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
作者: 卢晓芳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是出现多种不自主的肌肉运动(抽动)和声音(发声),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早期的儿童。为了有效应对儿童抽动障碍,实施综合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儿童抽动障碍是怎么产生的
儿童抽动障碍产生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生理、心理、行为及家庭环境等。
(1)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在抽动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特定的基因变异或遗传倾向,可能使得某些儿童更容易受到抽动障碍的影响。
(2)生理疾病因素:某些躯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炎、咽炎、眼结膜炎等,可能通过局部刺激引发抽动症状。此外,链球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与严重的抽动症状有关。
(3)心理因素: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心理压力,如受惊吓、情绪激动、学习负担过重、焦虑不安等,这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或改变大脑的功能状态,引发或加重抽动症状。
(4)行为模仿因素:儿童可能对同龄人的抽动行为产生好奇,并进行模仿,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并最终导致抽动症状的出现。
(5)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关系的紧张、离异、对孩子的严厉管教等都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增加抽动障碍的发病风险。
(6)药物因素:中枢兴奋剂或者某些抗精神病药物也会诱发或加重抽动障碍。
由于儿童抽动障碍的产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途径的复杂过程,因此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儿童抽动障碍的典型症状
儿童抽动障碍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预后效果会比较良好。一旦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以下抽动障碍典型的症状,需要尽早到医院进行治疗。
(1)运动抽动:运动可发生在身体的单个部位或者多个部位,比较简单的运动抽动形式有眨眼、耸鼻、歪嘴、转肩或者斜肩等;相对复杂的运动抽动形式有蹦跳、跑跳旋转、屈身、拍打自己和猥亵行为等。
(2)发声抽动:发声抽动比较简单的形式包括清理喉咙、吼叫声、犬叫声等,复杂的形式表现为重复一种言语、模仿言语、控制不住说脏话等。抽动症状的特征是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节律性,可受到意志控制在短时间内不发生,但不能控制长时间不发生。尤其是当儿童受到心理刺激、严重的创伤、情绪紧张、学习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发作会比较频繁,等到睡眠时症状会逐渐减轻或者消失。
(3)其他症状:部分患儿伴有注意缺陷、焦虑、抑郁情绪和强迫症状,少部分患儿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或者容易被激怒、破坏行为和攻击行为、睡眠障碍等。
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误区
在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可能导致治疗不当或过度,进而影响康复进程。
过早进行药物治疗
对于轻度抽动障碍,症状可能并不足以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过早选择药物治疗并非最佳选择。因为药物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副作用。因此,在选择是否进行药物治疗时,应全面考虑治疗效果与副作用之间的平衡。对于轻度病例,优先尝试心理行为疗法、生活方式干预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过分追求症状控制
有些家长因为看到孩子抽动而感到极度焦虑,迫切希望通过药物治疗完全消除症状。然而,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过度追求症状控制可能导致药物副作用的加重。因此,在决定治疗方案时,应权衡治疗效果与药物副作用之间的关系,确保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中医治疗无副作用
虽然中医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抽动症的辅助治疗手段,但也存在一些误解,比如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其实,中药成分复杂,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因此,需依据专业医生的建议选择中医治疗,不可盲目相信中药“无副作用”的说法。
过度保护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抽动症状与心理压力有关,于是采取极端的保护措施,如停止所有课外活动、完全限制电视电脑等。然而,这种过度保护的做法会剥夺孩子正常的成长和社交经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面对抽动障碍时,倡导适当支持和引导,帮助患儿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症状,同时保持正常的社交和生活节奏。
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策略
综合治疗方法
针对儿童抽动障碍,综合治疗方法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全面且有效的策略。这种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治疗手段,而是将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紧密结合,实现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症状管理,从而有效减轻患儿的不适感,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处理原发病
当抽动障碍与特定的躯体疾病有关时,如沙眼、结膜炎、鼻炎、扁桃体炎等,治疗的第一步应该是积极处理这些原发病。通过有效治疗原发病,有望减轻或消除与之相关的抽动症状。
去除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在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和恶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因心理因素引发抽动症状的患儿,治疗不仅应针对抽动症状本身,还应深入挖掘并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干预,帮助患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与抽动症状相关的心理压力,从而显著降低症状的出现频率和严重程度。
根据严重程度选择治疗策略
儿童抽动障碍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因此治疗策略也应随之调整。对于轻度病例,特别是初发的患儿,可以采取暂时观察等待的策略。这意味着医生会密切监测病情的发展,仅在症状对患儿产生明显影响时,再考虑采用更为积极的干预措施。对于轻症患儿,心理行为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药物治疗
在抽动障碍的管理中,药物治疗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那些症状频繁或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患儿,药物治疗是必要的。然而,药物的使用需要谨慎。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权衡治疗效果与潜在的副作用后作出决策。此外,应定期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剂量或治疗方案。比较常见代表性的治疗药物包括氯哌啶醇、泰必利、可乐定等,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结束语
抽动障碍作为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对患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详细探讨了抽动障碍的产生原因,指出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避免的误区,并提出了综合治疗的策略,以促进抽动障碍患儿更好地康复。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