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心理护理在清创缝合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张道焕

摘要:目的 分析个性化心理护理支持在清创缝合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行清创缝合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红蓝信封法分为参照组和分析组各40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分析组接受个性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两组干预前心理状态及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干预后心理状况中可控制感、意义感、可理解感评分均优于参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分析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清创缝合术治疗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及应激反应,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个性化心理护理;清创缝合;心理状态;应激反应;满意度

急诊外科每天接诊的清创缝合患者数量较多,患者大多因交通车祸、机械工伤、打架斗殴等突发意外伤害,导致机体出现非致命性损伤,需及时进行缝合、包扎、消毒及止血处理[1]。因进入急诊的患者发病急,且自身可能伴有较为明显的生理疼痛,部分患者会因清创缝合的疼痛产生较为显著的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增加护理及治疗难度。既往有研究显示,对急诊室患者开展科学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其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其康复[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支持在清创缝合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行清创缝合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红蓝信封法分为参照组和分析组各40例。参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3.65±5.46)岁;创伤部位为头部19例,四肢21例。分析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3.49±5.61)岁;创伤部位为头部18例,四肢22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无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意识清楚且精神状态佳,能与医护人员正常交流;无其他严重损伤,需进行清创缝合;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相关同意书。排除标准:就诊时神志不清或认知障碍;伴多脏器损伤或多发伤;不配合治疗。

1.2 方法

1.2.1 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做好口头健康宣教,对症护理支持。为保证清创的及时性,患者入院后经绿色通道到达急诊科,于急救黄金时间进行救治。接诊后快速明确患者损伤情况、伤口污染情况等,便于急诊医师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彻底清洗伤口。术后遵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并做好输液护理。

1.2.2 分析组接受个性化心理护理

(1)术前:热情接诊患者,并询问其受伤一般情况、原因等,迅速进行止血处理,满足患者合理的心理需求,若无家属陪同,可协助患者挂号、取药等。同时,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转移其注意力,期间向患者介绍清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耐心倾听患者主诉,鼓励其充分表达内心的担忧、恐惧等。换药室其他护士应迅速做好清创准备,保证术中需用到的各类器械物品符合灭菌消毒要求。

(2)术中:积极与患者交流,缓解其焦虑不安心理,确保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应对缝合手术,可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及渐进式肌肉松弛,减轻患者焦虑,使其放松身心[3]。确保手术室无菌,温度控制在25 ℃、湿度控制在55%左右。同时,对患者受伤部位皮肤进行全面消毒,与医师配合好,同时照顾患者的情绪,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此外,注意遮挡患者私处,特殊情况下尽量为其安排同性别的护理人员。

(3)术后:肯定患者配合完成清创,及时告知其手术情况、预期恢复时间,同时检查伤口包扎情况。在留观等待过程中,及时与患者沟通,改善其担忧情绪。若疼痛程度轻,可通过聊天、术后注意事项宣教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待其手术完成30 min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患者伤口周围血迹,以免伤口周围血迹过多影响其心理状态。若患者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止痛。明确术后伤口护理事项后,还需给予患者饮食护理,告知其需保持清淡饮食,注意补充机体所需营养,如优质蛋白质、水果、蔬菜、养气养血食物等。患者出院时,为其发放居家护理注意事项手册,明确标注好复诊时间。

(4)强化社会适应支持:家属是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的基础,护理人员需同时对患者家属做好健康教育,使其充分意识到自身角色在护理中的重要性,多鼓励、关心患者,积极调动家庭支持系统功能,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理状况及疼痛程度:采用总体感知量表(SOC-13)[4]评估患者在压力状态下的心理感知情况,共3个维度13项,包括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及意义感,单项分值越高说明患者在压力情况下更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该量表Cronbachs’α为0.695,满足本研究评测需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总分为0~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剧烈。

(2)比较两组应激反应指标:主要观察干预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

(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量表进行评估,按照百分制赋分,分别从护理责任心、风险意识、操作技能、服务态度4个维度评估,分值越高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况及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干预前心理状态及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干预后可控制感、意义感、可理解感评分均优于参照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

2.2 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分析组护理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清创缝合术为治疗外伤的重要手段,但在缝合伤口过程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疼痛感较为明显,可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部分患者甚至会因难以耐受疼痛而惧怕治疗[5~6]。因此,做好患者心理支持护理尤为重要。

个性化心理护理中,个性化突出的是尊重患者实际护理需求及自身意愿,以患者合理需求为中心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支持[7~8]。整体上尊重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情绪、认知水平不同进行护理。术前通过沟通交流、询问患者伤情、热情接诊等方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针对性解答患者的困惑和疑问,缓解其不安及焦虑。术中护士全程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并及时给予放松训练干预,如深呼吸及渐进式肌肉松弛,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及紧张情绪,调动其积极心理因素,调节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兴奋性,从而缓解疼痛及肌肉紧张,保持良好的机体状态,保障手术顺利进行[9~10]。术后护士及时向患者进行反馈,并加强相关知识宣教,引入家庭支持系统支持,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使其保持积极心态,提高治疗积极性、主动性及护理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分析组干预后心理状况中可控制感、意义感、可理解感评分均优于参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分析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分析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清创缝合术治疗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及应激反应,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彭翼,郭媛,惠捷.优质护理辅助整形美容清创缝合术对颌面部外伤患者应激反应及效果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23,32(5):183-186.

[2]张静静,刘卫东,邢玉虹.思维导图结合目标责任制护理在颌面部外伤患者美容整形清创缝合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22,31(9):183-186.

[3]楚伟英,邓博,李燕辉,等.精细化护理在低频超声清创仪治疗糖尿病足患者慢性溃疡护理中应用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3):536-539.

[4]钟澄,徐海婷.精细化护理模式辅助美容整形清创缝合术对颌面部外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3):163-166.

[5]伍翠云,查大慧,程晶晶,等.心理干预配合综合护理对颌面外伤整形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23,32(3):176-179.

[6]陈小丽,梁愉笳,陈善丹,等.光动力联合抗真菌药物辅以综合护理干预在治疗脓癣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23,23(11):1228-1230,1236.

[7]周颖,刘丽娜.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在儿童面部清创缝合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美容,2022,12(1):68-72.

[8]刁萌谦.心理护理在急诊科清创缝合术中的效果观察及焦虑评分影响分析[J].健康之友,2021,5(16):197-198.

[9]崔立新.分析门诊清创缝合术患者中应用有效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J].自我保健,2023(15):48-50.

[10]赵晶.绿色通道护理在骨科清创手术患者中实施对手术进程的影响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16):80-8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