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转变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管控的重要意义
作者: 徐明莉 吴一嫣 郑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升高,而长期高血糖又会导致心血管、肾、神经等并发症。然而,要实现有效的血糖控制,仅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科学证明,通过行为转变来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可以显著增强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自我管控。
饮食习惯的转变
(1)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测算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并加以控制,可以有效减少血糖波动。
(2)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低GI食物,如全麦制品、豆类和大部分蔬菜,可以帮助缓慢释放葡萄糖,避免患者血糖快速升高。
(3)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摄入:多摄入富含纤维食物,有助于延缓糖分吸收,保持血糖稳定。
(4)选择健康脂肪:减少摄入添加糖和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可以防止血糖快速升高和体重增加。选用不饱和脂肪替代饱和脂肪,可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有助于血糖控制。
(5)规律进食: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每天进食3~5次,有助于保持血糖平稳。通过使用小碟子、小碗来控制食量,保持适度的饮食习惯。
运动习惯的转变
(1)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显著降低血糖水平。
(2)力量训练: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每次至少20~30 min,有助于提高肌肉质量和基础代谢率,帮助长期稳定血糖。
(3)灵活性和平衡训练:每周进行2~3次瑜伽、太极拳、普拉提等训练,不仅有助于增加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还可以降低跌倒风险、减轻压力,对血糖控制有益。
(4)增加日常活动:尽量多走路,选择步行或骑车代替短途驾车,也可进行园艺或家务劳动。
心理状态的转变
(1)应对压力:通过冥想、瑜伽或正念训练来缓解压力,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如果感到心理负担过重,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2)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或者参与糖尿病患者支持小组交流,以获取心理支持和鼓励,能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坚持健康的行为。
睡眠习惯的转变
(1)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有助于生物钟稳定。
(2)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3)避免睡前刺激:睡前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和剧烈运动,有助于更快入睡。
医疗行为的转变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行为转变可以增强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和对药物知晓性,对于血糖自我管控尤为重要。
(1)按时按量服药:严格按照医生指示用药,避免漏服或过量。
(2)定期监测血糖:定期监测血糖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定期体检: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等常规体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并发症筛查,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干预,改善疾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