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嘴也有风险?“接吻病”了解一下
作者: 邢小平明明(化名)和女友恋爱没多久就出现发烧、嗓子痛,开始以为是流感就没放心上,可直到连续发烧一周,脖子也跟着肿起来,才赶忙上医院。经B超检查,显示颈部淋巴结肿大,肝功能也有异常。经进一步检验,显示EB病毒相关指标阳性,被确诊为“接吻病”。所谓“接吻病”,医学学名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接下来从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等方面了解一下该病。
“接吻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EB病毒感染:“接吻病”的主要病原体是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当患者感染后,病毒便会潜伏在B淋巴细胞中,形成终身携带状态。15~25岁为该病高发年龄段,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或器官移植患者,感染后症状可能更严重。
(2)传播途径:唾液传播,如接吻、共用餐具或水杯等,这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如输血或器官移植;母婴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母亲可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将病毒传给婴儿。
(3)发病机制:EB病毒感染后,病毒首先侵入口咽部上皮细胞,随后感染B淋巴细胞。病毒在B细胞内复制并扩散,导致免疫系统激活。此时,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T细胞)对感染的B细胞发起攻击,引起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此外,EB病毒还可引起肝脾肿大和轻度肝炎。
“接吻病”的临床表现
“接吻病”潜伏期通常为4~6周,之后逐渐出现症状。其典型表现包括“三联征”,即发热、咽炎和淋巴结肿大,具体如下。
(1)发热:患者体温可达38~40℃,持续1~2周,可能伴有寒战、头痛和全身不适。
(2)咽炎:患者咽部疼痛明显,咽后壁可见白色渗出物,类似链球菌感染。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扁桃体肿大,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
(3)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也可累及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淋巴结质地柔软,触痛明显。
(4)疲劳:疲劳是“接吻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5)肝脾肿大:约50%的患者会出现轻度肝脾肿大,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黄疸或肝功能异常。
(6)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红色斑丘疹,尤其是在使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后。罕见情况下,可能出现脑炎、脑膜炎或周围神经炎。
“接吻病”的诊断
临床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和流行病学史,医生可初步怀疑“接吻病”。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加,多数在(10~20)×109/L,高者可达(30~60)×109/L,少数出现降低。病程早期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后期淋巴细胞增多,可达60%~97%,并见反应性淋巴细胞。反应性淋巴细胞于疾病第4~5天开始出现,第7~10天达高峰,大多超过10%。儿童患者中,年龄越小,反应性淋巴细胞越多。白细胞增多可持续数周,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多为正常,有时减少。
骨髓象检查
骨髓象检查基本正常,细胞形态多数变化不大,淋巴细胞增多或正常,亦可见反应性淋巴细胞,但数量不及外周血,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不增多。若非鉴别诊断需要,一般不做骨髓细胞学检查。
抗病毒壳抗原(VCA)抗体
抗VCA-IgM在病程早期即出现,临床发病时达高峰,持续4~8周后消失,是诊断EB 病毒急性感染最重要的指标。临床上常测VCA-IgM和IgG抗体,其在病程早期即可增高,阳性率可达100%,尤其是 VCA-IgM 最有诊断意义。VCA-IgG 因终身持续阳性,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只有当滴度1:160时,提示可能存在新近感染,否则诊断价值不大。
嗜异性抗体检测
患者血清中存在嗜异性抗体。该抗体属于IgM,能使绵羊和马的红细胞凝集,故称嗜异性凝集素。患者嗜异性凝集素阳性反应在起病后第1~2周出现,第2~3周凝集素滴度最高,一般能在体内保持3~6个月或更长时间。在发病第1周阳性率75%,第2周后阳性率90%~95%。
抗EB核抗原(EBNA)抗体
抗EB核抗原(EBNA)抗体出现于病程后期, 90%~95%的患者抗EBNA-IgG抗体呈阳性,在发病后3~4周达高峰,并终身存在。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B病毒DNA
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EB病毒DNA,是早期诊断“接吻病”和监测EB病毒负荷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血清学阴性患者。但因检测费用较高,一般不常规应用于临床。
其他检验
从疾病第2周开始,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部分存在蛋白尿、管型尿、黏液或脓血便。中枢神经受累时,脑脊液中蛋白、细胞数量可增加。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用于评估肝脾肿大;CT或MRI在怀疑并发症(如脾破裂)时使用。
“接吻病”的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脾肿大患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缓解发热和咽痛。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对EB病毒的效果有限,通常不推荐常规使用。在免疫功能低下或重症患者中,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
并发症处理
(1)脾破裂:罕见但危及生命,需紧急手术治疗。
(2)气道阻塞:严重扁桃体肿大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肿胀。
(3)神经系统并发症:需对症支持治疗。
“接吻病”的预防
(1)个人防护: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或水杯;注意手卫生,勤洗手。
(2)疫苗接种:目前尚无针对EB病毒的疫苗,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3)高危人群管理: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EB病毒感染。
“接吻病”的预后
大多数“接吻病”患者预后良好,症状在2~4周内逐渐缓解。疲劳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通常不会影响长期健康。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复发或慢性疲劳综合征。
结束语
总之,预防“接吻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包括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水杯,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在亲密接触时,要注意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