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的治与防

作者: 许寅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该病为乙类传染病。

百日咳的临床表现

百日咳潜伏期一般为7~14 d,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出现咳嗽症状后2~3周传染性最强。

(1)卡他期:表现为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持续1~2周。(2)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昼轻夜重,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痉咳次数随病情发展而增多,患者常在咳嗽后出现呕吐,可致舌系带溃疡,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衄,重者颅内会出血。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咳嗽后常会引起发绀、呼吸暂停、惊厥、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此期一般持续2~6周,亦可长达 2个月以上。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无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 2~3周。(3)恢复期:痉咳逐渐缓解,咳嗽强度减弱,发作次数减少,鸡鸣样吼声逐渐消失,阵发性痉咳症状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百日咳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在卡他期末及痉咳期可见白细胞增多,痉咳期最明显,多为(20~50)×109/L,少数可达70×109/L以上,以淋巴细胞为主,多见于婴幼儿。

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1)细菌培养:鼻咽部分泌物可培养到百日咳鲍特菌。卡他期或痉咳期早期鼻咽拭子标本阳性率高,病程3周以后阳性率较低。既往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且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或病程超过3周的患者,检出率较低。(2)核酸检测:鼻咽拭子或鼻咽洗液标本中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阳性,发病3周内阳性率高。(3)血清学检查:末次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间隔超过1年的病例,单份血清百日咳鲍特菌PT特异性IgG浓度超过诊断急性感染的标准阈值,对于咳嗽≥2~3周的百日咳病例诊断价值大。恢复期血清PT-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排除近期接种过疫苗),适用于回顾性诊断。

百日咳的诊断

疑似病例

具有以下任一项者:(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周。(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发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2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临床诊断病例

具有以下任一项者:(1)疑似病例,且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明显高于相应年龄正常范围。(2)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周,与百日咳确诊病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与首发或者继发病例发病间隔5~21 d)。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1)培养到百日咳鲍特菌。(2)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阳性。(3)PT-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排除婴幼儿1年内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或既往感染)。

百日咳的鉴别诊断

百日咳样综合征

副百日咳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肺部影像学表现可与百日咳类似,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鉴别。

慢性咳嗽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气管支气管异物及其他病因引起的慢性咳嗽,也可引起刺激性阵发性咳嗽,但通常无典型咳嗽末吸气性鸡鸣样吼声,可根据血常规、肺部影像学、病原学进行鉴别。

百日咳的治疗药物

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等。鉴于国内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率高,>2月龄的儿童和成人若存在使用大环内酯类的禁忌证、不能耐受大环内酯类或感染耐大环内酯类的菌株,可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用药期间注意肾损伤、结晶尿、皮疹等不良反应。对于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感染,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细菌清除率高,可考虑用于治疗耐药株感染的2月龄以下小婴儿。对疑似病例可以采取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发病1~2周内接受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常用药如下。

(1)阿奇霉素:优先选择口服给药,若口服不能耐受,选择静脉给药。

年龄 用法用量 疗程

<6月龄婴儿 10 mg/kg·d 5 d

≥6月龄儿童 第1天10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500 mg),顿服;

第2~5天,5 m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250 mg),顿服

成人 第1天 500 mg,第2~5天,250 mg/d

(2)红霉素:儿童10 mg/k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2 g/d),成人500 mg/次,每隔6 h给药,疗程14 d,口服。红霉素有引起新生儿肥厚性幽门狭窄风险,因此不推荐用于新生儿。

(3)克拉霉素:≥1月龄儿童7.5 mg/k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 g/d),成人500 mg/次,每隔12 h给药,疗程7 d,口服。不推荐用于新生儿。

(4)复方磺胺甲噁唑(TMP-SMZ):≥2月龄儿童4~20 mg/kg·次,成人160~800 mg·次,每隔12 h给药,疗程14 d,口服。

百日咳的预防

一般预防措施

呼吸道隔离至少到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5 d。对于未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隔离期为痉咳后21 d。应做好住院患者所在房间的通风,并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房间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接触患者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暴露后预防

未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婴幼儿、家庭内和托幼机构的密切接触者、有明确接触史的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婴幼儿看护者、新生儿病房医务工作者必须进行暴露预防,在暴露后21 d内(尽可能暴露后1~2周内)接受药物预防或者紧急接种疫苗预防(我国尚无6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

疫苗接种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在疾病流行时期,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