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平台中医治未病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作者: 王春苗 徐叶果 饶婷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移动平台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12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健康管理)与实验组(30例,基于移动平台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比较两组血压控制情况、血脂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后TG、TC、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移动平台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调节患者血脂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移动平台;血压;并发症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病,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一旦患病需终身用药,对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1~2]。老年人群是常见的高血压患病对象,其血压控制不佳主要与日常生活方式不当、无法有效进行自身科学管理等因素相关[3~4]。因此,加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是有效防治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包括未病、欲病、己病等阶段[5]。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移动平台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12月至我院就诊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1~80岁,平均(71.23±3.20)岁;病程3~9年,平均(6.23±0.45)年。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2~80岁,平均(71.45±3.16)岁;病程3~9年,平均(6.15±0.5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纳入标准:年龄≥60岁;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认知行为正常,无沟通障碍。排除标准:严重脏器功能疾病;恶性肿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模式
指导患者科学用药,每日坚持测量血压,定期带医院复查。
1.2.2 实验组采用基于移动平台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
(1)建立档案:选择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统一收集高血压患者健康资料,包括患者血压水平、给药情况、健康知晓情况等,采用高血压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2)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健康与疾病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疾病证型、健康情况等分析血压血脂控制情况、并发症等,建立疾病风险评估量表,及时纠正患者不良行为,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
(3)移动平台:帮助患者建立微信群,群内成员包括高血压患者、全科医生、全科护士等,便于对患者统一进行健康管理;鼓励患者提出内心的疑惑,在群内自由交流,医护人员不定时分享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诊疗方式、注意事项、并发症、危险因素等;规定每日22:00统一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指定一名全科医师与全科护士负责解答),采取图片、视频、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讲解,利于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将患者的问题与答案分门别类,在群内创建文件,归纳在微信群的文件夹内,供患者观看与交流。
(4)健康管理干预:采取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结合中医辨证情况制定患者管理方案,利用图片、语音、视频、文字等形式在微信群内进行指导。第一,辨证饮食指导:肝阳上亢者宜多摄取山楂、豆类等食物,平肝潜阳;气血亏虚者多摄取奶制品、蛋类、鱼、瘦肉、黑芝麻、红枣等食物;痰浊中阻者多摄取薏苡仁等食物,清热利湿;肾精不足者多摄取百合、猪肾等补肾填精食物。第二,情志调畅: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便于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出现紧张、害怕、焦虑等不良情绪,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第三,运动指导:根据实际病情指导患者进行拱桥运动、五点支撑等,提高免疫力,降低并发症。第四,穴位按摩:指导患者适当按摩合谷穴、内关穴等穴位,利于降低血压。两组均干预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压控制情况、血脂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血脂指标主要观察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血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干预后舒张压、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实验组干预后TG、TC、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中医将高血压归属于“眩晕”范畴,认为肝肾阴阳失调为其主要病理基础[6~7]。老年高血压人群普遍缺乏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知,加之年龄较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导致血压控制效果不佳[8]。临床研究指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取合理的健康管理模式利于积极控制血压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9]。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后TG、TC、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移动平台的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血压控制水平,调节血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治未病理念指的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预后防复,同时结合中医理念的辨证施治、整体观念等原则,对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健康管理干预[10~11]。
当前微信普及率较高,许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已经能熟练使用该移动平台。将医、护、患拉至同一微信群内进行管理,便于充分利用移动平台优势为患者高效普及高血压健康知识,明显提高健康管理工作效率[12~13]。在移动平台的帮助下,对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健康管理,包括普及高血压疾病知识(发生发展、并发症、危险因素等)、饮食指导(依据中医证型辨证饮食指导)、情志调畅、运动指导、穴位按摩等,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护原则。从收集资料、风险评估、移动平台健康管理、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干预,充分体现了健康管理模式的科学性、有序性和系统性[14~15]。
综上所述,基于移动平台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禹廷,邢登祥,王洪强,等.基于移动家庭医生平台的医患共享电子血压计研发与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9,16(9):1-3.
[2]邵祝燕,张红广,吴文辉,等.基于移动医疗技术的家庭医生慢病管理系统[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9,40(6):27-30,21.
[3]张晋,宋昌梅,尹超群,等.中医治未病“五位一体”健康管理模式对高血压伴超重患者干预研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5):63-68.
[4]王蕴菲,张树峰,赵辉,等.基于中医治未病的高血压病防治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12):50-52,56.
[5]沈青婉,俞黎曙,陈月.中医“治未病”理念在高血压住院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基层医药,2021,28(8):1255-1257.
[6]梁小利,王红艳,韩国静,等.中医“治未病”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效果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103-105.
[7]宗琳芳,陈果.昆明市某社区6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构成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42(7):33-36.
[8]张持晨,郑晓,薛雅卿,等.2011—2020年我国健康管理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1,15(6):567-573.
[9]杨军用,甘霞,杨百京,等.治病理念在新疆地区高血压前期防治中的干预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9):58-60.
[10]毛玉莲.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与管理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5):213-215.
[11]彭霞,彭锦绣,刘倩,等.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互联网+中医健康管理[J].护理学杂志,2021,36(4):43-45.
[12]张彦中.基于治未病中医理念采用清眩降压汤防治肝火亢盛型高血压效果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1,37(1):87-89,110.
[13]覃靖,徐文楷.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外治法防治高血压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3):203-206.
[14]李丰丞,任海燕.近二十年《内经》“治未病”思想内涵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0,48(6):77-80.
[15]侯诗箐,陈玲,刘卓锋,等.“治未病”理论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2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