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儿童失眠不容忽视
作者: 唐琳 杨文佳最近,有不少家长前来咨询孩子的睡眠问题,有的反映难以入睡,有的反映睡眠时间很短,晚上频繁醒来。在此,本文就儿童青少年的失眠问题进行科普。
什么样的情况才算失眠
失眠最常见的表现是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同时可能会存在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失眠为:一周至少有三个晚上出现入睡困难和(或)难以维持睡眠,或者有无法恢复精力的睡眠引起的不适,并且伴随白天的苦恼或影响社会功能。也就是说,如果存在入睡等待时长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如夜间醒来2次及以上、早醒,总的睡眠时长小于6 h,同时白天存在一些功能障碍如疲惫、情绪异常等,那很有可能是失眠。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以促进发育,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与神经发育、认知能力有着密切关系。而失眠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继而引发情绪问题和行为异常,可能造成记忆力、注意力下降,进一步影响学习、社交等日常行为。根据美国睡眠医学会的推荐,4~12个月的婴儿每日睡眠时间为12~16 h(包括日间午休小憩);1~2岁幼儿每日睡眠时间为11~14 h;3~5岁儿童每日睡眠时间为10~13 h;6~12岁儿童需保证每日9~12 h的睡眠;13~18岁青少年最好保证每日8~10小时的睡眠。需要明确的是,上述所推荐的睡眠时间是对应不同年龄段孩子睡眠时间的平均估计,具体时长需要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比如要综合主观疲劳程度、是否会在预期时间自然醒,或者是否出现过度疲劳,来初步判断孩子的睡眠时间是否充足。
青少年儿童失眠的原因
失眠的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据统计,全球失眠的患病率约为10%~20%,其中,青少年儿童的失眠患病率约为20%。那么,哪些因素和青少年儿童失眠有关呢?
首先,青春期由于生理发育中昼夜节律系统的变化,睡眠模式也会有明显的变化;激素水平(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精神活性物质(喝咖啡、浓茶等)的摄入,也会影响睡眠质量。其次,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儿童的睡眠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健康白皮书》的调研结果表明,与青少年儿童睡眠时长高度相关的因素有:作业时长、电子娱乐时长、晚餐(夜宵)时间、家长睡眠质量以及学生睡前活动。
学习是青少年儿童的核心任务,然而过长的作业时间必然会挤压正常的睡眠时间;同时,学业带来的压力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情绪,可能导致失眠。建议在不影响青少年儿童学习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轻学习任务,或者通过激励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作为家长,在日常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几乎人人都有手机、电脑之类的电子设备。尤其对于青少年儿童而言,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放松和娱乐也是他们的基本需求。但是研究发现,电子设备所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产生,加强觉醒状态,易导致睡眠紊乱;同时,过度游戏的刺激会使神经系统保持兴奋,影响正常入睡。所以,家长需要对孩子电子设备的使用制定合理的规划,比如在夜间睡前2 h不使用电子设备。
过晚进食或睡前饮食过饱会增加肠胃压力,容易降低睡眠质量。调研报告明确建议,小学生最晚进食时间在18:00点钟前,中学生在20:00点钟前完成每天的最后一餐。
除以上原因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周期性肢体活动障碍等疾病也可能引起青少年儿童失眠,需对病因进行干预。
青少年儿童失眠的干预
临床治疗失眠主要有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16周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失眠。《中国6岁以下儿童就寝问题和夜醒治疗指南(2023)》中明确指出,不推荐药物作为改善儿童就寝问题和夜醒的一线方案或单独方案。对于青少年儿童失眠,主流的一线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睡眠卫生和行为干预),即养成良好的睡前程序和帮助睡眠的方法。比如,傍晚后避免饮酒或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睡前2 h不再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营造适宜睡眠的卧室环境等。还可以通过睡眠行为干预,如只能在感到困倦的时候上床;卧室和床只能用于睡眠,不可进行其他活动如看书、看手机等;如躺在上床15~20 min还是无法入睡时,离开卧室,等再次感到困倦后进入卧室,可反复进行;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尽量避免日间小憩。
除了认知行为疗法外,传统中医药对治疗失眠也有不错的疗效。(1)耳穴压豆:最常用的耳穴为神门、交感、皮质下,其次为枕、心、脾、胃、肾等。将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后,用探棒试探穴位所在区域,并找出压痛点;将耳穴贴对准穴位压痛点贴紧,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到酸痛、麻胀、发热感。(2)家庭保健推拿:按揉太阳穴、百会穴和风池穴,每个穴位1 min,力度由轻到重;再用五指从前额轻扫到风池穴,重复5~7次。同时,结合儿童推拿的特有手法,开天门和推坎宫,搓揉30~50次,以皮肤出现微微泛红为宜。结束后,静卧休息3~5 min,每日1次。
另外,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磁、电、声、光的物理治疗方法也逐渐应用于临床。通过物理刺激,可改变中枢和外周神经,从而改善青少年儿童失眠。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
《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调研发现,热爱运动的人群睡得早、起得早,且睡眠习惯良好。这是因为适当运动会影响内分泌系统、新陈代谢、昼夜节律和身体核心温度,从而影响个体的昼夜节律以及睡眠质量。大量研究发现,运动训练能够提升睡眠质量、缓解失眠问题,且对睡眠几乎没有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临睡前运动可能导致个体过度兴奋,从而难以入眠,因此要避免在临睡前(2 h内)运动。另外,青少年儿童群体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身体特征和活动需求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家长可参照《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为孩子制定适合个体年龄和身体情况的运动方案。
结束语
健康的睡眠质量对于青少年儿童生长有着必不可缺的作用,希望家长努力学习健康睡眠相关知识,帮助孩子拥有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睡眠质量。当然,如出现较为严重的失眠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