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 陈祖凤

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研究0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侯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低于参照组(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具有一定的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药局部外敷;内服;临床效果;黄柏

慢性盆腔炎是指发生在女性盆腔器官的炎症反应,可累及输卵管、子宫和卵巢,病因多样,包括细菌感染、性病等。可导致盆腔脏器炎症、纤维化、瘢痕形成等,对妇女生活质量及生育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1]。中药局部外敷是指将中药制剂应用于患者局部炎症区域,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作用达到调理、修复组织的目的。中药内服治疗是通过口服中药制剂发挥药效,抑制盆腔炎症发展,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2~3]。本研究取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年龄22~52岁,平均年龄(37.21±1.11)岁;病程2~4年,平均病程(3.00±1.00)年。观察组:年龄23~53岁,平均年龄(37.49±1.26)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25±1.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通过B超、阴道分泌物等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患者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部有坠胀感等症状。排除标准:存在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多研究用药过敏或中途退出研究。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给予西药治疗。盐酸左氧氟沙星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6)口服,每次服用剂量0.2 g,每天服用3次;奥硝唑片(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460)口服,每次服用剂量0.4 g,每天服用2次。

观察组给予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金黄散局部外敷,药方为姜黄20 g、大黄20 g、黄柏20 g、

苍术20 g、厚朴20 g、陈皮20 g、甘草10 g、制天南星20 g,将数层纱布用水完全浸润,在装有适量水的盘子里进行内蒸,15 min后将纱布取出,并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采用厚毛巾外敷患者患侧下腹部位。将这些药材分为2个药包,待药包温度冷却后再次进行锅内蒸,反复使用,外敷每天1次;月经期暂停,待月经全部干净后可继续进行外敷。同时,给予患者内服妇炎散,药方为大黄10 g、姜黄10 g、败酱草12 g、丹参12 g、赤芍12 g、乳香10 g、延胡索12 g、羌活10 g,每日1剂,加水煎,取400 mL药汁,分早晚2次温服;月经期暂停服药,待月经全部干净后可继续服药。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治疗结束后,患者下腹部疼痛、下腹部坠胀感等症状全部消失,且B超检查显示患者子宫附件均恢复至正常状态;改善,治疗结束后,患者下腹部疼痛、下腹部坠胀感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且B超检查显示患者子宫附件恢复情况明显好转;无变化,治疗结束后患者下腹部疼痛、下腹部坠胀感等症状无任何变化,且B超检查患者子宫附件仍存在盆腔积液。治疗总有效=有效+改善。

(2)比较两组中医证侯积分。采用中医证侯积分量表评估患者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部有坠胀感等中医证侯,满分为3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慢性盆腔炎症更加严重。

(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比较两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参照组的7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中医证侯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侯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低于参照组的3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为5.00%,低于参照组的2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其主要特征是盆腔内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常常由感染引起,包括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性感染,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且容易复发,给身体带来明显痛苦。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是由于寒湿、瘀血等病理因素侵袭盆腔引起的,而中药外敷治疗正是基于中药温通经络、祛湿化瘀的作用原理。中药外敷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通过温通经络、祛湿化瘀的特性,改善盆腔的微循环,促进局部血液流通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抗炎、消肿、止痛的效果[4]。本研究中的局部外敷药为金黄散,包括姜黄、大黄、黄20g、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和制天南星,具有抗炎、消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通过局部外敷,中药有效成分能够直接作用于盆腔组织,发挥治疗作用[5]。

中药局部外敷能够有效缓解盆腔炎症状,直接作用于患者盆腔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散,减轻疼痛、肿胀和不适感等症状。同时,中药局部外敷还能够发挥抗炎、消炎、镇痛等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提高治愈率,有效清除盆腔炎症,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促进受损组织修复和再生,提高整体疗效,促进患者康复。中药局部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安全性较高,与西医治疗相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且对人体的损伤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治疗风险,增加了治疗的便捷性和可行性[6~7]。

中药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是通过口服中药制剂,将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消化道吸收发挥药效[8]。妇炎散包括多味中草药,如大黄、姜黄、败酱草、丹参、赤芍、乳香、延胡索、羌活等,这些中药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能够抑制盆腔炎症发展[9~10]。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1~12],以上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此外,慢性盆腔炎的发生和发展常伴随着内分泌失衡,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药物活性成分作用调节机体内分泌系统,使其恢复正常 [13~14]。中医认为[15],慢性盆腔炎是由于机体的阴阳失衡和气血不通所致,中药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可以调理和平衡机体的阴阳和气血,从而改善炎症状态。同时依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辨证治疗,选用合适的中药组方,达到疏通经络、温通活血、调理阴阳等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侯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低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具有一定的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缪凤云.中医综合护理在慢性盆腔炎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21,8(27):120-122.

[2]宋俊霞.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评价[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5):759-760.

[3]刘秋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18):67-69.

[4]季玲玲,洪霞,廖琳萍.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辨证施护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1,53(10):150-153.

[5]郝云霞,张楠,李玲.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分析[J].当代医学,2020,26(34):47-48.

[6]张一典,刘成全,黄洪等.自制中药外敷包治疗慢性盆腔炎1例报道[J].现代医药卫生,2022,38(15):2698-2700.

[7]谢威.中药内服结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1,36(16):2761-2763.

[8]高月红.中药内服联合灌肠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24):23-24.

[9]毛琼冬,黄海媖.中药外敷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5):5122-5124.

[10]陈娟.用中药内服法联合外敷法对38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9,16(17):193-194.

[11]刘琼,李晓艳,文薇.中药熏蒸联合妇炎康软胶囊及止痛化癥片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11):2119-2121.

[12]李国华.中药透药疗法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3,2(24):35-37.

[13]张丽,王瑞杰,刘向娥,等.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临床优化方案及疗效观察:基于正交设计[J].亚太传统医药,2023,19(11):111-116.

[14]王映红,徐应利.清热祛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伴炎性包块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23,45(10):1685-1688,1692.

[15]张妍妍,张月群,叶传素.中医四联疗法联合泻法平衡火罐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3,42(9):90-9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