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内钉联合小钢板固定与阻挡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效果观察
作者: 余香宁 刘广斌
摘要:目的 观察髓内钉联合小钢板固定与联合阻挡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以2018年5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40例。甲组采用髓内钉联合小钢板固定治疗,乙组采用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乙组手术时间长于甲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甲组,切口长度、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均短于甲组(P<0.05);乙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甲组,医生测试、患者自测AKS评分均高于甲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髓内钉联合小钢板固定相比,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效果显著,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膝关节功能改善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胫骨近端骨折;髓内钉;小钢板固定;阻挡钉;不良事件
胫骨近端骨折是骨科中常见的骨折类型,直接或间接暴力均会导致该骨折的发生,其治疗原则为修复关节面、维持内固定稳定性和尽早开展功能锻炼[1~2]。目前,临床对于胫骨近端骨折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可实现对患者的有效治疗。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该类骨折的标准化术式,可维持患者骨膜组织完整性,基本不影响周围组织血供,但患者术后容易出现侧方移位、肯定性下降等不良事
件[3~4]。近年来,小钢板固定、阻挡钉在骨科手术中应用较多[5]。本研究旨在观察髓内钉联合小钢板固定与联合阻挡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5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40例。甲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5.21±4.32)岁;骨折至入院时间8~40 h,平均时间(25.18±3.12) 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高处跌落15例,其他4例。乙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6.18±4.15)岁;骨折至入院时间10~40 h,平均时间(25.36±3.24) h;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5例,高处跌落12例,其他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满足胫骨近端骨折诊断标准[6];符合手术适应证;状态良好,主动配合研究;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严重感染;其他类型骨折;现行其他治疗;未能顺利完成随访。
1.2 方法
1.2.1 甲组采用髓内钉联合小钢板固定治疗
协助患者于手术床上仰卧后,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置一软垫垫高患侧臀部,于胫骨近端内侧骨折处作一约6 cm切口,逐层切开表层皮肤和皮下组织,暴露骨折断端,控制骨膜剥离范围,明确骨折复位解剖关系。经C型臂X光机直视复位,于胫骨后内侧置入预先塑形的重建锁定接骨板(3.5 mm、5~6孔),拧入单皮质锁定螺钉,经C型臂X光机透视复位,固定后关闭切口。自髌骨前下入路置入髓内钉,于正中劈开髌韧带,清理脂肪垫,以外露胫骨平台斜坡,在C型臂X光机透视作用下进钉(软骨前中线,高度略超过胫骨结节)。沿导针方向开孔,插入扩髓长导针后扩髓,置入型号合适的髓内钉顺导针,确保顶尖接近胫骨远端关节面,使用交锁钉完成交锁处理,并予以足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区,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2.2 乙组采用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治疗
手术体位与麻醉方式和甲组一致,适当抬高患侧臀部,于正中劈开髌韧带,去除脂肪垫,显露胫骨平台斜坡,定位进针点,顺着导针方向开孔,放置手指复位器,透视观察骨折断端正侧位,观察成角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移除手指复位器。置入2.5 mm的克氏针行临时阻挡钉作用,再次插入手指复位器并透视,调整阻挡钉位置,替换为直径为4.5 mm的交锁钉,按照甲组同样的方式完成后续操作。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得分越高患者疼痛感越强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分为医生测试和患者自测,得分越高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好。(4)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畸形愈合、内固定物断裂、感染、骨折不愈合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乙组手术时间长于甲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甲组,切口长度、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均短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疼痛程度和膝关节功能比较
乙组术后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甲组,医生测试、患者自测AKS评分均高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胫骨近端骨折为复杂性骨折,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髓内钉是常用的骨科内固定器械,可控制骨折处轴向力线,预防骨折旋转畸形,属于微创术式,可降低患者术后感染风险,也不会影响骨膜血运状态,利于骨折愈合和早期功能锻炼。但髓内钉置入后,患者有较大概率发生向前成角畸形、外翻畸形等畸形愈合风险,这主要是由于膝关节处于屈曲状态时,可牵拉胫骨前端髌腱和内侧鹅足[7~8],因此需在置入髓内钉后联合应用固定技术,降低畸形风险,促进骨折愈合。
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长骨骨折的主要方式,但单侧钢板固定,稳定性有限,易伴随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双侧固定需大面积剥离软组织,容易导致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阻挡钉可纠正骨折端成角畸形,增加其稳定性,促进骨折满意复位[9]。该技术多与髓内钉联合,可纠正骨折断端成角和移位,限制髓内钉滑动,克服应力阻挡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手术时间长于甲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甲组,切口长度、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均短于甲组(P<0.05);乙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甲组,医生测试、患者自测AKS评分均高于甲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髓内钉联合小钢板固定相比,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效果显著。在髓内钉联合阻挡钉的手术方法中,予以髓内钉固定前,经C型臂X光机透视复位并固定,可使透视次数明显减少。同时,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无需复位,减轻手术创伤,且手术切口长度短,患者术中出血量也相对较少,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便于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进而缩短住院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能得到进一步降低[10~11]。髓内钉与小钢板内固定联合虽然手术时间更短,但由于需行切口外露和内固定操作,容易导致患者皮肤静脉受损,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状态,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和骨折愈合,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也会进一步延长[12~13]。
综上所述,髓内钉联合阻挡钉可有效缓解胫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提高其膝关节功能,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参考文献
[1]汤欣,娄志远.胫骨pilon骨折的常用分型与思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1,23(7):553-557.
[2]徐志斌,王进.胫骨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技术在胫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10):45-46.
[3]陈飞,霍翰章,唐凯,等.交锁髓内钉固定与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价值体会[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6):827-828.
[4]杨晓峰,李彬,陈颖.不同钢板内固定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血清SP NPY TNF-αIL-1β水平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0,26(9):1491-1494.
[5]白云鹤.双平面阻挡钉技术对胫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20):33-34.
[6]姜锐,罗从风,曾炳芳.胫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6,27(4):211-213.
[7]冯炜,李俊杰,吴群峰,等.两种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21,24(4):579-583.
[8]朴俊杰,牛爽,陈晓伟,等.伸膝位优先胫骨截骨技术在伸直型僵直膝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3,38(6):589-593.
[9]肖衡,钟凤林.阻挡螺钉技术在股骨、胫骨髓内钉手术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3,34(5):612-613.
[10]王庆,罗建宁,李欣玻.阻挡螺钉技术在胫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76-77.
[11]韦小见,王泽宇,邱福平,等.髓内钉联合小钢板固定与阻挡钉治疗胫骨近端骨折骨折愈合与下肢力线恢复效果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22,50(1):96-98.
[12]徐鹏,王雨辰,黄盛昌,等.髌上入路髓内钉联合阻挡钉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23,27(1):57-63.
[13]张允帅.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对胫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HSS评分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7):78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