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法在中药饮片调剂质量管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龙政安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中药饮片调剂质量管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中药房调剂的2396张中药饮片处方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1~12月调剂的中药饮片处方1067张为参照组,2023年1~12月调剂的中药饮片处方1329张为观察组。参照组予以常规管理法,观察组予以PDCA循环管理法。比较两组处方调剂差错率、调剂质量管理评分及取药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调剂质量管理评分与取药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处方调剂差错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可降低中药饮片处方调剂差错率,提高药师工作质量及患者取药满意度。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法;中药饮片;处方调剂差错率;调剂质量管理;满意度
中药饮片处方是根据病理变化与证候特点,依据中医理论精心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其中涉及药性、药味、归经等,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强调药效整体协同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以及制剂工艺严谨性,旨在通过多方药材合理搭配达到治疗疾病目的[1]。药师必须严格遵循药物适应症、剂量、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原则,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2]。中药饮片调剂质量受药材采集、储存、炮制、配伍等多环节影响,各环节精准控制,对于保障饮片质量至关重要[3]。本研究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中药饮片调剂质量管控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中药房调剂的2 396张中药饮片处方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1~12月调剂的中药饮片处方1067张为参照组,2023年1~12月调剂的中药饮片处方1329张为观察组。另选取15名中药房调剂药师、20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药师:男2名,女13名;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5.42±10.05)岁;本科11名,大专4名。患者:男105例,女102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66.27±14.27)岁。
1.2 方法
1.2.1 参照组予以常规管理法
基于本院《中药饮片调剂临床应用规章制度》相关标准文件进行常规管理,每周人工抽检处方进行评审。
1.2.2 观察组予以PDCA循环管理法
(1)P阶段:第一,明确调剂要求。基于中药饮片处方内容,明确所需药材种类、数量、质量标准、特殊处理要求。第二,制定操作规程。依据中药饮片属性、药效,制定详细调剂操作步骤,包括药材清洗、切割、炮制、混合等,并确定各步骤执行标准与顺序。第三,安排人力资源。根据调剂流程复杂度,合理安排药师,明确各自职责、工作流程,以确保调剂工作高效与准确。第四,质量控制标准设定。设立严格质量控制标准,包括药材验收标准、调剂过程中检查点与成品检验标准。第五,时间管理与风险评估。合理安排调剂流程时间计划,确保各环节能顺利衔接,同时评估整个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2)D阶段:第一,严格遵循操作规程。药师必须严格按照计划阶段制定的操作步骤、标准进行工作,确保各操作步骤准确无误。第二,药材处理与配比:根据处方要求,精准处理药材(清洗、切割、炮制),并进行准确配比,确保药材处理方式能最大程度发挥药效。第三,质量监控。在调剂过程中设置检查点,如药材处理后质量检查、配比后复核等,以确保各步骤达到既定质量标准。第四,记录与追踪。详细记录调剂过程中关键信息,包括药材批次、处理方式、配比量等,以便后续追踪与质量管理。第五,环境与设备管理。确保调剂环境清洁、安全,定期检查与维护相关设备,保证其正常运作。
(3)C阶段:第一,完成品质量检验。对调剂完成中药饮片进行全面质量检验,包括药材外观、重量、配比准确性等,确保其符合处方要求与质量标准。第二,流程执行评估。回顾整个调剂过程,评估是否严格按照P阶段制定流程与标准执行,包括操作步骤正确性、时间管理有效性、风险控制合理性。第三,问题识别与记录。在检查过程中,及时识别并记录任何偏差或问题,如操作错误、质量缺陷等,为后续A阶段提供依据。第四,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调剂过程效率与质量,确定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环节。第五,建立反馈机制。将检查结果及时传达给相关人员,确保所有参与者均能了解调剂过程中表现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4)A阶段:第一,问题整改。针对C阶段发现的操作不当、质量偏差等问题,制定具体整改措施并执行,以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第二,流程优化。根据C阶段分析结果,对调剂流程进行优化,如调整操作步骤、改善工作方法、提升设备性能等,以提高调剂过程效率与准确性。第三,质量标准更新。根据最新临床需求与药材信息,对现有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调整与更新,确保调剂工作符合最高标准。第四,培训与教育。对药师进行培训,重点强调改进后操作流程、新质量标准、发现问题应对措施,提升团队专业技能与问题处理能力。第五,持续监控与评估。实施改进措施后,继续对调剂流程进行监控与评估,确保改进效果符合预期,并及时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处方调剂差错率:包括错配、多配、漏配。(2)比较两组调剂质量管理评分:采用自拟调剂质量管理评估量表评分,包括存储管理、调剂操作、质量控制、安全管理4个方面,总分0~100分,分值高表示调剂质量管理好,由药师互评。(3)比较两组取药满意度评分:采用自拟取药满意度评估量表评分,包括服务效率、服务态度、知识解答、隐私保护4方面,总分0~100分,分值高表示满意度好,由患者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处方调剂差错率比较
观察组处方调剂错配率、多配率、漏配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
2.2 两组调剂质量管理评分比较
管理后,两组调剂质量管理评分较管理前升高,观察组调剂质量管理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
2.3 两组取药满意度评分比较
管理后,两组取药满意度评分较管理前升高,观察组取药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
3讨论
中药饮片调剂差错直接威胁患者用药安全,药材配比错误、剂量不准确,可能导致其接受过量或不足药物治疗,从而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在某些情况下,不适当药物配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药物相互作用,增加其健康风险[4]。当调剂过程中出现错误,通常需重新进行调剂,不仅导致药品浪费,还增加药房工作量与患者等待时间,增加了医疗资源浪费,对医疗机构运营效率与经济负担造成负面影响;调剂差错还可能导致医疗纠纷与法律责任,当患者因调剂错误而遭受健康损害时,医疗机构可能面临其投诉、医疗纠纷甚至法律诉讼,不仅给医疗机构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损害其声誉与患者对其信任度,进一步影响医疗机构正常运营[5~6]。因此,确保中药饮片调剂质量是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信任程度、优化医疗资源使用关键。
PDCA循环管理法以规范化流程为基础,为中药饮片调剂工作提供一套完整质量管理框架。在P阶段,调剂流程各环节都会被仔细规划与设计,能确保调剂工作标准化与系统化,大幅降低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质量问题;在D阶段,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从而确保药品调剂各环节均能达到预期质量标准,最大限度地保证药效发挥与药材质量稳定;在C阶段,通过对调剂后中药饮片进行系统检查,如药材重量、质量、包装等,可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确保药品安全性与有效性;在A阶段,通过对操作流程修改、对设备升级、对药师再培训,不仅可解决当前问题,更能预防未来潜在问题,从而持续提升调剂过程整体质量[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调剂质量管理评分与取药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处方调剂差错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PDCA循环管理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较理想。可有效提高中药饮片调剂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降低差错率,提高药师工作质量;伴随调剂过程不断优化与错误率的降低,患者在取药时能感到更高效、更准确的服务,从而提高取药满意度。此外,高质量调剂服务不仅保证药品安全性与有效性,还能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进一步增强患者对医疗机构信任与满意。
综上所述,PDCA循环管理法可降低中药饮片处方调剂差错率,提高药师工作质量及患者取药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秀琴,刘湘,蔡勇科.PDCA循环管理处方点评工作在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管理中的作用[J].海南医学,2021,32(14):1859-1861.
[2]刘斌,邵美玲,蔡怡然,等.戴明环循环管理在提高门诊处方合理率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警戒,2022,19(9):1035-1039.
[3]廖静,李红兵,徐丽婷,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中的应用成效观察[J].贵州医药,2022,46(3):459-460.
[4]席永宽,魏骅,王浩,等.中药饮片调配剂量误差控制方法探究[J].安徽医药,2021,25(9):1893-1898.
[5]吕艳艳,吴晓龙,王昭,等.基于帕累托图及鱼骨图分析的医院中药饮片代煎服务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医药,2022,26(12):2541-2544.
[6]黄嘉利,江丽华,关灵,等.质量管理循环程序在临床试验用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西北药学杂志,2023,38(6):231-235.
[7]朱建君,黄子敏,郑龙创.基于PDCA循环质控的新型药学服务模式在患者用药安全及处方管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2,33(13):1724-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