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预防破伤风
作者: 冯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意外伤害,导致皮肤或黏膜出现伤口。这些伤口如果不得到妥善处理,就可能成为破伤风杆菌侵入的门户,进而引发严重的破伤风感染。因此,了解并掌握破伤风的正确预防方式对于保护自身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破伤风的基本知识
病因与发病机制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革兰阳性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进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灰尘、土壤及粪便中,其菌体易杀灭,但芽孢具有特殊的抵抗力,需经煮沸30 min、高压蒸汽10 min,或浸泡苯酚(石炭酸)10~12 h方可杀灭。
破伤风梭菌的滋生、繁殖需要无氧环境,其产生的毒素主要有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两种。痉挛毒素是一种由轻链和重链构成的蛋白,重链能与神经节苷脂结合,轻链则具有毒性。毒素吸收后,通过运动神经干或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到达脊髓前角灰质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抑制神经递质释放,导致运动神经元对传入的刺激反射强化,引起全身横纹肌强直性收缩与阵发性痉挛。溶血毒素则可引起心肌损害与局部组织坏死。
临床表现
破伤风的潜伏期通常为7~8 d,但也可能短至24 h或长达数月、数年。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初起症状包括头晕、乏力、烦躁、出汗、反射亢进、咬肌酸痛、张口不便等前驱症状,新生儿则表现为吸吮困难。随后出现肌肉持续收缩的典型表现,最初是咀嚼肌,其后依次累及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与肋间肌群。患者面部表情痉挛收缩,形成“苦笑”面容;四肢肌收缩痉挛,肢体可出现弯肘、屈膝、半握拳等不同姿态的肢体扭曲。在肌肉强直的基础上,轻微的刺激如声、光、触碰,或是咳嗽、吞咽等均可诱发强烈的阵发性痉挛。发作时,患者呼吸急促、面色发绀、口吐白沫、手足抽搐、头频频后仰、全身大汗。痉挛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不等,间歇期长短不一。在痉挛、抽搐状况下,患者神志仍保持清醒。
并发症
破伤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系统病变,如持续的呼吸肌与膈肌痉挛可导致窒息;呼吸道分泌物淤积、误吸,可导致肺炎、肺不张。强烈的肌肉痉挛还可引起肌肉撕裂、骨折、关节脱位、舌咬伤等。缺氧、中毒可导致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可出现心力衰竭,甚至心搏骤停。
此外,破伤风还可能引起其他系统的并发症。比如,消化系统方面,由于持续的肌肉痉挛,患者可能因吞咽困难、胃肠功能紊乱而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泌尿系统方面,由于患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膀胱收缩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神经系统方面,破伤风毒素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时昏迷。
因此,破伤风患者除了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外,还应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破伤风的预防
正确处理伤口
预防破伤风的首要措施是正确处理伤口。对于开放性伤口,应尽早进行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及异物,敞开伤口以利于引流。清创时可使用双氧水、碘伏等消毒类制剂对伤口进行冲洗,因为双氧水对破伤风杆菌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清创后,应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包扎方式,避免使用不清洁的布条或柴灰、香灰等涂抹伤口,防止伤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对于污染严重或深而窄的伤口,应在清创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以中和游离的毒素。对于未接受过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或免疫史不详者,应在伤后24 h内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 500~3 000 IU,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250~500 IU,使机体迅速获得抗体,产生免疫保护。对于已接受过破伤风类毒素免疫者,伤后仅需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0.5 mL即可,加强免疫。
主动免疫
主动免疫是预防破伤风的最有效方法。通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使人体产生抗体以达到免疫目的。基础免疫通常需注射3次,首次皮下注射0.5 mL,间隔4~6周再注射0.5 mL,第2针后6~12个月再注射0.5 mL。以上3次注射称为基础注射。以后每隔5~7年需皮下注射类毒素0.5 mL作为强化注射。在小儿中,通常实施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的免疫注射。完成全程主动免疫的人,即使再次受伤,也只需肌肉注射类毒素,无需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被动免疫
被动免疫适用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注射,而伤口被咬伤或污染、清创不当以及严重的开放性损伤患者。破伤风抗毒血清(TAT)是最常用的被动免疫制剂,常用剂量是1500 IU肌注(伤口污染重或受伤超过12 h者,剂量加倍),有效作用维持10 d左右。TAT是血清制品,有抗原性,因此注射前必须做过敏试验。对于TAT皮内试验过敏者,可采用脱敏注射法。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是从人体血浆免疫球蛋白中提纯或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一次注射后在人体可存留4~5周,免疫效能10倍于TAT,预防剂量为250~500 IU,肌内注射。
日常预防措施
除了上述医疗措施外,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个人卫生:这是预防破伤风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定期洗澡、更换衣物的习惯,特别是在出汗较多或接触尘土后,应及时清洁身体,以防细菌滋生。此外,手部卫生同样不容忽视。做到饭前便后、接触不洁物品后,应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洁双手,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
如存在伤口,一方面避免让伤口接触任何可能携带病原体的不洁物品,如污水、泥土、未消毒的器具等。另一方面,保持伤口的干燥,让其暴露在空气中,或者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进行覆盖,并定期检查干燥情况。定期更换清洁的敷料是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感染的重要步骤。在更换敷料时,需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同时,使用无菌器械和消毒剂清洁伤口周围的皮肤,以减少病原体残留的可能性。
(2)控制基础疾病:很多慢性疾病会悄无声息地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以糖尿病为例,高血糖状态是糖尿病的核心特征,不仅损害血管和神经系统,还影响了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得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显著下降。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合理使用降糖药物,确保血糖得到有效控制。
(3)避免受伤: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受伤的风险,但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受伤的可能性,减少破伤风的风险。对于可能涉及高风险的活动,应有充分的预见性和警觉性。比如,在接触尖锐物品时,无论是使用刀具进行烹饪、切割,还是在工作场所处理带有锐利边缘的器材,都应保持专注,避免分心引起意外划伤。更重要的是,提前评估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并据此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如佩戴专业的手套、护腕、护膝、护肘、护目镜乃至头盔等,保护身体免受伤害。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和有序同样不容忽视。定期清理和整理居住环境,确保地面干净、无杂物,通道畅通无阻,预防跌倒等意外伤害。对于家中的锐利物品,如刀具、剪刀等,应妥善存放于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
(4)及时就医:一旦受伤,尤其是伤口较深、污染较重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处理。专业医护人员会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清洗伤口、消毒处理、缝合包扎等。对于疑似破伤风感染的伤口,医护人员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等预防性治疗。及时就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及时处理伤口,防止感染恶化,还在于能够及早识别并应对潜在的破伤风风险。专业医护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迅速评估伤口的严重程度和感染风险,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使用生理盐水等适宜溶液彻底清洗伤口,去除污染物和坏死组织,以及应用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减少细菌数量。对于需要缝合的伤口,医护人员会进行精细的缝合操作,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破伤风的后续治疗
中和游离毒素
尽早使用TIG和TAT可缩短病程、缓解病情。因为破伤风毒素一旦与神经组织结合,则抗毒素血清已无中和作用。首选TIG,剂量为3 000~10 000 IU,只需一次肌内注射。如用TAT,一般以20 000~50 000 IU
加入5%葡萄糖500~1 000 mL中,经静脉缓慢滴注,不需连续应用。
此外,在中和游离毒素的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对于出现严重症状如抽搐、痉挛等的患者,应及时给予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以控制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辅助呼吸,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充分的氧气供应。在后续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治疗
甲硝唑、青霉素对破伤风杆菌最为有效,对其他感染的预防亦有作用。甲硝唑0.5 g每8 h口服一次,或1 g每12 h静脉滴注一次,疗程5~7 d。青霉素钠剂量120万 IU每6~8 h肌注或静脉滴注一次。甲硝唑、青霉素可联合应用。
除了甲硝唑和青霉素,有时还需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其他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在使用抗生素时,医护人员会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同时,还会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反应,如有不适应,会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抗生素治疗是破伤风后续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合理使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控制与解除痉挛
破伤风患者若能有效控制痉挛发作,多数可明显减少并发症而获治愈。适量使用可待因、哌替啶可缓解因持续肌肉收缩导致的剧痛。使用镇静剂可减少抽搐发作频度与严重程度,常用药物包括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地西泮成人剂量为10~20 mg,静脉注射,每日总量可达100~200 mg;苯巴比妥成人剂量100~200 mg,肌肉注射,每4~6 h一次,每日总量可达800 mg。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同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