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的识别与防护

作者: 官春兰

在每年的呼吸道疾病发病高峰时,各大医院发热门诊、儿科门诊、呼吸科门诊人满为患。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全科医生,结合诊疗经验、就诊流程和医院感染,就呼吸道疾病的识别与防护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症状观察与识别

呼吸道疾病感染早期的症状无外乎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咳痰、乏力、咽痛、喘憋、胸闷、头痛、腹泻、呕吐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惊厥、抽搐等,可合并皮疹、疱疹。但不同类型的呼吸道疾病,症状也会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流感患者可能出现全身酸痛、头痛以及高热等症状;哮喘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喘息等症状。除识别症状外,还可采取一些检查手段识别和辅助诊断呼吸道疾病,如胸部X线检查、血常规检查以及CT扫描等,能够让医生更加精准地识别和评估患者的病情与病因。

处理措施

就拿常见的发热症状来说,是指腋下或电子体温计(耳温或额温)测量体温≥37.3 ℃,分为低热、中度热、高热及超高热。其中,低热指体温在37.3~38 ℃,中度热指体温在38.1~39 ℃,高热指体温在39.1~41 ℃,超高热指体温≥41 ℃。

通常情况下,中低度发热建议先居家观察处理,以38.5 ℃为界限。38.5 ℃以下可考虑适度少穿衣物、温水擦拭、冰袋冷敷等物理降温方式,同时适度多饮温热水、勤排尿。38.5 ℃以上考虑先物理降温半小时,若无效可服用退烧药,如泰诺、布洛芬。对于口服喂药比较困难的婴幼儿、吞咽困难的老人等,可考虑用对乙酰氨基酚栓或吲哚美辛栓等肛塞退烧药。服用退烧药后,适度多饮用温热水,可在水中添加少量糖和盐,避免电解质紊乱。需注意,4~6 h内仅可服用一次退烧药。若服用退烧药后,体温不降或仍在升高,要及时就医。在发热的同时,患者可能还会存在其他情况,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发热合并呼吸困难或犬吠样咳嗽,可能存在急性喉炎,需要立即就医。若居家备有手持雾化机以及相关雾化药物,建议在送医途中进行雾化。

(2)发热合并咽痛,可先自行查看咽喉、扁桃体。若有扁桃体红肿或化脓,即扁桃体表面有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分泌物(图1),考虑化脓性扁桃体炎,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头孢、阿莫西林等抗生素。

(3)发热合并有咽痛、躯干或四肢粟粒样红疹(图2),考虑猩红热或链球菌感染反应疹,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头孢类抗生素1周左右,视皮疹及其他症状恢复情况停药。

(4)发热合并咽痛、手足疱疹,可自行查看咽喉。若见咽喉部散在白色溃疡(类似口腔溃疡),考虑手足口病,建议就医化验血常规。若有白细胞或者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的情况,可选择阿奇霉素或者头孢类抗生素,搭配缓解咽痛症状的药物,如蓝芩、喉咽清或开喉剑等。若手足疱疹明显,可外涂阿昔洛韦一类的抗病毒药膏。

(5)发热合并咳嗽、咳痰或者喘憋等,可能呼吸道感染。若咳嗽喘憋明显,建议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呼吸道病原体化验,必要时行胸部CT,明确病情后规范诊治。

(6)婴幼儿或学龄前儿童,发热2 d后热退疹出,头面颈部皮疹伴耳后淋巴结肿大,可能风疹病毒感染。若持续性高热(39℃及以上,服用退烧药无用)、精神萎靡、恶心呕吐、不进食等,立即就医;若一般情况良好,物理降温或服药可控制体温,可居家观察,皮疹多在2~3 d消退。

(7)婴幼儿除发热无其他任何表现,退热后躯干及四肢皮肤出现散发红疹(3~5 d可自行消退),无瘙痒等不适,考虑为幼儿急疹。当体温>38.5℃时,可服用退烧药,并密切观察,非必须可不用就医。

就诊时机判断

就诊时机的把握,主要根据生命体征状态的评估结果以及处理能力。其中,生命体征主要看体温、呼吸、脉搏(心率)和血压。体温的处理之前已经大致介绍过。正常成人呼吸频率在12~20次/min,儿童会偏快一些。如果呼吸不平稳,存在明显偏慢或者偏快(气喘、气促),建议立即就医。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心率一般在60~90次/min,在感染状态下,心率会偏快。如果平素心率在70次/min,生病时达到100次/min以上,且有心慌、胸闷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在血压方面,正常成人的高压波动范围在90~140 mmHg,

低压在60~90 mmHg。如低于90/60 mmHg或高于140/90 mmHg,合并有发热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此外,儿童或老人有时在夜间睡眠时会发热,家人在处理时可按照生命体征的四个方面来评估。若睡眠踏实稳定,可考虑让患者继续睡觉,少盖些衣物或者温水擦拭额头等增加散热。

如果评估症状后感觉相对平稳,可以居家用药观察2~3 d,一是保证患者充分休息,二是避免在传染病高发期到医院就诊而导致交叉感染。若没把握自行处理,要及时就医检查。呼吸道疾病常规检查项目包括抽血(血常规、C反应蛋白、支原体等呼吸道病原体)、鼻咽拭子(新冠、流感)、胸部CT。建议到就近的医院(基层或一级综合医院等能完善检查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扎堆去儿童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儿科。

居家防护建议

(1)居家常备口罩。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出入公共场所要养成佩戴口罩的习惯,因为呼吸道疾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

(2)备用基本的退烧,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成分为主的药物,包括泰诺、散利痛、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对乙酰氨基酚栓等;布洛芬成分为主的药物,包括芬必得、美林、布洛芬片/胶囊等;尼美舒利(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洛索洛芬钠片(禁用于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其他一些不太常用的退烧药,包括双氯芬酸钠片、吲哚美辛栓等。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成分以及布洛芬成分的退烧药。需提醒,6月龄以内的婴儿只能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混悬液,6月龄以上建议布洛芬滴剂或混悬液。

(3)目前,呼吸道病原体以流感病毒、支原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为主,可以通过鼻咽拭子的方式进行检测,建议居家备用1~2份/人的呼吸道病原体检测试剂(在相关医疗机构可以买到),以便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可先自行检测,再根据结果合理就诊。

结束语

大家要提高对呼吸道疾病的识别能力,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降低疾病的危害程度,维护身体健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