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为慢病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模式研究
作者: 鲁秀玲 戴志国 李鑫莹 贾玥 张菲 闫阔
摘要:目的 探索社区药师、家庭医生团队与临床药师组成“1+1+1”协作团队的新模式,并对该服务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20年1~6月签约我中心家庭医生的157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给予“1+1+1”的药学服务模式,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合理用药认知度、用药依从性、疾病控制情况及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后患者合理用药认知度评分为(90.04±6.48)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为(88.46±5.95)分,满意度为94.16%,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患者良好依从率为94.9%,明显高于干预前的78.34%(P<0.05);干预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28%,明显低于干预前的20.38%(P<0.05)。结论 “1+1+1”药学服务模式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认知度和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疾病达标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药师;家庭医生团队;糖尿病;药学服务;模式;效果
面向社区糖尿病患者开展新型药学服务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对优化医疗服务保障、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药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是对当前社区药学服务新模式的探索,通过社区药师、全科家医与临床药师组成“1+1+1”协作团队的新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药学服务效能,在疾病控制、提高用药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实施效果,是有益的实践探索。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0年6月签约我中心家庭医师的157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1+1+1”药学服务模式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6月签约我中心家庭医生的157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1例,女76例;年龄28~87岁,平均年龄(64.77±4.68)岁;病程2~31年,平均病程(13.83±3.74)年。
纳入标准:明确糖尿病诊断;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具有自主认知、活动能力,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意识不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合并严重精神障碍疾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
1.2 方法
由社区药师、全科家医与临床药师组成“1+1+1”协作团队,对签约的157例糖尿病患者给予新模式药学服务。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组建“1+1+1”协作团队:社区药师、全科家医团队与与医联体临床药师组建“1+1+1”协作团队,共同参与糖尿病患者用药安全评估与管理,实现药学服务转型。社区药师获得糖尿病患者的用药信息,在临床药师的指导下参与药学服务,向全科家医反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药师团队的干预建议。
(2)用药宣教:专科临床药师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对社区药师进行以糖尿病患者长期用药问题为导向的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向社区药师提供健康宣教材料,协助社区药师开展慢病专题讲座。社区药师收集患者信息、整理资料,向糖尿病患者发放健康宣传手册,进行用药教育。
(3)糖尿病患者居家药物治疗管理标准化:第一,收集糖尿病患者用药相关信息。药师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CHIS)”获取糖尿病患者基本信息,通过与患者面对面,沟通了解其用药信息(包括非处方药、中成药、保健品等)、疾病状况以及既往用药情况。第二,药物治疗方案评估与整合。结合相关检查及化验结果对糖尿病患者全部治疗药物进行评估,审查适应证、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等内容。整理患者疑似药物治疗问题,填写“药师对医师用药建议沟通单”,及时与家庭医生沟通,制作患者长期用药清单。第三,用药咨询与科普教育。针对药物治疗方案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回复及个体化建议,并记录于药学咨询记录单。对患者进行科普宣教,内容包括糖尿病常用治疗药物分类、作用机制、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政策解答、正确认识保健品、中成药等,配合家医团队向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并督促患者落实[2]。第四,随访管理。普通患者实施一般管理,重点患者实施重点管理。重点管理人群符合以下任意一项[3]:近3个月存在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控制不达标、波动大、有过低血糖症状);处方药>5种或全部用药种类≥10种(包括OTC、中药、保健品);新出院的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弱势群体(空巢、独居、低保等)。其他则为一般管理。随访:重点患者每季度随访1~3次;一般患者每半年随访1~2次;随访24个月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4)整理家庭药箱:检查药品有效期;药品存放指导,重点关注胰岛素存放要求,远离儿童;回收过期、变质药品/保健品,告知患者居委会有过期药品回收箱,不能随意丢弃。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合理用药认知度、自我管理能力及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就患者对合理用药认知度(分值100分)、自我管理能力(分值100)进行评估,分值越高则表明患者认知程度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强。采用自制量表评估患者药学服务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2)比较两组用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进行评估[4],主要涉及“你是否有时忘记服药?”“昨天您服药了吗?”等 8 个问题,总分为8分,包括完全依从(8分)、部分依从(6~7分)和不依从(<6分)。良好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3)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4)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观察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合理用药认知度、自我管理能力及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患者合理用药认知度评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见表1。
2.2 两组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患者良好依从率为94.9%,明显高于干预前的78.3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28%,明显低于干预前的20.38%,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干预前(P<0.05)。见表4。
3讨论
针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群体需求,探索实施社区药师、全科家医与临床药师组成“1+1+1”协作团队的新模式,主要在于整合医疗资源,构建多链式药学服务,从合理用药、用药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等多维度实现更有效的药学服务[5]。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合理用药认知度、自我管理能力和满意度均高于干预前(P<0.05)。表明在“1+1+1”药学服务模式下,患者从思想及行动上建立了合理用药的良好认知,这对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尿病为慢性病,患者对药学服务的需求意愿强烈,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药学服务,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满意度。此外,“1+1+1”药学服务模式的构建旨在提高患者对合理用药认知度,指导其自觉合理用药,认识到遵医嘱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良好依从率高于干预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干预前(P<0.05)。“1+1+1”药学服务模式更加注重面向患者提供个性化药学服务,结合相关检查对患者全部治疗药物进行评估,审查适应证、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等,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对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患者心理情绪不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用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本研究中,干预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1+1+1”药学服务模式实现了药物治疗方案评估与整合以及分级管理,可以更好地保障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1+1+1”药学服务模式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认知度、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宇红,王国庆,石蓉,等.家庭药师参与家庭医生提供药学服务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2022,44(12):1900-1903,1907.
[2]刘伟平.社区药学服务对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1,14(2):17-18,37.
[3]施利波,朱田柱,沈美,等.药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实施药学服务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J].药学服务与研究,2021,21(6):424-427.
[4]张帅.探讨药学服务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各项血糖控制指标、用药依从性、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临床研究,2022,30(4):25-28.
[5]莫豪行,刘晓青,官昌.药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对社区慢病患者药学服务的实践[J].中国处方药,2021,19(6):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