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脑钠肽前体在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 王小鹏 陈颖摘要: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全身性血管炎,严重时可导致冠状动脉损害。B型脑钠肽(BNP)前体是一种内源性心肌激素,可在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BNP在川崎病中的作用和应用。本文综述BNP在川崎病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生物学功能、临床应用价值以及川崎病的诊断、预后、治疗等,为川崎病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B型脑钠肽前体;川崎病;心肌激素;诊断;预后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儿期,临床特征为高热、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症、皮疹和淋巴结肿大,其病因临床尚未阐明。川崎病可以导致冠状动脉损伤和心血管并发症。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一种由心脏分泌的激素,可以调节血容量、血压。研究表明,BNP被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和评估中,同时在川崎病中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1]。
1BNP的生物学功能
1.1 促进利尿
BNP是一种由心脏细胞分泌的激素,可通过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利尿、排钠作用。当BNP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细胞内环磷酸鸟苷(cGMP)的增加,进而激活蛋白激酶G(PKG)信号通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PKG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多种效应,包括增加钠离子的排泄、抑制钠重吸收以及增加尿液。BNP可以通过促进肾小管的钠转运蛋白的磷酸化和功能改变,减少钠的重吸收,从而增加钠的排泄量。同时,BNP还可增加肾小管的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增加尿液产生。
川崎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全身性血管炎,导致血管壁的损伤,血液渗透性增加,进而导致体液外移和血容量增加。杜汾智[2]指出,BNP可以促进川崎病患者排尿、排钠,从而减少体液潴留和血容量,降低血压。可见,BNP的利尿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排除多余的体液,从而缓解川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血管负担。
1.2 抗纤维化作用
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周围的胶原是一种支撑性蛋白,可以起到保持心肌结构完整和弹性的作用。贾延贞等[3]指出,在川崎病的炎症过程中,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刺激心脏细胞产生和释放更多的BNP。通过与受体结合,BNP可以调节一系列信号通路,其中包括cGMP-PKG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胶原的合成和胶原沉积,减少纤维组织的形成。
然而,余怡嫔等[4]指出在某些心脏疾病中,如心肌炎和心肌纤维化,胶原的合成会增加,导致心肌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下降。BNP的抗纤维化作用可以抑制胶原的合成和沉积,从而减少纤维组织的形成。这对于保持正常的心肌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可以防止心脏发生异常增生和硬化。石莉等[5]指出,通过抑制纤维组织的形成,BNP有助于维持心脏的弹性和收缩能力,保持正常的心脏功能。
1.3 抗炎症效应
BNP具有一定的抗炎症作用,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利于川崎病患者的治疗,预防心脏及血管损害。仲玉强[6]指出,在川崎病的炎症过程中,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导致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反应的扩大,对心脏和血管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起心肌炎、冠状动脉炎等并发症。黄春琳[7]指出,BNP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炎症作用。BNP可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减少其对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纪小琳等[8]指出,BNP可以减少炎症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从而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范围。由此可见,BNP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活化和释放,从而维持川崎病患者心脏功能的稳定,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4 心血管调节
BNP可通过与心血管系统的受体结合,调节心脏和血管的功能。董楠等[9]指出,BNP可以扩张血管,减少周围阻力,降低血压。邓建荣[10]指出,BNP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2川崎病中的BNP水平变化
2.1 BNP水平与炎症程度相关
川崎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是强烈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在这种炎症过程中,许多炎症介质会被释放,并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和扩大。祝颖等[11]的研究表明,川崎病患者的BNP水平与炎症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川崎病的进展,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增加,从而刺激心脏细胞产生更多的BNP,导致其水平升高。炎症介质如TNF-α、IL-1β和IL-6等,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脏细胞的BNP合成和释放。
当川崎病进展到炎症高峰期时,伴随着更多的炎症介质的释放,心脏细胞会产生更多的BNP。因此,BNP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反映出川崎病患者炎症严重程度的指标。通过监测BNP水平的变化,医生可以评估川崎病患者炎症的活动性和进展情况。如果BNP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意味着炎症反应较为剧烈,需要积极干预和治疗。
2.2 BNP水平与心脏损害程度相关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可引起多种心脏损害,如冠状动脉炎、心肌炎等。刘庚英等[12]研究表明,BNP水平的升高可以反映心肌细胞的受损程度和心脏功能的下降程度。这意味着当川崎病患者的心脏损害较为严重时,其BNP水平往往会升高。当川崎病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和心脏功能下降时,心脏会释放更多的BNP。
BNP水平升高与心脏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关,这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解释。第一,川崎病引起的冠状动脉炎和心肌炎可能会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和纤维化,从而影响心脏功能。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心肌细胞会释放更多的BNP作为一种保护性反应。第二,心脏损害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如心脏扩张和充血,会刺激BNP的合成和释放。
3BNP在川崎病的诊断和预后中的应用
3.1 BNP在川崎病的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与其他一些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因此对于川崎病的准确诊断非常重要。BNP作为一种心肌标志物,在川崎病的诊断中具有辅助价值。史亮等[13]研究表明,川崎病患者的BNP水平通常会升高。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中BNP水平,医生可以鉴别川崎病与其他类似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等。BNP检测可以提高川崎病的诊断准确性。
3.2 BNP在川崎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赵娟等[14]研究表明,BNP水平与川崎病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高水平的BNP可能反映了心肌细胞的受损和心脏功能的下降,BNP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瘤形成的风险增加有关。因此,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监测BNP水平可以帮助评估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并根据需要进行及时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BNP水平的变化也可以用作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在川崎病治疗过程中,随着治疗的有效性,患者的BNP水平通常会逐渐恢复正常范围。因此,监测BNP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3 BNP与其他临床指标的联合应用
除了单独应用BNP进行诊断和预后评估,结合其他临床指标的联合应用也可以提高川崎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例如,与BNP水平相关的临床指标包括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心电图改变等。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帮助评估冠状动脉瘤的形成和心脏功能的损害程度;心电图改变可以反映心肌炎等心脏病变的存在。结合上述指标与BNP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川崎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4BNP在川崎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4.1 BNP对冠状动脉损害的潜在影响
川崎病可导致冠状动脉炎,严重时可能发展为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瘤的形成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并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负面影响。BNP能通过扩张血管、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对冠状动脉炎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同时,BNP还可以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从而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形成风险。因此,在川崎病治疗中,通过调节BNP水平,可能有助于保护冠状动脉免受损害,并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4.2 BNP对心脏功能的潜在改善作用
川崎病可引起心肌炎和心肌细胞损伤,导致心脏功能下降。BNP作为一种调节心血管系统的肽类激素,可能对改善心脏功能具有潜在的益处。BNP能够促进心肌细胞的保护和修复过程,抑制心肌纤维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并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通过这些机制,BNP可能有助于恢复心脏功能,提高川崎病患者的预后。
4.3 BNP作为治疗效果监测的指标
BNP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监测指标。随着治疗的进行,BNP水平通常会逐渐下降,反映心脏损伤的缓解和心脏功能的改善。因此,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监测BNP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果BNP水平下降明显,表明治疗有效;如果BNP水平持续升高或下降不明显,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由此可见,通过调节BNP水平,可以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损害和心脏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娜,孙景巍,祁冬,等.N端脑钠肽前体及白细胞介素-6在预测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22,35(5):617-621.
[2]杜汾智.定期监测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21,28(2):294-296.
[3]贾延贞,常璠,纪荣祖,等.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在新生儿窒息预后评估中的意义[J].中国医药,2022,17(2):249-253.
[4]余怡嫔,谭朵廷,杨柳,等.B型利钠肽在心衰应用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3,50(3):486-496.
[5]石莉芳,江刚,彭优,等.休克指数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及右心室直径对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J].中国医药,2023,18(5):681-685.
[6]仲玉强.小儿川崎病心率变异性指标与肌钙蛋白Ⅰ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31(8):615-618.
[7]黄春琳.川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0):1753-1755.
[8]纪小琳,沈伟锋,汤冬梅,等.Tfh,Tfr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在不完全川崎病诊治中的表达[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1,32(11):1659-1665.
[9]董楠,祁冬,孙景巍,等.N末端脑钠肽前体,肌酸激酶同工酶MB与冠状动脉Z值联合检测在早期评估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J].联勤军事医学,2023,37(4):297-300.
[10]邓建荣.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预测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8):21-24.
[11]祝颖,靳忠民,宋美丽,等.血小板分布宽度联合B型脑钠肽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预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3,44(4):321-324.
[12]刘庚英,汪顺雨,杜忠东.N末端脑钠肽前体和脑钠肽对川崎病的诊断及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1,13(4):87-91.
[13]史亮,焦丕奇,蔡晓庆,等.脑钠肽、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内皮素、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房颤动中的表达[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8):936-938.
[14]赵娟,刘婷,魏红,等.血浆外泌体微小RNA-206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及同型半胱氨酸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2022,17(9):1326-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