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康复护理联合疼痛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作者: 李月华 李涛摘要:目的 探讨阶梯式康复护理联合疼痛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10月我院收治的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按照双盲筛选法分为常规组26例和分析组2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分析组实施常规护理+阶梯式康复护理+疼痛干预,比较两组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分析组术后1个月、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常规组,腰椎JOA评分高于常规组(P<0.001);分析组术后1个月、3个月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P<0.001);分析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00%,高于常规组的69.23%(P<0.05)。结论 阶梯式康复护理联合疼痛干预可有效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改善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腰椎功能;疼痛程度;阶梯式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因腰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脊髓等引起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及马尾神经症状等,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手术治疗为常用手段,术后护理对患者康复效果至关重要[1~2]。阶梯式康复护理即在疾病康复的不同阶段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干预措施,有效促进康复进程[3]。本研究旨在探讨阶梯式康复护理联合疼痛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10月我院收治的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按照双盲筛选法分为常规组26例和分析组25例。常规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70.08±3.51)岁;首次疼痛评分(NRS评分)为3~8分,平均疼痛(6.57±0.38)分;腰椎间盘突出17例,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脊髓病1例,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1例,腰椎椎管狭窄2例。分析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0.27±3.58)岁;首次NRS评分为3~8分,平均疼痛(6.65±0.34)分;腰椎间盘突出17例,腰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病5例,腰椎间盘突出伴坐骨神经痛1例,腰椎压缩性骨折1例,腰椎椎管狭窄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手术指征;无麻醉过敏史;治疗依从性高;认知能力正常;无严重并发症。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证;凝血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功能受损;沟通障碍;伴有感染性疾病;康复训练配合度低。
1.2 方法
1.2.1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
嘱咐休息和活动限制、药物管理、物理治疗、冷敷和热敷、康复锻炼、饮食干预、定期随访等。
1.2.2 分析组实施常规护理+阶梯式康复护理+疼痛干预
(1)术前:向患者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手术相关知识,增加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适时安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2)术后第1周: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和足踝泵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疼痛;逐步引导患者进行站立与行走练习,注意患者疼痛感觉,调整运动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进行5点支撑法腰背肌训练。动态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据此调整药物和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
(3)术后第2~5周(出院后):提供康复训练手册,鼓励患者居家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继续加强腰背肌训练,期间注意疼痛感受;通过电话或微信随访,了解患者康复训练和病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疼痛管理方案;提供生活方式指导,包括合理休息、正确坐姿、适当运动。
(4)术后第6~12周:根据患者到院复诊结果调整康复训练计划,指导下一阶段练习,如仰卧位髋腹肌练习、俯卧位横腹肌练习、腰椎中立训练等。其间给予个性化管理疼痛,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和非药物疼痛管理策略。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腰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评估量表评估患者腰椎功能障碍程度,分数越低患者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越轻;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表(Japanese OrthopaedicAssociation assessment form,JOA)评分患者腰椎功能,总分29分,分数越高患者腰椎功能改善越显著。
(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进行评估,总分10分,分数越高患者疼痛越显著。
(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 for Mac26.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腰椎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腰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术后1个月、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常规组,腰椎JOA评分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术后1个月、3个月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01)。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分析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00%,高于常规组的69.2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其中椎间盘的软髓核突出到椎间孔外,可能对周围神经根或脊髓产生良性压迫,引起疼痛、感觉异常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这种病症通常与年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遗传因素等有关[4]。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需配合有效的康复护理才能保证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分析组术后1个月、3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常规组,腰椎JOA评分高于常规组(P<0.001);分析组术后1个月、3个月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P<0.001);分析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00%,高于常规组的69.23%(P<0.05)。说明阶梯式康复护理联合疼痛干预对患者的腰椎功能有积极的影响。术前情绪安抚和疼痛管理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前紧张和疼痛感受。术后阶梯式康复护理联合疼痛干预进一步强调了系统性、逐步升级的护理计划[5~6]。这种联合护理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还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阶梯式康复护理联合疼痛干预通过术后第1周的基础训练、第2~5周的出院后康复和第6~12周的深层次训练,为患者提供系统性、渐进性的康复方案[7~8],改善患者腰椎功能,促进肌肉力量逐渐恢复,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通过定期电话或微信随访,可以更好地监督患者康复进程,并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和疼痛管理策略,保证康复效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9~10]。
综上所述,阶梯式康复护理联合疼痛干预可有效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改善腰椎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陶龙,蒋涛,孙培养,等.针刺联合关节错缝复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疗效及对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康复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4,45(1):124-127.
[2]赖斌,夏兴妍,夏继强.腰椎牵引联合三位动“正”复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腰椎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24):3725-3727.
[3]丁璇,柳芳.阶梯式康复护理在行椎间孔镜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3):110-112.
[4]谢惠清.阶梯式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0):246-248.
[5]钟建华,邓燕霞,刘波,等.阶梯式康复护理对椎间孔镜术后不典型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干预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19):128-131.
[6]王爱艳,许文青,雷毅.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分析[J].贵州医药,2023,47(4):627-628.
[7]秦丽,王一哲,郭凤莲,等.中药熏蒸疼痛护理联合腰椎功能康复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微创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3,21(20):2824-2827.
[8]宗颖,黄铝,陈慧娟.中药封包联合深层肌康复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20):98-101.
[9]韩安,杨英昕,白旸.腰腹肌功能锻炼联合中药补肾通络复方对肾气不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3,18(6):87-91.
[10]陈英俊,林文桐,周雪霞,等.中医定向透药联合针刺辅助脊柱旋转复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和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11):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