舒缓心理压力提供便利场所,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情况,以有效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

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是建立良好班级氛围的核心基础与关键要素。首先,教师应与学生构建良好沟通关系。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和谐、生动、活跃的,教师应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平等心、包容心和爱心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和关心,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彰显价值。此外,学生间也应形成良好和谐的关系。教师应引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产生摩擦、矛盾要及时解决,也可通过学习小组的方式拉近学生间的关系与距离,从而规避并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以此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同时,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锤炼塑造,以及道德品格、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其虽然具备一定社会阅历和自我认知,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虽然具备一定独立性,但却需要正确、有效的引导才可避免误入歧途。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空间和尊重,以朋友的角度关心学生学习、关爱学生生活及心理健康状态。

关注作者的精神内核

在生命观的引领下,高中语文教师除了依靠教学来强化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外,教材文本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要素。文本是作者精神和情感外铄的媒介,鉴于人生阅历各不相同,创作者的心理路程和对社会事态投注的注意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呈现给学生的体验也不一而足。鉴于此,教师应对文本内容加以多维度、全方位的充分解读,如此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真正精神寄托。如《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鲁迅先生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等,无不形象地说明,正因为作者的生命意识被融入到文本内容中,我们才能体会到不同的情感语言。

从本质上看,语文教学是师生围绕文本展开的多元互动,那么若想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应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精神内核,以读出作者的精神和情感语言。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落实“知人论世、读文知人”的阅读教学原则,在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作者的精神内核和情感语言,让学生在文本内容及其精神内核的影响下形成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

结束语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其应革新教育理念,在生命观的指引下,在高中语文课堂通过多元形式渗透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舒缓心理压力、形成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品质,从而确保高中生全面且健康的成长,为后续学习及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