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肠易激综合征:情绪与肠道的“对话障碍”
作者: 张婷 郝博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无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其症状多样,腹痛常见,部位不定、程度各异,可为胀痛、隐痛或绞痛,多与排便或排气相关,便后疼痛常缓解。排便习惯改变表现为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腹泻型患者每日排便3~5次,严重者可达十余次,粪便多为糊状或稀水样,可带黏液但无脓血。便秘型患者则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在消化系统疾病谱中,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独特之处在于不仅涉及肠道本身的功能紊乱,还与情绪等心理因素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肠道动力异常
肠道蠕动是复杂的生理过程,由肠道平滑肌收缩和舒张完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动力明显异常,比如腹泻型患者肠道传输速度加快,食物停留时间短,水分吸收不充分而致腹泻;便秘型患者肠道传输速度减慢,粪便过度积聚,水分过度吸收致大便干结。这些异常可能与肠道神经系统对平滑肌调节失衡有关。
内脏高敏感性
正常情况下,肠道对刺激有耐受性,不会引起明显不适。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对刺激异常敏感,轻微刺激即引发强烈腹痛等不适。其发生与肠道黏膜神经末梢感受器功能改变,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感觉信号处理异常有关。肠道黏膜分布大量神经末梢感受器,受炎症、化学物质等刺激时被激活,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信号,中枢神经系统对传入信号过度放大处理,使患者对肠道刺激感知更强烈。
肠道菌群失调
人体肠道内有由大量微生物构成的肠道菌群,参与消化、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等。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加,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易受病原体侵袭,从而影响肠道免疫调节功能,引发炎症反应。
脑-肠轴功能紊乱
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相互联系、作用的双向调节系统。运行正常时,它能维持肠道功能稳定及人体对环境变化适应性。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脑–肠轴功能则会出现紊乱。一方面,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影响肠道神经系统功能,致使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增加。另一方面,肠道病理和生理变化,如菌群失调、黏膜炎症等,通过迷走神经等反馈给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大脑情感和认知功能,加重不良情绪。
情绪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
情绪与肠道功能的相互影响
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干扰神经系统对肠道调节,使肠道蠕动加快或减慢,分泌功能失调,引发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如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可致便秘;焦虑时,副交感神经兴奋,肠道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多,可致腹泻。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因身体不适和对疾病担忧,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加重病情。
情绪影响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
(1)神经内分泌途径:情绪应激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刺激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等糖皮质激素。皮质醇损伤肠道黏膜,破坏屏障功能,影响肠道平滑肌收缩舒张致肠道动力异常。此外,CRH直接作用于肠道神经系统,调节肠道感觉和运动功能,使肠道更敏感。
(2)免疫调节途径:情绪应激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使机体呈慢性炎症状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炎症状态会加重肠道黏膜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损伤肠道黏膜,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增强肠道敏感性,引发或加重症状。
(3)肠道菌群途径:情绪应激会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长期焦虑、抑郁患者,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菌群多样性降低,影响肠道屏障、免疫调节及神经递质合成代谢。如影响血清素(5-羟色胺)合成减少,可致肠道功能紊乱和情绪障碍,加重病情。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常用罗马Ⅳ标准。反复发作的腹痛,过去3个月内每周发作至少1 d,伴有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症状:(1)与排便相关;(2)发作时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大便性状改变。在诊断之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症状必须符合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1)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类患者常有黏液脓血便,伴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肠镜检查可见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狭窄等器质性病变,病理检查有炎症细胞浸润、隐窝脓肿等特征性改变。
(2)结直肠肿瘤:患者会出现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常伴有便血、贫血、体重减轻等,需进行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3)乳糖不耐受症:这类患者在摄入含乳糖食物后,会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通过乳糖氢呼气试验等可明确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可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制品(乳糖不耐受者)、麸质(对麸质敏感者),辛辣、高脂肪食物及含咖啡因、酒精的饮品等。
(2)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可通过运动等缓解压力。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患者,可寻求心理医生帮助,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药物治疗
(1)止泻药:腹泻型患者可用洛哌丁胺、蒙脱石散等止泻药。其中,洛哌丁胺能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减少蠕动,起到止泻效果;蒙脱石散能吸附毒素和病原体,保护肠道黏膜。
(2)导泻药:便秘型患者可选用聚乙二醇、乳果糖等导泻药。其中,聚乙二醇增加肠道水分,软化大便;乳果糖在肠道分解为有机酸,增加渗透压,保留水分,起到导泻效果。
(3)解痉药:腹痛明显者可用匹维溴铵、曲美布汀等解痉药。其中,匹维溴铵为选择性肠道平滑肌钙通道阻滞剂,缓解痉挛,起到止痛效果;曲美布汀对胃肠道运动双向调节,即抑制胃肠道亢进肌群的运动,增进运动机能低下肌群的运动,从而缓解腹痛、腹胀。
(4)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常用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等,可调节菌群平衡,改善屏障功能,缓解症状。
(5)抗抑郁药:伴有明显情绪障碍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可适当使用抗抑郁药改善情绪,调节脑-肠轴功能,从而缓解症状。
其他治疗
(1)中医治疗:常见证型有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等,分别选用相应方剂。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也可调节肠道功能,缓解症状。
(2)生物反馈治疗: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监测生理信号反馈给患者,让其学会自主调节生理功能,帮助调节肠道运动和感觉功能,减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