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效果
作者: 舒云竞
摘要:目的 研究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23年3月~2024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4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和炎症介质水平。结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研究组治疗后和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功能各项指标(LVESD、LVEDD、LVEF)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IL-6、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心功能改善,抑制炎症反应,疗效确切。
关键词:心力衰竭;保元汤;血府逐瘀汤;心功能;炎症反应;气虚血瘀证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患者常伴有头晕、乏力、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现代医学常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β-R)等药物治疗心力衰竭,但单用时疗效欠佳,且长时间用药不良反应明显,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1]。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治疗方法的持续优化,中医药技术在该病治疗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患者预后获得了明显改善[2~3]。本研究旨在研究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3年3月~2024年2月于我院诊治的4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67.12±8.33)岁;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1例,Ⅲ级9例;病程1~9年,平均病程(4.50±2.11)年。研究组男13例,女7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67.26±8.10)岁;心功能分级为Ⅱ级9例,Ⅲ级11例;病程1~8年,平均病程(4.46±1.8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心力衰竭的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均相符[4-5];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年龄≤70岁;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证;知晓本研究并自愿参与;治疗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律失常或严重瓣膜病变等心脏疾病;对研究用药过敏;合并无法有效控制的高血压;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近1个月内有相关药物治疗史。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每天顿服比索洛尔片2.5~10 mg每日一次、厄贝沙坦片150~300 mg每日一次或者盐酸贝那普利10~20 mg每日一次或培哚普利叔丁胺片2~8 mg每日一次或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50~100 mg每日一次或两次,螺内酯片20 mg每日一次。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方中包括黄芪、川芎、人参、当归、红花、桃仁、肉桂、赤芍、桔梗、牛膝、炙甘草、枳壳、熟地黄和柴胡,具体剂量根据患者病情和体征随证加减。使用煎药机进行煎煮,留取药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者症状体征彻底或基本消失,心功能分级改善2级及以上或达到I级,为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为有效;患者症状体征未见明显改变或加重,心功能分级无变化,为无效。显效+有效=总有效。(2)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喘促、心悸、面色苍白、肢冷畏寒等症,每项0~3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3)比较两组心功能: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4)比较两组炎症介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LVESD、LVEDD、LVE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2周后LVESD、LVEDD、LVEF均改善,且研究组各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炎症介质比较
两组治疗前IL-6、CR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IL-6、CRP均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诱因是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心肌损伤,这些因素可造成心室舒缩功能、心脏泵血功能损害。西医治疗心力衰竭主要在于抑制心肌重构进展,相关药物有ACEI、ARB、β-R等,但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单用西药治疗仍有部分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有待提高[6]。
中医根据症状表现将心力衰竭归为“心水、心悸、水肿”等范畴,随着近年来心力衰竭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临床将心衰病正式纳入中医教材,并定义为“心衰病”。中医认为其属于一种本虚标实之证,其中本虚以气虚为主,也可进展为阳虚或阴虚,标实以瘀血为主,本虚为该病的基础,决定患者预后,标实可影响病情变化,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心衰病气虚血瘀证通常因心病日久致心气虚弱,而气属血之帅、心属血之主,心气虚弱易致血液运行无力,久而成瘀。因此,临床治疗应以补中益气、活血祛瘀为原则。
保元汤为《慎柔五书》中的经典方剂,方中黄芪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重在补体表之气;人参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重在壮里气;肉桂可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重在补命门之气;甘草可补中益气、缓急止痛,重在益中气。诸药共用可补足元气[7]。血府逐瘀汤为《医林改错》中的经典方剂,方中赤芍、桃仁、川芎、红花均有活血祛瘀之功效;当归可补血活血,祛瘀而不伤正;牛膝可活血通经、引血下行;桔梗可引药上行;柴胡可升举阳气,枳壳可理气宽中之功效,二者配伍可促进气机升降。诸药共用有活血祛瘀、升举阳气等功效[8]。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可补气血、祛血瘀,发挥标本兼治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研究组治疗后和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功能各项指标(LVESD、LVEDD、LVEF)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董进军[9]等研究结果相似,说明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效果显著。炎症介质参与了心力衰竭病情发生及发展过程,IL-6可通过诱导心肌形成过量一氧化氮,抑制患者心脏收缩,持续损伤心肌细胞;CRP可通过损害血管内皮细胞来加剧心肌损伤[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IL-6、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有助于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中的红花素可抗炎、改善循环;川芎中的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可抗炎、调节免疫[11~12]。
综上所述,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心功能改善,抑制炎症反应,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袁慎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4):763-765.
[2]张锦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8):1341-1343.
[3]吉岳萍,刘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10):1705-1707.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5]中华中医药学会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项目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2022年)[J].中医杂志,2023,64(7):743-756.
[6]冯月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保健文汇,2021,22(2):255-256.
[7]华明章.保元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16):96-99.
[8]詹望,蔡嵩,彭杰.血府逐瘀汤联合螺内酯治疗心血瘀阻型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及对心功能、血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22,20(8):156-158.
[9]董进军,商李超,李妍蓉,等.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干预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3):159.
[10]周爱民,杨德钱,赵凤林.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10):128-131.
[11]梁五林,张明倩,崔爽,等.红花保护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 2022,50(6):94-102.
[12]张莹莹,张科,宋崟,等.“川芎-当归”药对主要活性成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安徽医药, 2023,27(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