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输血安全
作者: 唐明波在医疗领域,输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救治手段。每一滴流入患者体内的血液,需经过层层筛选与严格检测,确保安全。
输血的重要性与风险
输血是指将健康人的血液或血液成分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和凝血功能,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疫力。它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大量出血、严重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然而,输血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风险。
输血反应
(1)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输血中的某些物质产生过敏反应,轻重程度不同,可以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甚至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反应。
(2)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TRALI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输血并发症,特征是急性呼吸窘迫和肺水肿,可能导致严重呼吸衰竭。
(3)溶血反应:溶血反应指输入的红细胞或受血者自身的红细胞被过量破坏,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原因可能与供、受血者血型不合;血液保存、运输或处理不当;受血者患溶血性疾病等有关。溶血反应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4)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一类急性输血反应,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免疫因素是指受血者体内存在针对供血者血液内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的抗体;非免疫因素是指血液制品本身受到污染,如细菌污染、白细胞因子释放、药物添加剂与防腐剂等。如果发热反应持续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传染病感染
(1)病毒性传染病:输血可能传播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性传染病。这是因为血液中的病毒检测窗口期仍是世界难题,现在能做到的只是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2)其他传染病:除了病毒性传染病,输血还可能传播梅毒、疟疾、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EB病毒感染等。这些病原体的传播同样可能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过度输血
(1)循环负荷过重:输血量过多或过快可能导致体液过多,使心脏负担过重,产生心力衰竭、肺水肿等并发症。
(2)铁负荷过重:长期频繁输血可能导致受血者体内铁负荷过重,引起心脏、肝脏等器官的负担增加,甚至引发血色病等疾病。
如何确保输血安全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从献血者招募、筛选、血液采集、储存、运输、检测到临床输注,每一个环节需要严格把关。
严格筛选献血者
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史、无高危行为是输血安全的第一步。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低危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献血者需要经过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测量,以及详细的健康征询。同时,献血者所献的血液要经过血站进行严格的检查和一系列处理后,合格才能发放到临床用血医院。
先进的血液检测技术
每一份捐献的血液需要经过严格检测,包括但不限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核酸检测(NAT)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行筛查;通过HBsAg(表面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NAT)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进行筛查;通过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NAT)对丙型肝炎病毒(HCV)进行筛查。只有当血液符合安全标准(GB 18469-2012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时,才能被用于临床患者救治。此外,国家还建立血液信息追溯系统,对每一份血液的来源、去向和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确保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科学的血液处理技术
对血液不同成分进行分离制备,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这样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为其输注特定的血液成分,既节省宝贵的血液资源,又减少输血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为了进一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一些先进的处理技术被应用于输血过程中。例如,为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检测合格的血液发往临床前会进行辐照。
输血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从血液采、检、制全过程无菌操作,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血液的正确输送。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合理决定输血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所有与血液接触的器材要是一次性的,用后即弃,可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和病原体的传播。医护人员会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临床输血的评估与监控
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输血应遵循不可替代、最小剂量和个体化输注的原则。同时,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制度,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监督和指导临床用血工作。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对于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等,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公众的角色与责任
输血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血站、医院以及公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了解自身血型与健康状况
鼓励献血者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血型信息以及基本的健康状况。如此,在需要献血时,可迅速提供准确的血型信息,提高血液输注的效率。同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对于预防输血风险也至关重要。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输血的安全性,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积极参与献血
献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公益行为,不仅可以帮助需要输血的患者,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合格的献血者需要满足一定的基本要求,包括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在献血前,医护人员会对献血者进行详细的健康筛查和血液检测,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提高输血安全意识
输血虽然可以拯救生命和治疗疾病,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可以让公众了解输血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安全保障措施,从而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提升输血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输血安全的新发展
病原体灭活技术
病原体灭活技术能有效灭活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中残留的病原体,而不影响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的质量安全。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已经过严格的验证,成为保障输血安全的另一道可靠的屏障。目前,国际常用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有四种:S/D法、亚甲蓝光化学法、补骨脂素光化学法和核黄素光化
学法。
患者血液管理(PBM)
近年来,以患者病情转归为中心的患者血液管理(PBM)逐渐成为输血医学的新范式。PBM策略包括限制性输血指征、纠正术前贫血、增加自身输血等,旨在尽可能使患者免于不必要的输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