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胃癌那些事儿
作者: 易辉胃癌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球范围内2020年胃癌新发病例占癌症新发患者总数5.6%,而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在全球胃癌新发病例总数中占比高达43.9%。因此,本文将从胃癌的发病因素入手,分析胃癌的症状和诊断方式,并介绍胃癌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方法,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
什么是胃癌
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60%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且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由于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较高(90%以上),而中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在30%以下,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保证疗效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胃癌的发病因素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胃癌的具体病因,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
(1)不良饮食:有研究通过调查胃癌发病率较高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发现,高盐、腌制食品可能对胃癌的发生及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这些地区居民新鲜的蔬果摄入量不足。而新鲜的蔬果中含有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胃肠蠕动,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可利用抗氧化能力促进体内致癌的亚硝酸盐尽快排出。
(2)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已被证实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如浅表性胃炎、胃溃疡等。但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其产生的毒力因子损伤胃黏膜并引起相应分子生物学变化有关。我国居民无分餐而食、使用公筷等习惯,为幽门螺杆菌交叉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或许是胃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3)家庭因素:有研究发现,胃癌发病人群存在明显家族聚集性特征。可能是由于家庭中部分成员或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喜食腌制食物等),使得接触胃癌相关危险因素的风险随之升高。
(4)环境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果人体长期暴露在受污染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5)吸烟酗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酒精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促进胃酸分泌,诱发胃炎和胃溃疡。
(6)精神因素:胃属于情绪器官。当情绪出现剧烈波动(压力大、紧张、焦虑、愤怒等),会导致胃功能紊乱,患者可出现恶心、嗳气、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长期如此,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7)职业因素:胃癌的发生与患者从事的职业有关系。比如长期暴露于石棉、铅、硫酸尘雾的人群,其患癌的概率比普通人更高。
怎样发现胃癌
目前,临床处理胃癌的主要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中,尽早明确病情,对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胃癌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症状非常隐匿。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上腹部不适,进食后有明显的饱胀感;没有明显的饥饿感,食欲下降;胃的运动功能出现问题,可引发呕吐、恶心;体重减轻,身体容易疲劳;腹部出现包块。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建议患者及早就医。需要提醒的是,由于上述胃癌相关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仅凭借临床表现诊断胃癌具有较高误诊、漏诊风险。
虽然现阶段临床医生可选择影像学检查(CT、MRI等)、胃十二指肠镜、胃液细胞学检查、X射线钡餐等胃癌辅助诊断方法,并根据各项检查结果初步判断胃癌病情,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检查是临床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主要是通过胃镜组织活检来获取胃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组织,然后交由病理学家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癌细胞,以及对癌细胞的类型、结构和分化程度进行评估。
如何治疗胃癌
目前,临床用于治疗胃癌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是通过切除病灶,达到阻碍/延缓病程进展的目的。既往临床针对胃癌患者主要采用开放性手术,虽可为操作者提供满意操作空间,但由于具有创伤大、出血量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弊端,不利于患者预后。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已在胃癌治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癌的基本原则与开放性根治术相同,即根据病灶转移情况确定切除范围,但由于其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等优势,利于术后尽快恢复健康,患者接受程度高。
在此需要强调早期胃癌这一概念,具体指癌组织限于黏膜/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情况,可发生/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现有技术已能够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微创技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预后多较为理想。
非手术治疗
由于胃癌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导致部分患者发病后未能及时确诊病情,从而贻误手术治疗时机,此时需采取非手术治疗措施。现阶段,临床常用的胃癌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放射治疗(放疗)等。
(1)化疗:化疗指使用化学药物经由静脉途径进入机体后杀灭肿瘤细胞,具有使用方便、效果显著等特点。临床常用的胃癌化疗药物包括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等。由于化疗属于全身给药方式,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会杀灭原本健康的细胞,因此此法存在毒副反应发生风险高、部分胃癌患者无法耐受等弊端。
(2)放疗:放疗是一种利用放射线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虽然现阶段随着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推广应用,放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已得到显著提高,但仍可能出现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骨骼损伤及皮肤损伤等不良反应。
(3)靶向治疗:顾名思义,以胃癌病灶做“靶”,靶向药物进入机体后“瞄准”特定分子靶点并发挥相应药效。由此可知,靶向药物具有精准性特点,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健康细胞不会造成负面影响,临床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能得到保障。目前,针对胃癌病患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帕尼单抗、吉非替尼、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等。
(4)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主要针对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发挥相应作用,目前已发展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因子疗法、过继免疫细胞疗法等多种免疫疗法。虽然PD-1/PD-L1单药疗法应用于晚期胃癌患者中并不能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与其他疗法(化疗、放疗等)联合应用显示出的巨大潜力应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结束语
胃癌虽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但它并不可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防控幽门螺杆菌感染、合理膳食、健康行为干预等手段,可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此外,若确诊为胃癌也不必惊慌,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积极遵医嘱配合使用手术、非手术等治疗手段,以延缓或阻碍病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