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与单针腰麻在混合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作者: 王华 康纯亮

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与单针腰麻在混合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0

摘要: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与单针腰麻在混合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3年10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B组采用单针腰麻。比较两组穿刺情况、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术中疼痛分级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穿刺调整次数少于B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B组(P<0.05);A组麻醉效果分级优于B组,且术中疼痛分级低于B组(P<0.05);A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用于混合痔手术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有效提高穿刺效率,减轻患者疼痛感,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混合痔;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超声;骶管阻滞;腰麻

混合痔是为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早期可通过调整饮食、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进行控制,后期以手术治疗为主,常用术式有外剥内扎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1~2]。外剥内扎术治疗Ⅲ~Ⅳ期内痔、混合痔、直肠黏膜内脱垂效果满意,复发率低,但创伤较大[3~4]。未采用全麻时,混合痔术中患者可出现较剧烈的疼痛,牵拉反应明显,易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严重时患者可出现晕厥、术后尿潴留等并发症[5]。因此,合理选择麻醉方式对保障手术效果与安全性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比较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与单针腰麻在混合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3年10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符合混合痔诊断标准,内痔分期为Ⅲ~Ⅳ期;年龄18~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肛门功能、形态正常;无手术、麻醉禁忌证;既往无直肠、肛门手术史;对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肛裂、肛周脓肿等肛周疾病;酒精依赖或药物滥用;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合并急慢性感染;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合并凝血障碍或出血倾向。

1.2 方法

两组均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术前1 d进行访视,了解患者一般信息、现病史、既往史和各项检测结果,评估ASA分级、手术与麻醉风险,详细讲解术前准备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禁食8 h、禁水6 h。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吸氧、监护生命体征。两组麻醉操作均由同一位麻醉师完成。

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采用便携式超声诊断系统迈瑞TE7与线阵探头(迈瑞医疗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扫描,将探头置于骶骨背侧正中线位置,获取骶裂孔横断面声像图,定位骶骨角与骶尾韧带;后将探头旋转90°,获取骶裂孔纵切面,从骶骨角之间进针至骶管,采用平面内进针法及脉冲一次性给予2%利多卡因7 mL+1%罗哌卡因7 mL混合液共14 mL。

B组采用单针腰麻:患者取左侧卧位,于L3~4间隙采用25G细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经脊柱垂直入路,穿刺时维持针身处于一条直线,避免打折或扭曲,细针针尖突破黄韧带与硬脊膜时可感到落空感,有脑脊液流出提示穿刺成功,无脑脊液流出则顺时针/逆时针旋转针尖90°,进针时如遇骨质将针退回至皮下,然后再次进针。穿刺成功后注入0.5%罗哌卡因2 mL,10 s内推注完毕,麻醉平面调节至T8。术后连接镇痛泵(PCIA)行静脉自控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2 μg/kg+盐酸氢吗啡酮0.08 mg/kg +阿扎司琼10 mg,加生理盐水配置为100 mL药液,负荷剂量2 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按压剂量2 mL,锁定时间20 min,疼痛控制不佳者追加氟比洛芬酯,50 mg/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穿刺情况:观察穿刺时间和穿刺调整次数。(2)比较两组起效时间:观察注射麻醉药时至肛门收缩无力时间。(3)比较两组麻醉效果:I级为麻醉效果满意,镇痛完全,肌肉效果好,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配合良好;II级为麻醉效果欠完善,患者术中出现轻中度疼痛,肌肉效果尚可但未达到满意程度,术中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程度波动;III级为麻醉不完善,患者术中出现重度疼痛,需另外使用静脉辅助镇痛,肌肉效果较差;IV级为麻醉无效,需更换麻醉方案。I~II级判定为麻醉成功。(4)比较两组术中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程度,总分0~10分,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吻合器扣压扳机时由患者依据自身感觉在10 cm线段划出相应的分值,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分及以上为重度疼痛。(5)比较两组麻醉相关并发症。

1.4 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穿刺情况和起效时间比较

A组穿刺时间长于B组,穿刺调整次数少于B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B组(P<0.05)。见表2。

2.2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两组麻醉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A组麻醉效果分级优于B组(P<0.05)。见表3。

2.3 两组术中疼痛分级比较

A组术中无疼痛、轻度疼痛、中毒疼痛、高度疼痛分级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麻醉相关并发症比较

A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低于B组的43.33%,两组比较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相对于传统硬膜外麻醉,单针腰麻硬膜外腔粘连、腰背疼痛发生率较低,且其穿刺针的针尖由斜面变为侧孔,穿刺大小、位置均经过了精细设计,可减少侧孔横跨硬脊膜风险,并提升麻醉成功率。单针腰麻可在同一腰椎间隙进行多次穿刺,存在特殊要求的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多次进行腰麻。但单针腰麻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患者术后下肢运动恢复时间较长,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且镇痛时间较短,会对排尿反射产生抑制,术后疼痛、尿潴留等问题严重,会导致术后康复延迟。采用小剂量局麻药可降低尿潴留发生率与严重程度,但会影响麻醉效果,且其麻醉平面的低,在环切痔黏膜牵拉直肠时易导致牵拉疼痛。因此,近年单针腰麻在混合痔等肛肠手术的应用减少。

骶管阻滞通过穿刺针穿过骶管裂孔后将局麻药注入骶管腔内阻滞骶尾神经,对骶尾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阻滞效应,并产生肌松作用,从而为支配区域内的器官/组织手术提供无痛与肌松条件。骶管阻滞的麻醉平面低,麻醉较为局限,对全身的影响较小,利于术后恢复。在肛周手术中,骶管阻滞效果明确,患者接受度也较高。但骶管裂孔变异率较高,部分患者需反复穿刺定位骶管,骶管内分布有丰富的静脉丛,操纵时易刺破血管,导致血肿、出血等不良事件,操纵失误时大量局麻药误入血管时可导致中毒反应,如口舌麻木、视物模糊、头晕耳鸣、肌肉震颤等,严重时可出现惊厥昏迷、呼吸心跳骤停。因此,采用骶管阻滞时,传统手工盲探成功率无法达到满意水平,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肥胖患者,解剖标志不易探及,易出现穿刺失败。超声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超声可清晰显示穿刺部位的组织结构,包括骶裂孔、骶骨角、骶尾韧带等,操作者可明确穿刺位置深度,从而提升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失败与反复穿刺,也可减少穿刺出血、局麻药误入血管等意外事件,减轻患者痛苦。本研究显示,尽管A组穿刺时间较长,但穿刺调整次数明显减少,麻醉起效较快,提示超声引导定位骶管阻滞可减少反复穿刺,降低操作难度,减轻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A组麻醉效果疼痛分级显著优于B组,提示超声引导定位骶管阻滞效果满意,可减少术中疼痛。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提示超声引导定位骶管阻滞安全

性好。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用于混合痔手术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有效提高穿刺效率,减轻患者疼痛感,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孙丽娜,董文,沈建飞,等.中重度混合痔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0,26(20):4103-4106,4111.

[2]严美悦,刘仍海,高静,等.Ⅱ~Ⅳ度混合痔患者PPH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3,29(2):166-169.

[3]高蓉婷,李晶晶.肛肠手术中采用骶管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22,27(5):847-848.

[4]何满,刘洁琼,陈昊.超声引导旁正中冠状斜位入路穿刺椎管内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22,62(30):61-63.

[5]钟强,陈新刚,余海珠.双侧阴部神经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混合痔手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3,43(6):44-4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