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的预防与应对

作者: 俞梦春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但是,有些宝宝因各种原因不得不提前来到这个世界。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 500万早产儿出生,其中许多需要得到特殊的医疗照护。了解早产的成因、预防措施及应对方法,对守护母婴健康至关

重要。

什么是早产

早产是指胎儿在妊娠满28周但未满37周时娩出的情况,此时出生的宝宝也被称为“早产儿”,体重通常低于2 500 g,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早产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极早早产(28周前):胎儿存活率低,需高度依赖医疗支持。

(2)中度早产(32周前):虽有一定存活能力,但仍面临呼吸、消化系统等发育问题。

(3)晚期早产(34~37周):器官功能接近成熟,但并发症风险仍存在。

早产的宝宝可能面临呼吸窘迫综合征、脑出血、感染等短期风险,以及发育迟缓、学习障碍等长期风险。对家庭来说,早产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不容忽视。

发生早产的原因

母体健康因素

孕妇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妊娠结局。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可能增加早产风险。此外,子宫结构异常(如宫颈机能不全)、既往早产史、多胎妊娠(双胞胎或三胞胎)等,也会显著提高早产概率。

感染与炎症

生殖道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炎)或全身性感染(如尿路感染)可能引发子宫收缩或胎膜早破,导致早产。炎症反应还会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加速宫颈成熟和宫缩启动。

生活方式与环境

孕妇吸烟、饮酒、营养不良或过度劳累,均可能干扰胎儿正常发育。长期处于高压环境或心理应激状态,可能通过激素变化诱发早产。此外,空气污染、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也被证实与早产相关。

胎儿因素

胎儿发育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胎盘功能不全或胎盘早剥等情况,可能迫使胎儿提前娩出。

早产的征兆

如在孕28~37周出现以下信号,孕妇需警惕早产。

(1)规律宫缩:在怀孕期间,子宫肌肉有时会规律性地收缩,被称为规律宫缩。这种收缩会让孕妇感觉腹部变硬,并可能伴随轻微疼痛或不适感。收缩通常以固定间隔重复出现,比如每10 min一次,每次持续几十秒。

(2)阴道出血或分泌物异常:在怀孕期间,阴道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出血情况,无论是少量见红还是明显的出血,都需要引起注意。同时,如果阴道分泌物发生了明显改变,如变得稀薄如水,或者变得黏稠,或者颜色不再是常见的白色或透明,散发出异常的气味,都需要提高警惕。

(3)腰背部持续疼痛:尤其是向下放射至大腿的疼痛。

(4)骨盆有压迫感:孕妇会感受到骨盆区域持续的压力或沉重感,这可能由胎儿位置变化或子宫轻微活动引起。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孕妇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完善体格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胎心监护等检查,明确具体的情况,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干预。一般来说,只要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预后相对较好,孕妇不必过度紧张。

早产的应对

产妇应急“三部曲”

早产征兆出现时,孕妇要立即启动“应急程序”。第一步:左侧卧位躺下,这个姿势能减少子宫对血管的压迫,给胎儿输送更多氧气;第二步:拨打急救电话时,要清晰说明孕周、症状和既往病史;第三步:准备好产检资料,特别是最近一次的B超和胎心监护报告,这些是医生制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医疗干预

面对可能出现的早产,医生会使用药物按下“暂停键”。例如,硫酸镁像给躁动的子宫敷上冰毛巾,既能抑制宫缩,又能保护胎儿神经系统;糖皮质激素则是给胎儿肺部发育按下加速键,使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降低50%。这些治疗通常需要48 h才能见效。

调节情绪

面对早产风险,产妇往往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这反而可能加剧宫缩。这时,要学会调节情绪,如把恐惧写进日记本,把担忧转化为具体的医学咨询问题。

举例:有位双胎孕妇在保胎期间每天给未出生的宝宝写信,后来把这些信裱在早产儿保温箱旁,护士说这是她见过最温暖的“声音治疗”。

早产儿的护理与健康管理

早产儿出生后,需要特殊的医疗照护和家庭支持。

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

极低体重或存在并发症的早产儿需入住NICU,接受呼吸支持、营养供给和感染防控。现代医学的进步,如无创通气和袋鼠式护理(母婴皮肤接触),显著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家庭护理要点

(1)喂养支持:母乳是早产儿最佳食物,必要时可添加强化剂。

(2)预防感染:严格洗手、减少探视、定期消毒用品。

(3)发育监测:定期评估生长曲线、神经发育和视力听力,早期干预发育迟缓。

长期健康跟踪

早产儿需定期随访至学龄期,关注慢性肺病、脑瘫、学习障碍等问题。疫苗接种计划也需根据早产情况进行调整。

心理护理

(1)家庭支持:家人需理解产妇的焦虑,分担照护压力。经济困难的家庭可申请医疗补助或公益基金。

(2)产妇心理辅导:早产儿诞生后,产妇常存在内疚、无助等情绪,此时可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重拾信心。

(3)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早产预防宣传,完善母婴保健政策,提升NICU医疗资源覆盖率。

结束语

通过科学的孕期管理、及时的医疗干预以及全社会的关爱支持,可为早产宝宝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每一个生命应被温柔以待,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些早早来到世界的小生命,赋予他们健康成长的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