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让康复更轻松
作者: 成琳什么是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是指手术患者在手术创伤愈合修复过程中,伤口局部和全身出现的以伤口疼痛为主的一种痛苦感受。它通常在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可持续24~72小时。其特点以手术切口处疼痛最为明显,可伴有手术部位的放射痛、牵涉痛,有时还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不适症状。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与手术部位、创伤大小、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术后疼痛的危害
(1)影响伤口愈合进程:剧烈疼痛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会阻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不利于伤口愈合。同时,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会抑制免疫功能,延缓组织修复。
(2)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疼痛使患者不愿咳嗽、深呼吸,痰液潴留,容易引起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并发症;可能诱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心血管系统问题,增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风险;引起胃肠蠕动减慢,诱发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
(3)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术后疼痛控制不佳,机体应激反应持续,患者康复进程减慢,不得不延长住院时间。而住院时间的延长,无疑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长期疼痛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演变为慢性疼痛综合征,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4)影响身心健康:患者在忍受手术带来的痛苦时,往往伴有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这反过来会加重疼痛感受,形成恶性循环。
术后镇痛的方法
(1)药物镇痛:药物镇痛是目前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术后镇痛方式。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弱阿片类药物如曲美布汀,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不同药物的镇痛强度、作用机制、给药途径各不相同,可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选择。合理使用镇痛药物,能有效控制大多数患者的术后疼痛。
(2)患者自控镇痛:将含有阿片类镇痛药的泵与患者静脉连接,药液由专门的微电脑控制泵匀速输注。患者可根据自身疼痛程度,按压手中的按钮,在安全范围内追加剂量。这种方式能及时缓解疼痛,减少静脉注射带来的不适,降低呼吸抑制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深受患者欢迎。
(3)神经阻滞镇痛:在手术部位附近神经的走行处,注射局部麻醉药如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阻断痛觉神经传导通路。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定位更加精准,镇痛效果更加显著。术后持续向神经周围输注麻醉药液,可有效延长镇痛时间。但神经阻滞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完成。
(4)非药物疗法辅助镇痛:心理疏导可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音乐疗法能转移注意力,提高镇痛效果;肌肉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能减轻疼痛感;物理因素如冷敷、热敷刺激局部感受器,引起血管收缩或舒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一定的辅助镇痛作用。此外,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法也是术后镇痛的有益补充。
量身定制个体化术后镇痛方案
(1)全面评估疼痛:医护人员应定期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数字评分量表等工具,客观评估患者疼痛的强度。同时,全面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缓解或加重因素等,以便更好地掌握患者疼痛模式,为制订个体化镇痛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2)遵循适度镇痛原则:镇痛药物过量使用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而剂量不足又达不到理想的镇痛效果,所以镇痛药物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医嘱,做到适度镇痛。剂量应控制在能使患者在大部分时间内疼痛数字评分(NRS)保持在3分以下的水平。对于阿片类药物,更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预防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事件。
(3)结合患者特点用药:老年、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对镇痛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均与成人不同,用药时需格外谨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吗啡等药物,哮喘病史的患者要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此外,还要关注患者合并用药情况,考虑药物间相互作用对镇痛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
(4)多模式镇痛协同作战: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给药途径的镇痛药,如口服布洛芬+静脉自控吗啡镇痛+伤口局部浸润麻醉,可发挥协同作用,从多个环节阻断伤害性刺激,全面控制疼痛。多模式镇痛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镇痛满意度。
规范术后疼痛评估与管理
医护人员要树立积极的疼痛管理理念,将“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内化于心。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疼痛评估和处理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术后疼痛管理临床路径,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优化镇痛流程,减少疏漏。
加强患者疼痛管理宣教,普及术后疼痛和镇痛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对于疼痛的恐惧心理。告知患者适度疼痛是术后恢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鼓励其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表达自己真实的疼痛感受。教会患者疼痛自评,配合完成疼痛评分,积极参与到镇痛治疗中。
优化疼痛管理组织体系,成立多学科术后镇痛小组,成员涵盖外科医生、麻醉医生、疼痛科医生、护理人员、药师等,通力协作。制订切实可行的术后疼痛管理操作规范,加强对镇痛治疗全流程的质量控制。定期开展疼痛管理教育培训,持续开展疼痛管理质量改进,不断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
术后远离疼痛,患者应做些什么
患者要树立“拒绝忍痛”的理念,主动与医护人员沟通,表达真实的疼痛感受,切莫因为“怕麻烦医生”“不想表现得软弱”等观念而忍痛。对医嘱有任何疑问都要及时提出,该使用镇痛药时绝不“硬扛”。
均衡的营养是术后恢复的物质基础。患者要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补充优质蛋白、维生素等修复组织所需营养素。适度活动可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因制动引起的肌肉痉挛,进而缓解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床上四肢运动、深呼吸、咳嗽练习、坐起、下地活动,但要保护好手术切口,量力而行。
手术疼痛时,可以尝试用听音乐、看电视、阅读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减轻对疼痛的关注。学会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放松技巧,舒缓焦虑紧张情绪,间接缓解疼痛感。
做好出院后的疼痛管理,按时随访复诊,全面评估疼痛缓解情况。遵医嘱正确使用口服镇痛药,切勿擅自加量或突然停药。如有剧烈疼痛,怀疑伤口感染等情况,应尽快就医。
结束语
虽然疼痛是外科手术后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只要采取个体化的镇痛方案、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加上患者的积极配合,就能有效改善疼痛,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