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超声:用“小针”,办大事
作者: 袁宗成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介入超声技术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以微创、高效、安全的特点,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介入超声的世界,看看这小小的“穿刺针”是如何办成大事的。
什么是介入超声
超声检查是临床常见的检查方法。介入超声,则像超声检查的“延伸应用”,是指医生在超声影像实时引导下,用细针或者导管之类的工具诊治体内病变部位。医生会利用超声波设备,清晰观察到体内的状况,确定疾病的发生位置,并在超声图像引导下,把细针或者导管精确插入病灶。这要求医生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必须对人体解剖结构十分熟悉,同时还必须能熟练运用超声仪器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做出准确判断。从而保证介入超声的安全、高效。
介入超声的优势
微创和高效
众所周知,常规手术治疗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极大创伤,且康复缓慢。介入超声则不同,仅需在患者体内建立微小穿刺通道,即可完成病变部位的诊治。例如,当体内长出一个小小的肿块时,医生要判断其是否为良性或恶性,传统做法是通过开刀手术取出,再进行病理检查。但是有了介入超声,医生就可以通过细针穿刺,从肿块里取出一点组织进行检查,这个过程非常快,且对身体的伤害很小。由于创伤较小,许多患者治疗当天即可下床活动,极大缩短了住院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准确定位
当介入超声操作完成后,医生可利用超声仪器实时观察体内细针或者导管的情况。精准定位在治疗时非常重要。例如,当患者体内某一个器官发生病变需要处理时,医生若定位不准确,极易损伤周围重要组织结构,增加患者痛苦与危险。但在介入超声的作用下,医生可精确地向病灶内注入药物,或消融病灶组织,从而最大程度上保护其周边正常组织。介入超声的准确定位也有助于医生对病变范围及程度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超声图像清晰观察病变组织的大小、边界及周围结构的关系,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应用非常广泛
介入超声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测和治疗,几乎覆盖了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和系统。诊断上,介入超声可做穿刺活检,以协助医生判断病灶的病理性质。治疗上,介入超声可应用于囊肿的治疗、肿瘤的消融治疗和积液引流。例如,当体内长有囊肿时,常规的治疗方法需要开刀手术将囊肿取出。但在介入超声的作用下,医生可采用细针穿刺的方法,抽出囊肿内液体,并注射某些药物以促使囊壁粘连闭合。该疗法不但创伤较轻,且疗效甚佳。对肿瘤患者而言,介入超声肿瘤消融治疗也是十分有效的疗法。医生可在超声引导下将消融针精准置入肿瘤组织内,再经热消融或者冷冻消融使肿瘤组织发生坏死,实现治疗的目的。
介入超声的应用
穿刺活检
很多疾病无法单纯从外观症状或常规检查确诊,此时穿刺活检成为重要的诊断方法。介入超声导向穿刺活检更因其特有的优点,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通俗来说,医生用一根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精确插入体内病变处,再提取小部分组织样本做病理检查。介入超声对穿刺活检效果非常关键。超声犹如医生的“眼睛”,既能实时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病变部位位置等,又能清楚观察针尖位置,并保证其精确到达目标部位。这样,不但显著提高了穿刺精度,而且降低了周围正常组织受损的风险。例如,当医生怀疑患者肺部有个肿块时,可在局部麻醉下,用细针经皮肤刺入肺部肿块部位,提取少量组织进行检查。全程仅需数分钟即可,会大大减轻患者的疼痛。介入超声导向穿刺活检,也可用于人体各部位,如肝、肾、乳腺和甲状腺。对某些部位较深或较难接触到的病变部位,介入超声更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医生做穿刺活检前,会仔细检查、评估患者,以判断是否适宜做该项检查。同时,医生会讲解检查过程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在进行检查时,患者通常需要平躺在检查床上,医生会在超声探头的引导下,选择一个合适的穿刺点,然后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在病变部位插上细针,并提取组织样本。期间,患者可有轻度不适感,但通常能耐受。所取组织样本将送病理科检验。病理医生会在显微镜下,观察样本的细胞形态及结构,以判断病变性质。总体而言,在介入超声的指导下进行穿刺活检,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精确且高效的诊断手段。
囊肿的处理
囊肿可出现于人体很多部位,如肝脏、肾脏和卵巢,多数为良性。囊肿像个小袋,充满液体,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感染和外伤所致。通常情况下,小型囊肿对人体影响较小。但是囊肿较大的话,则有可能压迫到周围组织而导致疼痛不适,此时需要进行处理。介入超声治疗囊肿,有穿刺抽吸和穿刺硬化两大手段。穿刺抽吸是用一细针经超声引导插入囊肿,并抽出其中的液体,此过程很简单,创伤也很小,患者康复很快。但由于囊肿囊壁仍然存在,且液体仍可持续分泌,简单穿刺抽吸易复发。为了减少复发率,一般情况下医生穿刺抽吸后会行穿刺硬化。穿刺硬化疗法的核心是在提取囊肿中的液体之后,向囊肿内部注射如无水乙醇等硬化剂,引起囊肿囊壁粘连和坏死,从而获得治疗效果。具体操作上,医生会先通过超声确定囊肿的位置和大小,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然后,把细针刺入囊肿,并抽出囊肿中液体;随后,将适量硬化剂注射入囊肿中,留置一定时间再拔出。全程仅需数十分钟时间,患者通常可于当日出院。
介入超声在囊肿治疗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一是属于微创治疗手段,对患者身体伤害较小、康复迅速。二是可在门诊完成,无需住院治疗,极大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及时间成本,治疗效果亦很理想,且复发率较低。当然,并非所有囊肿均适用于介入超声治疗。医生会根据囊肿大小、部位和性质考虑是否能进行介入超声治疗。
肿瘤消融治疗
尽管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例如手术、化疗和放疗,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控制肿瘤的进一步发展。但这些方法有局限性,例如造成的创伤较大和可能的副作用较多。介入超声的肿瘤消融治疗给肿瘤患者带来了新希望。肿瘤消融治疗作为微创治疗手段之一,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等手段,使得肿瘤组织发生坏死,进而实现对肿瘤的治疗。
介入超声对肿瘤消融治疗起关键作用,帮助医生精确定位与实时监控。目前,肿瘤常用消融方法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冷冻消融。这几种方法均采用不同物理或者化学手段来改变肿瘤局部温度,引起肿瘤细胞坏死。其中,射频消融技术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导致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微波消融技术是利用微波释放的热能,迅速提高肿瘤组织的温度,从而实现肿瘤的坏死;冷冻消融技术是利用低温,让肿瘤组织进入冷冻坏死状态。在接受肿瘤消融治疗前,医生会细致检查、评估患者,以判断其是否适宜接受该治疗。同时,医生可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和性质选择适当的消融方法。治疗时,医生在介入超声指导下向肿瘤组织精准置入消融针,接着按照所选消融方法启动对应装置消融肿瘤组织。医生可利用超声图像对消融结果进行实时全程监控,保证肿瘤组织消融彻底。例如,当患者肝脏出现微小肿瘤时,医生会通过超声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在肿瘤组织中置入消融针,并开动射频或者微波设备消融肿瘤组织。全程仅需数十分钟,患者通常可于当日出院。
介入超声在肿瘤消融治疗方面有许多优点,除了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也很不错,对某些微小肿瘤甚至能达到根治效果。当然,肿瘤消融治疗并非对所有肿瘤患者都有效。对某些较大肿瘤或已转移肿瘤,可能需联合其他方法综合治疗。
介入超声需要注意什么
介入超声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诊断与治疗手段,需要注意多个方面,以确保安全与效果。
患者需提前预约并准备好相关病历资料,以便医生准确评估病情,制定合适的检查或治疗方案。检查当天,患者应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穿戴带有金属纽扣等硬物的服装,以便于医生的操作。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平静放松的状态,通过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指示,如采取合适的体位和呼吸方式。对需空腹的项目,患者要严格按医嘱禁食、禁饮,保证结果准确。患者在手术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的运动,遵医嘱调节饮食,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对穿刺活检这样的介入操作来说,术后还要注意保持创面的清洁干燥,以免发生感染,并遵医嘱复查及后续处理。
结束语
介入超声技术因其微创、高效和安全等优点,在现代医学中所占地位日益凸显。它以一根小“穿刺针”做成一件大事情,给无数患者带来福音。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相信介入超声技术会对今后医学领域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