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 刘雨荷

冠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0

摘要: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参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冠脉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LVDD、LVESD均显著低于参照组,LVEF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疾病主观感受、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和治疗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冠脉介入术可显著提高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冠脉介入术;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使心肌出现暂时性的缺血、缺氧引起,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具有多种类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继发于冠脉阻塞的急性加重,若不及时治疗,会进一步发展为心肌梗死[1]。目前,临床上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但治疗往往不彻底,容易导致疾病的复发。冠脉介入术具有微创、高效等特点,可用于该类患者的治疗中[2~3]。本研究旨在探讨冠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参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51±5.67)岁。试验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53±5.6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4];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心功能严重不全;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合并精神疾病;存在冠脉介入术禁忌证。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规格:75 mg/片),温水送服,75 mg/次,

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规格:100 mg/片),温水送服,100 mg/次,1次/d;瑞舒伐他汀钙片(规格:10 mg/片),温水送服,10 mg/次,1次/d。

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冠脉介入术治疗:叮嘱患者取仰卧位,局部麻醉,经左股动脉内插入动脉鞘,注射3 000 U肝素;行冠脉造影术,对病变冠状动脉进行造影,确定合适的导丝、导管和支架,在引导下,将支架植入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并拔出各类导管。随后进行人工压迫止血,对伤口进行加压包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给予抗血小板聚焦和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功能: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其包含5个维度(疾病主观感受、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和治疗满意度),单项满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患者心绞痛越严重。(3)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绞痛发作频次减少>80%为显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心绞痛发作频次减少50%~<80%为有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心绞痛发作频次减少0~<50%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LVDD、LVESD均显著低于参照组,LVEF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疾病主观感受、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和治疗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6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中较为严重且潜在危险性较高的心脏病,发作时伴有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治疗原则包括尽快恢复血流灌注、防止血栓扩散、稳定斑块等,若不及时治疗有致死的可能[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是通过将支架植入患者病变血管,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正常的血流,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从而缓解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状态,降低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频率[6~7]。冠脉介入方法具有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不仅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LVDD、LVESD均显著低于参照组,LVEF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说明冠脉介入术可有效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冠脉介入术可以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方式,有效缓解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增加心肌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况,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8]。对于存在冠状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的患者,冠脉介入术可以迅速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组织,从而保护心脏功能[9~10]。

治疗后,试验组疾病主观感受、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和治疗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提示冠脉介入术可有效提高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冠脉介入术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减轻或消除胸痛,加快患者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1]。冠脉介入术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心脏的负担,使心脏能够更高效地工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和生活质量[12]。此外,在接受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药物需求可能会减少,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14]。

此外,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

(P<0.05)。冠脉介入术能够直接针对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闭塞部分进行操作,可有效恢复冠状动脉的畅通,降低冠状动脉压力,增加心肌血流供应,显著提高治疗效果[15~16]。

综上所述,冠脉介入术可显著提高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陈愿,赵子明,崔留义,等.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PCI术后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3,15(3):293-296,301.

[2]孙少兵.冠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0(2):86-88.

[3]卢淑霞,刘燕平,夏荣梅.采用冠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23,8(21):113-115,119.

[4]张瑞芬,苏和,黄新生,等.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22,63(7):695-700.

[5]叶凡豪,姜文兵.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的临床疗效[J].心电与循环,2023,42(3):258-262.

[6]朱媛君,罗科梅.替格瑞洛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23,47(11):1712-1713.

[7]李玲.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9):1-4.

[8]程美哲.冠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2):32-34.

[9]邓瑞,马珍珍,卢小伟.替格瑞洛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择期PC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MMP-9、sICAM-1、tPAI-1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12):1508-1511.

[10]李云峰,聂恒浩,胡荣鑫.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冠脉慢性完全闭塞致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22,28(16):113-116.

[11]陈军,刘翔宇.冠脉介入治疗高龄不稳定心绞痛的效果和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临床研究,2021,29(8):42-43.

[12]许祥国.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术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4):94-95.

[13]魏林林,刘东亮,董艳彩.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对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老年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冠脉血流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21,29(9):131-133.

[14]张晗,任珂珂.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496-3497.

[15]叶瑾,曹海魁,杜寅辉.冠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2,10(29):50-52,43.

[16]周希胜,张晓芳.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术的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21(6):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