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糖尿病偷偷夺走你的健康

作者: 陈慎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但是,许多患者对糖尿病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大清楚什么原因会引起糖尿病、患病后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治疗糖尿病,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引发各种并发症,最终危及生命。因此,本文就糖尿病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因为人体内葡萄糖超过肾脏重吸收能力,使得多余的葡萄糖以尿液形式排出。从尿糖角度进行分析,尿中葡萄糖含量越高,反映糖尿病程度越重。从胰岛素角度进行分析,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分泌不足,或者产生胰岛素利用障碍,使得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代谢产生紊乱所致。

葡萄糖的显著特点是高血糖,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糖尿病作为一种基础性疾病,不仅会产生相关症状,使得患者机体状态变差和受损,更重要的是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使得患者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眼部、足部等均产生相应的病变,即糖尿病并发症。

引发糖尿病的原因

饮食因素

临床发现,许多糖尿病患者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不按时吃饭、暴饮暴食、喜欢吃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等。一些人长期以精米、精面粉为主食,容易造成微量元素、维生素的大量流失,使得身体中摄入的糖分过高且无法通过代谢达到平衡,进而诱发糖尿病。另外,微量元素(如镁、锌、铬等)对胰岛素的合成以及能量代谢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相关元素缺失,容易使摄入的糖分与代谢的糖分无法均衡,导致体内糖分过高。

相关研究指出,糖尿病已经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这与年轻人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当下,许多年轻人喜欢点外卖,吃高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一日三餐不规律进食,且部分时候缺餐少食后又暴饮暴食,对身体造成了一定的负担。一些年轻人爱喝奶茶、咖啡、饮料等,容易从中获得较高的糖分,长期如此为健康埋下隐患。

肥胖因素

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数据指出,中度肥胖者产生糖尿病的概率比正常体重者高出4倍左右,而极度肥胖者比正常体重者的患病概率高出30倍左右。有专家对肥胖者进行研究后发现,特别是腹部肥胖和臀部肥胖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

为什么肥胖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呢?这是因为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导致脂肪细胞上的受体密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血糖更容易升高。并且,肥胖者往往同时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血黏度较高,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

年龄因素

一般来说,40岁以后就需要关注自身是否存在患有糖尿病的相应风险。到了50岁的时候,患糖尿病的概率往往比较高。而糖尿病患病高峰大约在60~65岁,也就是说,进入到中老年阶段以后,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产生糖尿病的风险也会越来越高。

体力活动因素

体力活动减少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体力活动减少一方面是容易引起肥胖,另一方面可以影响细胞表面的引导受体数目,并使之敏感性降低,使存在体内的血糖无法得到较好的控制。

遗传因素

家族中一级亲属(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同胞兄妹)患糖尿病,其他成员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某些基因变异或缺陷的共享,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性的遗传倾向在多个家族成员间存在传递行为。如TCF7L2基因变异已认定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会影响胰岛素信号传递过程,增加疾病的遗传风险。

妊娠因素

女性受妊娠的特殊影响,容易发生妊娠期糖尿病。部分学者认为,多次妊娠可能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但也有研究发现,存在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其后续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会比未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更高。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调养

从引起糖尿病的因素上来看,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饮食、运动以及预防并发症,同时做好血糖监测。

合理饮食

糖尿病患者要养成少食多餐的习惯,一日三餐不要吃得太饱,保持“七分饱”的状态就好。不要吃过甜的食物,戒烟戒酒。为自己制定健康且营养的食谱,建议吃一些南瓜、燕麦等,合理补充人体所需的膳食纤维。日常要避免容易升高血糖的食物,如稀饭、面食、高糖水果等。

适当运动

为提升血糖的控制效果,糖尿病患者需要适当运动。建议每日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可在餐后半小时开始,但运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宜过量运动。运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慢跑、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

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容易引发心血管、眼、四肢等相关并发症,所以患者应对常见并发症进行了解,做好相关预防工作。

定期监测血糖

建议糖尿病患者自备测糖仪,养成定期检测血糖的好习惯。通过对血糖指标的监控,患者可合理调整控糖计划,既能避免控糖效果不佳的情况发生,又能防止过度控糖造成的低血糖。

糖尿病的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

不同的降糖药物有不同的降糖作用机制,有的是改变营养物质在胃肠道的吸收,有的是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和速度,有的是抑制肝糖产生,有的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的是增加非胰岛素介导的糖代谢。常见的药物类型有磺胺类降糖药,代表药物有格列喹酮、格列本脲、甲磺比脲等;双胍类降糖药,代表药物有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非磺脲结构降糖药,代表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等。

不论是哪一类降糖药物,作用都是控制血糖的异常表达,使得血糖浓度降低或者接近正常,同时帮助患者纠正脂质代谢紊乱情况,防止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应用胰岛素

在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常用剂型为注射剂,主要是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来抑制肝糖原的释放,进而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合成,产生治疗效果。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治疗时,先要确定合适的剂量和注射时间。胰岛素的类型多样,其作用持续时间以及发挥效果的快慢有所不同。快速作用型胰岛素适用于餐前使用,可迅速调整餐后血糖;长效胰岛素可维持全天的血糖稳定。合理的胰岛素治疗还需要患者进行自我监测血糖(SMBG),可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治疗效果,以便及时发现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从而调整胰岛素剂量。另外,胰岛素应注射于皮下脂肪层,常见的注射部位有腹部、大腿前侧和上臂。避免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以防形成硬结或影响吸收。注射过程中,应采用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结束语

糖尿病作为一种需要长期控制的疾病,需要患者加深对该病的了解,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从而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预防各种并发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