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悟“道”
作者: 黄永国
寻片刻闲暇,居某处宁静,续半盏香茗,捧一卷书册,让思维遨游于字林文海,尽享品读之趣,绝对是人生一大美事。如若所读之典籍精妙绝伦,便更好了。
一
记得还在求学之时,就不止一次听说过《道德经》,也曾机缘巧合下略读一二。但当时心境未定,才思浅薄,无法领略其中所蕴含学问的奥妙。时隔多年,终于有机会重拾其章,参一参其中的奥妙。
寥寥五千字,可谓字字珠玑,所含之深意即便用一生去感悟和体会,恐怕都无法窥其全貌,能有幸明晰十之二三,足以受用无穷。
浅读细思,贯穿于《道德经》中的一个“道”字,上半部分为“首”,乃表人之意念,下半部分为“辶”,乃释辅之行路,阐明了“道之理”“事之理”,以及处世、修养所应当遵循的准则和方法所在。
《道德经》全文共81章,其中多次提出,万事万物最接近无上道意、最具备道之本性的,便是“水”之一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乃至高至善的代表,滋养万物却从不争强好胜,哪怕是环境再险恶、再肮脏也从不挑剔,甘愿与之共存,这种卓然的品行,几乎就是“道”的本意。
过刚易折,需以柔相济,需要的就是如“水”一般的兼容并蓄,虽柔弱却坚韧,遇弯而迂、遇流而聚、遇势而起、遇坡而下、遇石而穿,行万事皆为利他,处恶地洁身自好。或许,这就是人们苦苦寻求却始终无法参透的处世哲学。
无欲则无求,无妄则无忧。很多时候,并不是命运不够公平,而是我们心中的欲望之念得不到满足,一味地想要更多,太过于偏执,最后求而不得,自然而然便生出了许多忧愁和烦恼,也就衍生出了更多的愤慨和怨念。如水一般淡然、洒脱,是非常难得的一种人生态度,这种浑然如大道般的非凡之物所呈现出来的启迪和参照,弥足珍贵。
二
在粗略通读《道德经》全篇后,愈发感受到其所述之意的博大和深远。当我再一次放慢速度,一字一句地朗读下来,同样的章节,却有了不同的感悟和体会,这一发现更令我欣喜非常。学疏才浅,只能节选三四,尝试浅析其含义所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6句,18个字,精辟而有力,所阐述的理念更是真知灼见:与其直言不讳,不如委婉转折更能够让事物得以保全;一时的忍辱负重能够换来日后的尽情伸展;保持空杯心态才能得到更充盈的填补;以往的宝贵经验能够带来更多创新的灵感;少量的索取反而能够得到更多回报,过分的贪婪只会产生更大的困惑。
《道德经》用“有”和“无”辩证地阐述了治国、治家、修身、修为的各种理念,始终崇尚“无为”思想,却并非传达“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不作为,反而是在强调“适度、知足”的处世经验和修己心得。无论“春风得意马蹄疾”,还是“失意得途事皆别”,世人都必须明白,一切经历皆为修行,得意时不能肆意妄为,失意时无需灰心丧气,懂得知足常乐,才能感受到平淡之中所蕴含的美好,才能领略凡尘俗世中的平安和喜乐。这确实是一种绝佳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准则。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需要几人合抱的参天大树,是由细小的根芽慢慢生长而成;巍峨耸立的九层高台,是由泥土一点点堆积、垒砌而成;目的地在千里之外的远行,也是由脚下的每一步慢慢行走而开始的。这耳熟能详的名句,此时读来,别有一番内涵在其中。任何一件伟大的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轻而易举达成。需要从最微小、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慢慢地积累、不断地重复,打下最为坚实的根基,在根基上加入一个又一个关键环节,才能成就恢宏之姿。再经由漫长的岁月来进行检验,留待后世品评诉说,就如同《道德经》和许许多多的醒世著作一样,受世人敬仰和推崇。
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既需要怀揣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方能积攒经验,收获成长。而一路上所遇的荆棘与阻碍,以及各种磨难和挑战的洗礼,促使我们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和升华,至此,才能获得丰厚的馈赠,体验到更有意义的人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希望自己时时刻刻都幸运,这是人之常情,但并非正常的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需要辩证地去看待,也许此刻正在经历苦痛,可这何尝不是一种历练和考验呢?如果我们能够坚持本心,在风浪中不断地突破、跨越,也许就能在机遇出现的那一刻牢牢把握住,从而收获更大的幸运。或许此刻正意气风发,可这也许就是瓦解斗志的毒药,倘若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反而放松了警惕,那么不幸就会悄悄地躲在暗处,等待着伺机而动。
因此,灾祸来临,不必过于惊慌,因为幸运就在其左右陪伴;幸运敲门,切莫过于欢喜,也许灾祸就暗藏其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所遇的风景,前一秒或风平浪静,后一秒就会狂风暴雨,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平和、坦然的心,才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天底下美好的东西也会有欠缺之处;尘世间充实的头脑也会有空虚之时;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却弯弯曲曲;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却很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其实平时根本不善言辞。这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没有十全十美,只有知人善用、取长补短。
人无完人,事无齐备。很多时候,怨天尤人并无用处,倒不如好好想一想,自己所擅长的是什么,如何能够用最擅长的技能获取到更多的资源,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使自己的精神和涵养更富足,这才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最大意义。
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明往复来,得窥奥义皆精彩,求知悟道永不怠。《道德经》绝非一朝一夕便可学懂、弄通、悟透、用实,需以久久之功,细细品味,慢慢领悟,一点一滴地汲取其中所蕴含的广博能量,从而充实自我,检视人生,受益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