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医推拿联合中药调护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
作者: 刘玲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推拿联合中药调护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4年2月医院治疗的82例厌食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中药调护,观察组给予中医推拿联合中药调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厌食改善情况及厌食改善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食欲、进食量、进食时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厌食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推拿联合中药调护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促进其康复。
关键词:小儿厌食;中医推拿;中药调护:和胃健脾;中医证候
小儿厌食的典型特征是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食量减少、进食时间过长,同时还会出现大便性状不稳定、面黄、四肢无力、消瘦,甚至呕吐、腹泻、腹胀等情况[1]。小儿厌食诊断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在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后,若患儿表现为明显的食欲、进食量下降,且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可考虑为厌食[2]。厌食会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其营养物质吸收不足,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患儿体质及生活质量下降,出现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中医认为小儿厌食是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过食或多进食肥甘厚味、生冷等食物,导致脾胃损伤,影响脾胃运化,致水谷不化,饮食停滞而致虚实夹杂之证候[3]。中医推拿具有消食导滞、和胃健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等功效,单一治疗效果有限[4]。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推拿联合中药调护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5月~2024年2月医院治疗的82例厌食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4.25±1.87)岁;观察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4.59±2.0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5]中小儿厌食诊断标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因疾病导致的厌食症;患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推拿部位皮肤破损或有外伤;严重营养不良;不配合治疗或有研究治疗禁忌、不耐受。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中药调护治疗
自拟健脾和胃汤:君药为苍术、藿香各10 g,鸡屎藤15 g;臣药为三棱、莪术、木香各6 g;佐药为枳实6 g,厚朴9 g,黄连3 g;使药为陈皮6 g。药物剂型为免煎颗粒,1~5岁,每次半袋,早晚各1次;6~9岁,每次1袋,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治疗4周。
1.2.2 观察组给予中医推拿联合中药调护治疗
中药调护同对照组。中医推拿:患儿取仰卧,步骤(1)(2)(3)(4)(5)(9)(12)每次均以200~300次/min的频率操作2~3 min;步骤(7)每次以100~120次/min频率操作1 min;步骤(8)每次以100~120次/min频率操作2~3 min;步骤(10)每次以80~100次/min频率操作2~3 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1)补脾经:沿拇指螺纹面旋转推拿,每次2~3 min。保持1 min内200次左右即可;(2)清胃经:自患儿掌根一直推到拇指第2关节螺纹处;(3)推四横纹:自患儿示指根处推到第2指关节横纹处;(4)清板门:用医者拇指桡侧一直推腕横纹处,直到拇指根;(5)清大肠:用拇指桡侧推患儿拇指,从根部至指尖;(6)揉腹:用中指置于天枢穴位置,顺时针方向推拿5 min;(7)揉足三里:使患儿改为俯卧位,用指腹置于患儿双侧足三里位置,揉三次点一次;(8)揉背俞穴:在脾俞、胃俞、三焦俞进行点揉;(9)推下七节骨:将臀部暴露,拇指边缘沿L4腰椎部位,经骶骨第七节推至尾骨;(10)按揉龟尾:食指腹置于龟尾穴,按入皮肤凹陷2 mm左右,顺时针旋揉;(11)捏脊:将手掌微握,捏住患儿尾骨,大拇指与食指捏起脊柱旁0.5寸皮肤,向上一直赶,双手同时推拿,从长强穴推捏到大椎穴位置,重复7次。(12)横擦腰骶。手掌侧放在腰骶部,横向擦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厌食症状均消失,患儿正常饮食,为显效;厌食的症状明显改善,进食量、进食种类增加,为有效;厌食症状及饮食情况无改善,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评估,根据主症、次症严重程度计分,主症0~6分,次症0~3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3)比较两组厌食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评估患儿食欲、进食量及进食时间,每项0~3分,评分越高表示厌食改善效果佳。(4)比较两组厌食改善时间: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即为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41 26(63.41) 14(34.15) 1(2.44) 40(97.56)
对照组 41 20(48.78) 14(34.15) 7(17.07) 34(82.93)
χ2 4.987
P 0.026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组别 n 主症积分 次症积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1 5.38±1.02 1.35±0.24 3.95±0.74 0.71±0.27
对照组 41 5.41±1.30 2.06±0.37 4.01±0.82 1.38±0.36
t 0.116 10.308 0.348 9.534
P 0.908 <0.001 0.729 <0.001
2.3 两组厌食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厌食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食欲、进食量、进食时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厌食改善情况比较(±s,分)
组别 n 食欲 进食量 进食时间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1 2.32±0.28 0.63±0.32 2.08±0.71 0.53±0.15 2.02±0.62 0.65±0.28
对照组 41 3.38±0.32 0.87±0.40 2.10±0.65 0.81±0.20 2.04±0.57 0.91±0.31
t 15.962 3.000 0.133 7.171 0.152 3.985
P <0.001 0.004 0.895 <0.001 0.880 <0.001
2.4 两组厌食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厌食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厌食改善时间比较(±s,周)
组别 n 厌食改善时间
观察组 41 0.87±0.20
对照组 41 1.50±0.35
t 10.007
P <0.001
3讨论
小儿内脏结构与机能都较为脆弱,若喂养不当、饮食不规律、吃生冷食物或饥饱过度,都会导致胃部食物积滞,从而造成脾胃受损,运化失调,引发厌食[7]。厌食为儿科多发,长期、慢性食欲失调性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纳呆、恶食、食积”等范畴,是一类由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脾胃失调型病症。临床表现为长期食欲缺乏、进食量少,对食物有抗拒、厌恶情绪[8]。
脾胃虚弱是引起食欲减退的内因,中焦食积、痰瘀、虫、湿浊等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表现,而脾胃运化机能紊乱、气机升降不畅则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其证多有虚与实之分。“脾虚不在益,而在运”,故饮食上要以运脾为本,治疗需以理气消食、清热、燥湿、醒脾、化痰、祛瘀为治则,从而有效修复脾胃纳运机能[9]。推拿是通过捏、推、捻、放、提、摩腹等手法对患儿体表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疏通经络,从而发挥补胃经、补脾经、运内八卦等作用,全方位地调节脾、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消化积食,促纳运,健脾胃。本研究采用峨眉伤科学派四川名医罗才贵教授的手法,以运脾开胃为主,辅以清热、燥湿、醒脾等治法,修复脾胃纳运[10]。其中,补脾经能通腑泄浊,排出胃肠道内的瘀血;清胃经具有和胃、降逆、促进消化等作用;横纹推向板门、四横纹,可以健脾胃,助运消积;推拿足三里具有调中理气作用;按摩腹部、背部可调理肠胃,改善消化不良,调节经脉,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及阴阳,提高患儿脾胃运化能力,使胃内郁结消减,六腑之气通畅,进而改善情志及食欲。另外,采用自拟健脾和胃汤进行中药调护,以苍术、藿香、鸡屎藤为君药,苍术可健脾益胃、燥湿化痰,藿香可芳香醒脾燥湿,鸡屎藤可健脾除湿、益气补虚;以三棱、莪术、木香为臣药,三棱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莪术可破气消积、止痛,木香可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以枳实、厚朴、黄连为佐药,枳实可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厚朴可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去腹胀满,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以陈皮为使药,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诸药共用,调整脏腑功能,促进运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食欲、进食量、进食时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厌食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医推拿联合中医调护治疗小儿厌食效果显著,内外兼治,提升整体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推拿联合中药调护可有效改善厌食患儿症状,促进其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小美.扶正健脾汤结合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虚弱型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6):917-919.
[2]荆素华,徐永红,郑薏,等.推拿捏脊联合加味异功散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疗效观察及对食欲调节因子的影响[J].河北中医,2022,44(7):1168-1172.
[3]王洪岗,梁京,杜蔚韬,等.健脾消痞方联合推拿对厌食症胃肠动力、Cajal间质细胞自噬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
2023,18(22):3180-3186.
[4]朱会芳.中医推拿按摩护理有助于改善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的症状:评《实用小儿推拿学》[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7):156.
[5]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364-1366.
[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7-269.
[7]张静,李静.加味滋培汤联合穴位推拿疗法对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胃肠激素、食欲调节因子及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7):118-121.
[8]吴飒.健脾消食汤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1):46-48.
[9]詹玉聪,雷后兴,张晓芹.畲医捏痧联合推拿治疗小儿病症临床举隅[J].中国乡村医药,2022,29(23):40-41.
[10]于华,徐晓丽,乔巧.小儿推拿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弱型厌食症患儿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中医药,
2022,17(22):3215-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