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川崎病的效果观察
作者: 余小双
摘要:目的 探讨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4年9月医院治疗的10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嘧达莫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生化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LT、WBC、CRP、PCT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gG、IgM、补体C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均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热、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肢体肿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川崎病能够有效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促进临床症状消失,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川崎病;双嘧达莫;降钙素原;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
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炎症性疾病,以系统性血管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可进展为皮肤、黏膜和淋巴病变[1]。患儿发病后可能会出现黏膜病变、持续高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且多数患儿有与免疫应激反应相关的触发因素[2]。发病及进展过程中,大量炎症介质释放入血,引起内皮细胞炎性反应,加重全身症状,激活血小板活性,引发凝血反应,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严重者可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儿童心脏病[3]。临床多给予川崎病患儿抗凝(阿司匹林)和静脉人免疫球蛋白治疗,临床疗效尚可,但无法有效降低血小板计数[4]。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4年9月医院治疗的10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1~4岁,平均年龄(2.66±0.32)岁;发热时间4~15 d,平均发热时间(8.25±1.13) d。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2.71±0.37)岁;发热时间4~16 d,平均发热时间(8.31±1.20) 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确诊为川崎病[5];年龄≤6周岁;首次确诊;既往未接受相关治疗;患儿家属知晓本研究并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传染性疾病、严重感染、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缺陷;对研究用药过敏;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急性期每日给予30~50 mg/kg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100 mg*30片/盒),分3次口服;退热3 d后减量至每日1次,3~5 mg/kg,顿服,连续用药
8周;2 g/kg静脉人免疫球蛋白(规格:2.5 g*50 mL/瓶),用药1次,8~12 h内静脉滴注。
1.2.2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嘧达莫辅助治疗
双嘧达莫每天2~5 mg/kg,分3次给药,口服,连续用药8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生化指标:抽取患儿静脉血3 mL,检测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2)比较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抽取患儿静脉血3 mL,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及补体C3水平。(3)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抽取患儿静脉血3 mL,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4)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观察高热、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及肢体肿胀消失时间。(5)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冠脉正常,为显效;患儿各项临床症状好转,实验室指标改善,冠脉扩张未加重,为有效;患儿各项症状未明显缓解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PLT、WBC、CRP、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LT、WBC、CRP、PC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IgG、IgM、补体C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gG、IgM、补体C3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PT、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均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高热、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肢体肿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川崎病患儿可表现出全身性血管炎性病变,近年来该病发病率逐年增长,尽管大多数儿童治疗后预后较好,但仍有一些儿童可能发展为继发性冠状动脉瘤,导致死亡[6]。川崎病主要致病因素为免疫异常或感染,此时免疫系统被细菌或病毒感染激活,产生大量免疫炎症介质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7]。临床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目前临床首选治疗方式为阿司匹林(抗凝药物)与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能有效缓解症状,但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缓慢,影响临床疗效[8]。双嘧达莫治疗能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凝血功能及免疫反应,减少血栓形成。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LT、WBC、CRP、PCT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gG、IgM、补体C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均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热、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肢体肿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川崎病能明显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双嘧达莫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还可促进冠状动脉扩张,降低冠状动脉阻力,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保护心血管,缓解心肌缺血及缺氧损伤,预防血栓形成,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时可以协同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促进症状缓解[9]。同时,双嘧达莫与静脉人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抑制单核细胞合成IgG,削弱内皮细胞、血小板和单核细胞表皮受体活性,降低血管表皮免疫炎症程度,减轻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组织损伤,改善凝血功能[10]。
综上所述,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川崎病能够有效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促进临床症状消失,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冯东灵,苏梅艳,段素娴,等.清热化瘀养阴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儿童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炎症反应水平的影响[J].河北中医,2024,46(7):1083-1086.
[2]成晓燕,任永勤.不同剂量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16):112-116.
[3]黄君华,谢小娟,赵传梅,等.川崎病中性粒细胞高表达CD100促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迁移和炎症反应[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3,30(11):1831-1835.
[4]李丹,吕兴.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对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4,30(4):380-385.
[5]泮思林,刘芳,罗刚.日本《川崎病诊断指南第6次修订版》要点解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0,35(11):846-849.
[6]王瑾,张旭,范婉钰,等.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预测中的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
2023,35(2):190-193.
[7]武海江,孙永法,陈清.双嘧达莫联合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小儿的效果研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3,29(9):1576-1580.
[8]张惠.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
2024,17(17):30-32.
[9]吕朝治.双嘧达莫辅助治疗川崎病小儿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8(5):82-85.
[10]温世芳,高亮,陈瑞,等.双嘧达莫联合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效果及对患儿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23,50(11):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