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增多现象?

作者: 张进珠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很多涉及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事件,其中不乏自残和自杀事件。这引发了许多老师和家长的质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文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

时代不同,需求有差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需求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5类。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会优先满足基本需求如温饱,之后开始追求好大学、好工作、好房子等物质目标,这些目标相对明确且实际可见。

而当下的儿童青少年出生时的物质条件已相对丰富,大多不用担心温饱问题。因此,当父母试图激励他们追求好学业、好工作,并使用曾经为自己定下的目标要求他们时,往往起不到效果。也就是说,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当下的儿童青少年,现在的孩子更注重爱与归属感、自我实现等需求。例如:曾有青少年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在我伤心难过的时候,爸爸能关心我、抱抱我,而不是给我那么多生活费。”因此,家长需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以正确的方式关爱他们,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和支持。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近年来,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如出现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这导致部分儿童青少年遭受到不少冲击与伤害:有的孩子成为父母争夺权益的“工具”;有的孩子成为父母发泄情绪的对象;有的则在父母再婚后变成新家庭的局外人……笔者所在的学校,多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自单亲、离异或重组家庭,有学生甚至表示:“我既有爸爸家又有妈妈家,唯独没有我自己的家,在哪里都像是个外人。”因此,我们需要让儿童青少年更多地体验到爱与归属感,加强对他们心理活动的关注。

面对的挑战不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更为复杂。过去,人们有很多户外时间,能与伙伴一起玩耍,即使父母发生争吵,也能通过与同伴玩耍消除负面情绪。然而,如今很多儿童青少年习惯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发泄消极情绪,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网瘾的泥沼,从而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内啡肽、5-羟色胺等激素,缓解焦虑、沮丧、抑郁等消极情绪。因此,学校应认真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要求,并督促儿童青少年积极开展户外、文艺、体育类活动,预防其沉迷网络。

身心所受压力过大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较为敏感、脆弱,面对来自学习、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往往无法正确排解负面情绪,久而久之积攒的压力过多,容易出现身体疾病和心理问题。若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分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成长,不仅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严重的还会加剧其心理问题。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关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增加儿童青少年的自主性,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