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深化细节护理模式在青光眼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项瑜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深化细节护理模式在青光眼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5月医院收治的100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护理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给予“互联网+”深化细节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心理状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采用中文版17条目青光眼生活质量量表(Glau-QoL17)]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互联网+”深化细节护理模式可有效促进青光眼患者术后康复,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青光眼;术后;“互联网+”深化细节护理模式;生活质量;心理状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医疗护理模式正逐步向更加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青光眼为常见的眼科疾病,手术治疗后的护理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1]。常规术后护理模式往往存在患者复诊不便、护理信息记录不全面、医患沟通不畅等问题,难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护理需求。近年来,“互联网+”理念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为青光眼术后护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互联网平台,患者和医护人员可以实现实时沟通、信息共享,使护理过程更加便捷、高效[2]。同时,基于“互联网+”的细节护理模式能够针对患者具体情况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互联网+”深化细节护理模式在青光眼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5月医院收治的100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护理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年)》[3]中青光眼诊断标准;临床依从性较佳者;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手术耐受性不佳;中途退出研究;凝血功能异常;智力异常或精神障碍;妊娠期或哺乳期;术后随访脱落或异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眼压、手术滤过泡、视神经乳头杯盘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嘱咐患者按时用药,防止感染,告知患者药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保持清淡饮食,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控制饮水量,每次饮水不超过300 mL。保持眼部清洁卫生,避免用手揉搓眼睛,防止感染。
1.2.2 研究组给予“互联网+”深化细节护理模式
(1)组建小组:由眼科医生、专业护士、心理咨询师以及信息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护理团队,创建包含患者、家属及护理团队的微信群,用于数据共享、协作与交流。
(2)细化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指导患者在微信群内上传每日眼压、视力等监测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护理团队成员实时分析患者数据,及时发现异常并动态调整护理计划,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护理计划的内容和意义,增强患者护理意识和参与度。
(3)远程教育与心理支持:护理团队定期在微信大群内分享青光眼术后护理的相关知识,包括视频教程、图文资料等,帮助患者及家属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团队成员在微信群内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解答他们的疑虑,缓解负性情绪。
(4)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明确禁止在群内分享患者敏感信息,确保患者隐私安全。增强数据安全意识,避免在群内直接分享敏感数据。
(5)持续质量改进与评估:护理团队定期在微信群内收集患者及家属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数据评估护理计划实施效果并进行优化。护理团队定期在微信群内分享最新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术,鼓励团队成员持续学习和进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心理状态:于护理前和护理30 d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4](SDS)评估患者抑郁情绪,总分80分,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5](SAS)评估患者焦虑情绪,总分8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于护理前和护理30 d后采用中文版17条目青光眼生活质量量表[6](Glau-QoL17)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共7个维度,17个条目,条目1~11和16~17采用4级评分法,条目12~15采用5级评分法,总分72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如出血、低或高眼压、脉络膜脱离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SD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5、30 d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青光眼为主要的致盲性疾病,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且术后护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康复情况。基于“互联网+”深化细节护理模式,旨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护理服务延伸至患者日常生活中,实现护理服务精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7]。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护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满足患者多样化、多层次的护理需求[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15、30 d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互联网平台为患者提供了与医护人员实时沟通的渠道,患者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疑虑和担忧,获得及时的解答和安慰。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增强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此外,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通过微信、视频通话等方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心理支持。对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患者,护理团队能通过微信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指导其给予患者支持和关爱。生活质量方面,护理15、30 d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互联网平台可以为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健康教育资源,包括视频教程、图文资料等,患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学习,了解青光眼术后护理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此外,患者可在微信群内分享自己的康复经验和心得,形成互助氛围,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支持。同时,通过互联网平台,患者可实时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如眼压、视力等,护理人员也可远程监控患者数据,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给予指导,从而避免病情恶化。此外,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生活建议,如饮食、运动、睡眠等方面的指导,从而有助于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快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发生[9~10]。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深化细节护理模式可有效促进青光眼患者术后康复,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梁远波,江俊宏,王宁利.中国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回顾[J].中华眼科杂志,2019,55(8):634-640.
[2]黄跃师,袁长蓉,宋晓萍,等.“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发展现状[J].护理研究,2020,34(8):1388-1393.
[3]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学组.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年)[J].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573-586.
[4]朱彩云.罗伊适应护理模式对闭角型青光眼病人围术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9):1277-1281.
[5]周俊英,张秀莉.心理护理应用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8):1139-1140.
[6]张宇,吕启圆,黄文敏,等.中文版17条目青光眼生活质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J].现代临床护理,2021,20(2):40-45.
[7]谢红.“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7):961-964.
[8]王莉,付阿丹,黄艳,等.“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合作型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19,19(11):1617-1621.
[9]梁永霞,李玫.针对性护理措施对高龄白内障并青光眼围手术期患者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28(3):331-334.
[10]王丽娟,柴冰,李秀娇.心理护理联合眼球按摩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焦虑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6(7):690-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