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感染患者中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与治疗策略研究
作者: 蔡曼曼摘要:血液科是医院中感染高危科室,血液科收治的患者多数会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等治疗,从而间接影响免疫系统,诱发感染性疾病。部分患者可能会因感染而丧失生命,因此,血液科医师应特别关注如何正确给患者选择和使用抗感染药物,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深入探究血液科感染患者中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与治疗策略,以期为血液科患者康复和治疗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血液科;抗感染药物;治疗策略;危险因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导致血液科患者发生感染的因素越来越多,如免疫力降低、血管完整性破坏、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的长期使用、粒细胞计数水平低等。针对血液科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和增强患者自身抗感染能力,其中选择抗感染药物是治疗的重点[1]。血液科抗感染治疗包括抗微生物感染和抗寄生虫感染,抗微生物感染主要包括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感染。血液科患者感染的直接原因为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真菌和细菌等[2]。随着病原微生物种类的增多,其致病也复杂化和多样化[3]。探究血液科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预防。本研究旨在综述血液科感染患者中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与治疗策略。
1血液科抗感染药物种类
1.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随着耐药细菌的普遍存在,出现一些新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维巴坦、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4]。阿维巴坦是复方制剂,它们能够抑制一些D类酶、头孢菌素酶和肺炎克雷伯菌的生长和繁殖,促进患者恢复。阿维巴坦可以抑制多重耐药菌、碳青霉烯耐药菌,特别是对β-内酰胺酶耐药的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此外,阿维巴坦不受药物间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无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消化不良。西司他丁是由多种药物组成的复发制剂,主要适用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其他感染的治疗,这类药物在临床中的效果较佳,其主要的安全性事件为腹泻和恶心。美罗培南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主要适用于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能够有效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常与氨基糖苷、替加环素等联合应用,提高临床疗效。
1.2 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包括多种药物,如头孢洛林、头孢比罗、头孢洛扎、头孢地尔等。头孢地尔是一个新型的头孢菌素,它能够透过细菌铁载体蛋白的形式被细胞吸收,并且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生长,特别是对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假单胞菌乃至碳青霉烯耐药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因此,头孢地尔可以被应用于防治各种泌尿系统感染[5]。该物具有较强的抗生素作用,也可用于对碳青霉素耐药性的患者。
1.3 糖苷类抗菌药物
糖肽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衍生物,如特拉万星、达巴万星、奥利万星。特拉万星的特性是具备亲脂性侧链以及具有负离子的疏水性基因,可以显著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繁殖,并且可以通过与肽聚糖的前体相互作用,阻止它们在细胞壁上形成,实现良好的抗菌作用。它的原料来源于万古霉素及其衍生品,如达巴万星、奥利万星等。特拉万星可以有效诱导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膜发生极性转换,进而降低其表面渗透性,有效发挥抗菌功效[6]。特拉万星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也具有抗菌效果,且静脉血液对特拉万星的清除率比万古霉素更佳,不良反应主要为肾损伤。达巴万星的抗菌作用十分强大,能够有效抵抗革兰氏阳性菌,包含甲氧西林敏感性的、甲氧西林抗性的,还有链球虫。此外,它还能够抵抗耐药性菌株,如头孢曲松肺炎链球菌。根据临床试验,达巴万星的蛋白质结合率能够提升到93%,并且在治疗导管相关的血液疾病方面取得87%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排便困难、腹痛等,具有一定的用药安全性[7]。奥利万星能够针对万古霉素敏感菌、耐药菌或者耐药肠球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独特的免疫调节机理使它能够更好地抵御细菌侵害,但是该药不良反应明显,如呕吐、眩晕、腹胀等。
1.4 恶唑烷酮
恶唑烷酮为一种强效的抗菌药,可以治疗多种革兰氏阳性菌所致的急性炎症,可通过静脉滴注或者口服的形式给药,生物效利用率可达90%,而且使用十分安全,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等[8]。康泰唑胺是一种新型的抗菌药,它能够抵抗多种微生物,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微生物、肠球菌以及链球菌。此外,它还能够提供良好的抗菌活性,用药安全可靠。
1.5 四环素类
依拉环素是一种由天然植物制备的含氟药物,它可以抵御革兰氏阳性菌、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等病菌的侵害,并且可以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在防治复杂性腹腔传染病时,它的作用可以媲美左氧氟沙星,但也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中度静脉炎[9]。奥马环素是一种新型的米诺环素衍生物,可以抑制许多微生物学,如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其厌氧菌,在医学上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防治获得性细菌性肺炎、软组织细菌性感染方面,它的临床效果比莫西沙星或利奈唑胺更加显著,但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或者局部注射疼痛。
1.6 其他抗菌药物
其他抗菌药物还有普卓米星、吉布达星、奈诺沙星等,其中普卓米星是一种注射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一般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复杂性尿路感染,对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都具备抗菌活力。同时,普卓米星有浓度依懒性抗菌活力,其典型的不良反应是头痛、呕吐、视觉不清等,停药后可恢复[10]。吉布达星为三氮乙酰萘拓扑异质酶抑制剂,可选择性与微生物DNA促旋酶和拓扑异质酶作用,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虫、肺炎链球虫和大肠埃希菌等多种微生物抗菌活力,其在革兰氏阳性菌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中稳定性较好,典型不良反应为恶心、胃肠道溃疡、头痛等。奈诺沙星为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一般用来防治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对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较强的生物抗菌活力,奈诺沙星生物抗菌活力优于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奈诺沙星安全和耐受度较高,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头痛、眩晕等[11]。
2血液科抗感染治疗策略
血液感染是一种危害健康的疾病,可增加患者医疗负担,影响患者预后。早期、准确、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可以防止感染发展,降低患者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
2.1 明确病原菌
在医院,革兰氏阴性菌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革兰氏阳性菌主要由葡萄球菌构成。此外,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调节剂的普遍使用以及化学治疗方法导致粒细胞数量下降,治疗过程对黏膜的损伤,医院内真菌性疾病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获得更准确的诊断,建议患者进行全面微生物学检测,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病原菌,并根据药敏结果采取早期、充分、有效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抑制疾病发展[12]。
2.2 针对性应用抗感染药
不同感染部位的常见致病菌不同。对于上呼吸道感染,需综合考虑各种潜在的疾病,以便采取有效的抗菌措施。针对革兰氏阴性菌,建议使用碳青酶烯类药品,如四代头孢菌素类,必要时也可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针对革兰氏阳性菌,建议使用万古霉素。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建议,对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患者,首先应用3~4代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初步预防和控制。此外,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肠杆菌科细菌和不动杆菌的存在,并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护措施,如联合使用碳青酶烯类、3~4代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减轻对肝肾的损害。同时,注意避免使用高浓度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防止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由于真菌的大量滋生和传播,当真菌侵入人体内时,患者死亡率将大幅提升。因此,当抗生素的疗效不理想时,临床医生通常会采取氟康唑、伏立康唑以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等抗真菌剂来进行治疗[13]。
此外,口腔感染也是血液化疗患者的普遍问题,它的形成往往由正常菌群以及特定的细菌组成,而白细胞计数的减少以及pH值的升高也增加了黏膜炎的发生风险。对于口腔感染,可用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和硝基咪唑类治疗。若发现存在真菌,可以考虑使用氟康唑和制霉菌素漱口液进行清洁。碳青酶烯类具有强大的杀菌活力,可以抑制G+菌和厌氧菌的繁殖,硝基咪唑类能够更加彻底地杀灭这些细菌。因此,碳青酶烯类与万古霉素联合使用治疗血液感染更加安全、高效。
2.3 中性粒细胞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当中性粒细胞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时,其数量会显著升高,而中性粒细胞水平较差时,其数量会明显降低。感染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增多,是由于骨髓中储存的粒细胞大量释放至血循环中,此时中性粒细胞增多,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往往是正常或降低的。表明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与人体免疫力系统相关,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氟喹诺酮类药物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血液科感染患者的自身抗感染能力,但氟喹诺酮药物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14]。
3结论
对于多重细菌性血流感染及合并器官衰竭患者,临床需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和严重粒细胞缺乏状态,缩短粒细胞缺乏时间,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抗感染药物在血液科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已有较多报道,如糖肽类、唑烷酮类、喹诺酮类等,其中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地尔、吉布达星等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李甫良,陈巧敏,杨金有.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感染的住院患者病原菌特征及抗感染治疗分析[J].中国处方药,2023,21(11):59-63.
[2]卢恩昌,艾泽慧,徐庆.血液感染革兰阴性杆菌266株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1):109-112.
[3]陈晓孩,黄春燕,张伟,等.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液学毒性[J].江苏医药,2021,47(6):588-590,594.
[4]李亚雨,马杰,胡营涛,等.急性白血病并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0):1737-1739.
[5]吴丽民.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分析[J].药品评价,2016,13(21):38-40.
[6]王红,邓孝陵,李小杰等.肝素与抗菌药物封管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7):1590-1592.
[7]胡萨萨,宋马小薇,董亚琳,等.247例血液病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药物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15,30(1):68-70.
[8]路萍,童宗武,宫喜翔,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J].医学综述,2013,19(22):4132-4135.
[9]姚晶瑞,张悦凤.血液透析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急性肾损害11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121.
[10]陈字,陈勤奋.血液科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时机及治疗药物的合理使用[J].上海医药,2011,32(1):4-6.
[11]李另另,乔伟振,蔡思慧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尿脓毒症1例的抗感染药物选择及用药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7):136-138.
[12]王乐,虞意华.四环素类药物在脓毒症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抗感染外的治疗选择[J].浙江实用医学,2022,27(2):166-170.
[13]王璐.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研究[J].海峡药学,2017,29(12): 238-239.
[14]徐永祥,黄惠英,刘治安,等.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单病种抗感染药物治疗的质控指标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7,14(3):50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