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 石有余
摘要:目的 观察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接受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瑞芬太尼+丙泊酚)和观察组(瑞芬太尼+七氟醚)各40例,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言语应答、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更加稳定(P<0.05);观察组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七氟醚麻醉方案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可稳定患者体征,减少应激,促进患者术后自主呼吸及言语应答功能恢复。
关键词:子宫切除;腹腔镜;七氟醚;瑞芬太尼;安全性;血流动力学;皮质醇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妇科疾病的微创手术,相较于开腹手术,该术式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1]。虽然微创手术减轻了患者痛苦,但仍然属于创伤性操作,会引起应激反应,其中以麻醉药物应用而引起的应激反应最为常见,严重者可导致呼吸抑制。因此,安全且有效的术中麻醉方案必不可少[2]。瑞芬太尼为临床常用镇痛麻醉药物,具有麻醉起效时间短的优点。在瑞芬太尼基础上辅以丙泊酚术中维持麻醉,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近年来有研究认为[3],丙泊酚安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体征稳定。七氟醚弥补了丙泊酚安全性问题,可抑制手术操作及创伤带来的应激反应,稳定血压、心率,与瑞芬太尼联用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保证了麻醉安全性[4]。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接受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接受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麻醉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2.15±2.25)岁;体重指数(BMI)16.22~31.66 kg/m2,平均BMI(25.30±2.26) kg/m2。观察组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32.30±1.68)岁;BMI 16.23~31.15 kg/m2,平均BMI(25.40±2.71) 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接受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研究麻醉用药无过敏反应;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有腹部手术史;合并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溃疡出血;合并糖尿病。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禁食8 h,监测生命体征,面罩吸氧。麻醉诱导方案:咪达唑仑0.05~0.1 mg/kg+罗库溴铵0.6 mg/kg+瑞芬太尼2~4 μg/(kg·h)。对照组麻醉诱导5 min后气管插管,控制气腹,予以丙泊酚4~8 mg/(kg·h)维持麻醉。观察组予以1%~3%七氟醚维持麻醉,术中监测BIS,BIS值维持在40~60,缝合,停用维持麻醉药物,术后观察患者意识恢复情况,待其恢复自主呼吸后拔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嗜睡、头昏、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比较两组术后麻醉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言语应答、定向力恢复和睁眼时间。(3)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别于麻醉前、建立气腹10 min记录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4)比较两组应激指标:分别于麻醉前、建立气腹10 min记录两组COR和NE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言语应答、定向力恢复和睁眼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麻醉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气腹10 min,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幅度大于观察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应激指标比较
两组麻醉前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气腹10 min,对照组COR、NE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4。
3讨论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术式,术中可借助腹腔镜探查腹腔内情况,并展开各项操作,术中操作精细,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同时也减轻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4]。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确切,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时间也短于常规手术,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地使用[5]。然而,如何提高手术麻醉安全性为临床重要课题。
瑞芬太尼为常用的全身麻醉诱导剂,镇痛效果显著,可减少COR释放及腹腔内COR积累,减轻腹腔镜及外科术后血管损伤[6]。丙泊酚和七氟醚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术中麻醉维持药,二者麻醉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丙泊酚可控性强,体内代谢和麻醉起效时间短,但安全性差。七氟醚术后患者麻醉恢复更快,起效迅速,对气道无刺激性,安全度高,且停用后可利用纯氧加快七氟烷排泄,不良反应少,充分发挥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言语应答、定向力恢复和睁眼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瑞芬太尼诱导麻醉基础上联合应用七氟醚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自主意识,及早拔管,麻醉安全性高。孙宇清等[7]研究认为,七氟醚麻醉效果优于丙泊酚,七氟醚麻醉方案下患者认知功能评分高于丙泊酚麻醉,说明七氟醚麻醉可最大程度地减轻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原因为:七氟醚经复合吸入,可在短时间内抑制体内副交感神经,充分发挥本镇痛作用;七氟醚维持麻醉后可协同瑞芬太尼镇痛作用,强化术中麻醉效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麻醉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气腹10 min,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幅度大于观察组(P<0.05)。提示七氟醚+瑞芬太尼方案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七氟醚+瑞芬太尼方案的药理作用为抑制钙离子通道,作用于血管内皮,提高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前列腺素、一氧化氮结合过程,恢复血液循环,稳定生命体征[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麻醉前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气腹10 min,对照组COR、NE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提示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方案应激反应更小。七氟醚可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强化镇痛效果,抑制茶酚胺分泌,提高麻醉安全性,减少麻醉用量,减轻不良反应。七氟醚为高脂溶性吸入麻醉药,可快速进入大脑,发挥麻醉作用,同时气血分布系数高,起效快,且七氟醚容易经呼吸道排出,减少蓄积,降低麻醉风险[9]。丙泊酚经静脉给药,在机体内代谢与排出缓慢,极易累积,引起相关不良反应。术中通过监测BIS数值可适当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且可控性强,有效控制全身麻醉深度,更容易操作,起效与苏醒速度更快[10]。丙泊酚经静脉给药麻醉量需结合患者个体特征以及体内药物代谢状况来调节。与丙泊酚相比,七氟醚在维持麻醉中的不良反应更小,丙泊酚可能出现低血压、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七氟醚麻醉方案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可稳定患者体征,减少应激,促进患者术后自主呼吸及言语应答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陆惠冰,刘林.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不同浓度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效果以及对患者疼痛、应激反应影响[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4,32(1):73-77.
[2]王振美.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静吸复合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及预后[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3,40(2):216-217.
[3]张建军.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3,29(2):124-127.
[4]叶军霞,胡林霞,付丽丽,等.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对子宫全切术患者认知功能和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3,38(6):1010-1013.
[5]翟点顶,马丹玲,杨振宇.子宫肌瘤切除患者采用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围手术期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及术后疼痛、认知功能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35):91-95.
[6]朱正宁,钱晶.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子宫肌瘤切除术麻醉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2022,27(3):553-554.
[7]孙宇清,朱长青,胡继红.丙泊酚与七氟醚对子宫切除术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2):14-18.
[8]刘新,孟超.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皮质醇、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等指标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1,25(10):1512-1514.
[9]林小璐,杜中琴,郭超,等.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1,29(8):1637-1640.
[10]李莹昌,朱德春,赵永伟,等.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应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治疗术中的麻醉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6):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