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 谢仙丽

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0

摘要: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贵阳市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师从杨丹教授跟师期间诊治的72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刺络拔罐治疗,比较两组疼痛改善情况、功能障碍、病情转归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VAS)、现行疼痛强度(PP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提高整体疗效,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颈椎病;针灸;理疗;刺络拔罐;疼痛程度

颈椎病为常见的慢性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攀升,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1]。该病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颈椎退行性变、颈部肌肉疲劳等因素有关。针灸和刺络拔罐为常见的中医外治法[2]。针灸通过刺激身体穴位,调节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刺络拔罐是一种通过放血排瘀、促进气血畅通的治疗方法,对缓解疼痛、减轻炎症有很好的效果[3~4]。本研究旨在观察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贵阳市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师从杨丹教授跟师期间诊治的72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8.63±14.72)岁;病程2~50 h,平均病程(11.07±4.23) h。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57.92±15.79)岁;病程3~51 h,平均病程(10.97±3.32) 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贵阳市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221003)。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针灸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变部位选取相应的穴位,这些穴位主要分布在颈部和背部,包括整脊穴、后溪穴、中平穴、颈夹脊穴、大椎穴等;用碘伏或酒精对穴位周围的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根据所选穴位深度选择合适规格的针灸针进行针刺,一般来说颈椎病的针灸治疗需要使用较细的针。医生需迅速将针灸针刺入穴位,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留置20~30 min,指导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大幅度活动,以免影响针灸效果。同时,医生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拔针后轻按针孔,以防出血,叮嘱患者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刺络拔罐治疗

医生通过触诊和观察确定需要进行刺络拔罐的部位,一般为阿是穴或压痛点,也是气血瘀滞、经络不通所在。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注射针头在所选部位进行点刺或散刺,排出瘀血和毒素,注意准确控制刺络的深度和范围,避免误伤经络和血管。刺络完成后,迅速将拔罐吸附在所选部位,拔出瘀血和毒素,通过拔罐的负压作用促进气血畅通,缓解颈椎病症状。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和病情需要调整拔罐时间,一般为5~10 min,拔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刺络拔罐治疗后注意清洁局部皮肤,并叮嘱患者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感染。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疼痛改善情况: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现行疼痛强度(PPI)量表进行评估。其中,VAS评分范围为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PPI疼痛强度分值为0~5分,0分为无痛,1分为轻微疼痛,2分为引起不适感的疼痛,3分为具有窘迫感的疼痛,4分为严重的疼痛,5分为不可忍受的疼痛。(2)比较两组功能障碍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定功能损害程度,包括麻木、行走、疼痛等内容,评分越高症状越重。(3)比较两组病情转归情况以及并发症(头疼、心慌、气短)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疼痛强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PP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Oswestry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Oswestry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Oswestry得分和总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病情转归比较

观察组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发病原因为长期保持不良的姿势[5~6]。此外,缺乏适当的运动和颈椎的退行性病变也是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颈椎受到长期的压迫和磨损时,会出现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进而引发颈椎病。常见症状有颈部疼痛、僵硬,严重疼痛会扩散到肩膀、手臂,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引发不良心理情绪[7~8]。临床需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VAS)、现行疼痛强度(PP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整体疗效,改善患者颈椎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穴位是身体内部的能量通道,针刺可以疏通颈椎部位的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气血流通,从而缓解颈椎病变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感。中医认为,颈椎病与人体阴阳失衡有关。针刺通过刺激穴位,调和阴阳,平衡机体的功能,促进气血的平衡流动。

颈椎病往往伴随炎症反应。针刺的刺激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局部炎症的症状。针刺的刺激可以通过神经递质的调节,促进肌肉的松弛与放松,缓解颈椎病引起的肌肉紧张和痉挛[9~10]。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的原理在于通过局部放血和负压吸引的方式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颈椎病的症状。刺络拔罐中的“刺络”部分,即点刺放血,可以释放局部的气血瘀滞,减轻颈椎周围的压力,特别是对于伴有血瘀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这一步尤为重要。拔罐通过负压吸引进一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吸收,有助于减轻颈椎周围的炎症反应。同时,拔罐还能放松颈部肌肉,减少因肌肉紧张引起的疼痛和僵硬感。刺络拔罐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颈椎病,特别是那些由于久坐、长时间低头工作等原因导致的颈部气血淤滞、经络受阻的颈椎病患者。此外,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颈椎局部寒凝气滞、血瘀等引起的颈椎病,刺络拔罐也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刺络拔罐后,由于皮肤毛孔扩张,容易受凉,因此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于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影响治疗效果。针灸与刺络拔罐结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针灸为体内气血的调和提供了动力,刺络拔罐有利于排出体内瘀血和毒素,促进气血畅通[11~12]。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提高整体疗效,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刘翠青.针刺结合束针刺络拔罐治疗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42 (5):55-57.

[2]海青春,朝鲁.蒙医拔罐放血疗法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0,26 (8):28-29.

[3]李忠林,陈桂凤.林氏正骨结合改良刺络拔罐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23,44 (4):694-695.

[4]范爽,石璞砚,马兆润.大椎穴刺络拔罐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 (9):155-157.

[5]方玲芬,董祥.神经根注射疗法结合针刺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甘肃科技,2022,38 (19):87-89,93.

[6]杨秀荣,王立新,李妍.刺络拔罐治疗颈椎病临床效果评价[J].中医外治杂志,2019,28(5):45-46.

[7]杨金鹏.针刺结合肌内效贴对颈型颈椎病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2,37(15):2794-2797.

[8]张彦想,刘静.针刺手三针及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7):1214-1216.

[9]曾丽燕.针刺联合腹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7):1221-1223.

[10]侯建鹏,王博仑,刘鹏,等.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7):20-23.

[11]古志林,邓美君,朱杰彬,等.浅刺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J].广西医学,2022,44(9):959-963.

[12]范爽,石璞砚,马兆润.大椎穴刺络拔罐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9):155-15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