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青少年成长的荆棘地
作者: 黄天明小林,15岁,初二学生;平时学习刻苦、待人和善,在老师眼里是个懂事的孩子。可最近两个月以来,老师发现他的学习成绩下降了,上课容易走神,总是打瞌睡,脾气变得急躁,甚至鲜见地会和同学发生冲突。渐渐地,小林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反应迟缓,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此时,小林的父亲也察觉到了孩子的异常:不爱说话,饭菜吃得少,总是躲在房间里等。于是,小林父亲带着他去了医院,经心理科医生评估与检查,小林被确诊为“中度抑郁”。在医生的建议下,小林接受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治疗3个月后,小林的消极情绪得到了一定的舒缓,学习也逐渐恢复到以往的水平,后续1年多维持治疗,病情恢复良好。
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
小林的故事并不只是个例。《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14.8%的青少年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4.0%的人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人为轻度抑郁风险群体。迄今,抑郁症的具体病因仍未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内分泌代谢、神经再生等多个维度;病前的人格特质,如抑郁质,是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感因素;青少年时期遭遇强烈的应激性或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个体抑郁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然而,以上各种因素并非单独起作用,而是交互、共同影响抑郁症的发病。
对于青少年来说,患抑郁症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缺少归属感,归属感代表一个人在心理层面感受到的安全感,如被理解、被接纳。抑郁症患者往往最缺乏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缺少温暖的家庭环境,他们的父母往往无法认识到抑郁症的严重性,只会觉得孩子是在“无病呻吟”,父母的冷言冷语就像一把刀再次扎进了孩子受伤的心中。②缺乏胜任感,胜任感代表一种能力、价值感,如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一旦孩子无法实现这些期望便有可能受挫,久而久之会缺乏自信,变得郁郁寡欢。③缺乏自主性,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人行为的核心动机主要有3种: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行为的动力,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甚为重要。
青少年抑郁症的危害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及生活的心理疾病。主要危害有以下几点:①抑郁症可能会诱发部分身体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等,不利于身体健康;②患者可能会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与乐趣,感到沮丧、孤独和无助;③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症状,对生活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④部分抑郁症患者会有顽固性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等;⑤部分患者会有精神活动受限的表现,如言语减少、声音低沉、表情淡漠等。
抑郁症可能产生的最严重的结果是自杀,抑郁症的自杀率约为10%~15%。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必须马上联系医护人员寻求帮助。
青少年抑郁症的征兆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大多数时间会感到沮丧,且持续至少两周,还会出现至少1种下列症状:①易怒或对几乎所有人和事感到厌烦,对挫折感到愤懑;②表达对社会的不公不满;③坐立不安、烦躁;④言行迟缓;⑤睡眠过少或过多;⑥进食过少或过多,非常规的体重降低或增加;⑦危险行为,如滥用药物、成瘾性物质等;⑨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⑩反复出现自伤、自杀的行为或念头。
此外,抑郁症患者通常还会有一些特异性言行。①“没意思”“没劲”:这可能是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不足,即快感缺失,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如不想社交、不想购物、不想出门等;②“我感觉好累”:心理学上有个名词——习得性无助,即人在出现抑郁情绪后,再经历多次挫折就会失去再次面对挑战的信心和勇气;③“都是我的错”:内向归因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归因模式,日积月累形成恶性循环。这些语句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口头禅,如果父母经常听到这些内容,应当引起重视。
如何应对青少年抑郁症?
抑郁症的治疗计划应由医务人员、家长和青少年共同制订,主要治疗内容包括: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作为目前公认最有效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能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和非客观的思维模式,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体育锻炼:步行、瑜伽、慢跑和力量训练等运动方式,在对抗抑郁方面效果显著。运动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焕发活力。参加体育项目还能在运动过程中促进社交,增进友谊,提升自信心。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通过改善大脑神经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等)的失衡发挥治疗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药物调整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及其家长须走出抗抑郁药物有“成瘾性”或“吃了会变笨”的误区,科学合理用药。
物理治疗: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电休克治疗等,对于伴有严重消极情绪的患者,电休克治疗能够有效消除其消极意念及行为,保护青少年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基础,负性生活事件是诱发因素。抑郁症是可以被有效治疗的,前提是需要正确、理性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及时识别,并积极干预,如此才能帮助更多陷入困境的青少年走出这片荆棘地,迎接明媚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