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苯三酚联合黄体酮注射液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

作者: 曹丽 任晓艳

间苯三酚联合黄体酮注射液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0

摘要:目的  探讨间苯三酚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黄体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间苯三酚治疗,比较两组保胎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保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宫缩、腹痛及阴道流血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RI、EDV、P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RI低于对照组,EDV、PSV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苯三酚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可有效提高保胎效率,减轻流产症状,改善患者预后,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早期先兆流产;间苯三酚;黄体酮;保胎有效率;孕酮

早期先兆流产是指在孕12周内发生阴道少量出血,伴有腰酸、下腹坠痛及腹胀等症状,少数患者伴有绒毛膜下血肿。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社会压力增大、不良习惯等[1]。先兆流产初期,患者会伴有少量阴道流血,之后出现下腹部阵发性疼痛或腰酸痛,若病情进一步加重或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造成流产,对母婴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当前临床主要给予患者药物治疗。黄体酮注射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技术水平,促进胎儿生长发育,但单一用药疗效有待提高[2]。本研究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间苯三酚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年龄19~36岁,平均年龄(27.13±2.38)岁;孕6~12+周,平均孕周(9.51±1.11)周;体质量指数(BMI)

18.4~28.3  kg/m2,平均BMI(22.61±1.21)  kg/m2;

孕次0~3次,平均孕次(1.55±0.40)次;阴道出血时间1~7 d,平均(3.78±0.80) d。对照组:年龄19~36岁,平均年龄(27.21±3.41)岁;孕6~12+周,平均孕周(9.56±1.14)周;BMI 18.5~28.5 kg/m2,平均BMI(22.58±1.20) kg/m2;

孕次0~3次,平均孕次(1.52±0.41)次;阴道出血时间1~7 d,平均(3.74±0.78) 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停经3个月,有或无阴道流血,伴或不伴下腹坠痛;超声检查提示宫内妊娠,胚胎存活,宫腔内绒毛膜与子宫壁间有无回声区;妇科检查明确为宫颈流血,宫口未开,子宫大小与孕周相符;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遗传性、感染、系统性疾病;异位妊娠;有不良孕产史;对本研究用药过敏;由夫妻双方染色体异常、感染或血型抗体等引发的先兆流产;患者依从性较低,无法遵医嘱治疗及检查;生殖道畸形;合并宫腔占位性疾病、宫颈炎或阴道炎。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卧床静养,加强营养支持,禁止性生活,同时服用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黄体酮注射液治疗,剂量为40 mg,肌肉注射,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间苯三酚注射液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间苯三酚注射液8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每分钟30~40滴。两组均治疗5~10 d。腹痛、阴道流血症状缓解或宫内暗区缩小或消失后停药,治疗期间辅以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保胎效果: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宫缩显著改善,复查B超显示胚胎发育好,宫内暗区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宫缩,阴道流血减少,复查B超显示胚胎发育好,宫内暗区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检查存在异常。总有效=显效+有效。

(2)比较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宫缩、腹痛及阴道流血消失时间。(3)比较两组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水平:于治疗前后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患者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血流(PSV)和阻力指数(RI)。(4)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皮疹、恶心、头痛等。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保胎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2.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两组宫缩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阴道流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RI、EDV、P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I低于对照组,EDV、PSV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先兆流产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病因复杂,如母体异常、胚胎异常、妇科检查、妊娠期性生活等。查体可见宫颈口未开,无妊娠物排出,子宫大小符合停经时间,存在腹痛、阴道出血等情况[3]。虽然胎儿能够继续生长发育,但应及时予以有效干预缓解症状,保障母婴健康。

黄体酮能够有效增加血清孕酮浓度,一定程度上影响雌激素所激发的子宫内膜形态,改变离子通透性,可超极化膜,从而降低子宫平滑肌兴奋性,抑制子宫剧烈收缩,从而控制流产症状,改善黄体功能,还可能产生保护性免疫调节作用,抑制母体排斥胚胎情况,使妊娠继续[4~5]。间苯三酚为平滑肌解痉药,可有效抑制不规则腹部紧缩感、阴道流血,通过对泌尿生殖道、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解除平滑肌痉挛,且这一作用具有选择性,不会影响正常平滑肌,避免心率过快、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用药安全性[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保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宫缩、腹痛及阴道流血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RI低于对照组,EDV、PSV高于对照组

(P<0.05)。提示在黄体酮基础上加用间苯三酚可提高整体保胎有效率,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黄体酮可对子宫肌细胞膜进行改变,抑制子宫肌兴奋性,防止子宫进展性收缩[7];间苯三酚能够接触子宫平滑肌痉挛,降低子宫张力,从而减轻阴道出血、腹部疼痛等症状,起到保胎作用。有研究表明,胎盘在妊娠7~10周时会替代黄体功能,调节β-HCG水平,这也是判断先兆流产的重要指标[8~9]。在黄体酮治疗基础上使用间苯三酚,能够维持β-HCG 水平,提高细胞中钙离子浓度,降低钾离子浓度,在子宫纤维肌松弛的情况下影响子宫敏感性,减少宫缩,维持早期妊娠黄体水平,间苯三酚通过作用于子宫平滑肌发挥保胎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在补充孕激素的同时,解除平滑肌痉挛。另外,间苯三酚是亲肌性非阿托品类、非罂粟碱类纯平滑肌解痉药,亲肌性强,只作用于痉挛的平滑肌,且无抗胆碱作用,对心血管功能影响极小,不会引起低血压、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由此可见,间苯三酚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具有一定的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间苯三酚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可有效提高保胎效率,减轻流产症状,改善患者预后,且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李莉,高静,田磊.安胎丸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2,37(5):1071-1075.

[2]陈世荣,彭祥菊,李慧英.280例胎膜后出血的先兆流产妊娠结局分析[J].现代医院,2012,12(6):50-51.

[3]朱玉敏.间苯三酚联合地屈孕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21):40-43.

[4]邹旭霞.黄体酮联合间苯三酚在先兆流产保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北方药学,2022,19(2):182-184.

[5]陈晓英, 陈巧媚.黄体酮联合间苯三酚治疗先兆流产对患者孕酮、β-HCG的影响[J].海峡药学,2021,33(8):104-105.

[6]刘声乐,李飞霞,刘忠祥,等.间苯三酚联合黄体酮治疗妊娠20周前先兆流产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1,13(5):67-73.

[7]李晓翠.地屈孕酮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21,18(5):65-66.

[8]樊小红.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7):124-125.

[9]梁先慧.黄体酮联合间苯三酚治疗先兆流产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0):101-102.

[10]杨怡凤,庄倩,吕翠.间苯三酚与硫酸镁对先兆流产、早产影响的比较[J].山东医药,2010,50(12):4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