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 郭印 南征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较为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延缓病情进展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显著。主要综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具体应用以及其研究进展,突显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性,希望未来中医药可以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选项,以期在临床上获得更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消渴;寒湿内盛;滋阴降火;养肾生精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且患者人数持续增加。糖尿病不仅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较为严重的便是糖尿病肾病[1]。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复杂,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严重的健康问题。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消渴肾病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与痛苦,还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主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在糖尿病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力和优势,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中医病名来源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对消渴病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消渴病,很多古籍中均有相关论述,如《河间六书》“若饮水多而小便者,名曰消渴”。糖尿病肾病属消渴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可将其归属于中医“下消、肾消、消肾、水肿、尿浊”等范畴,如《医学心悟·三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本病是因糖尿病导致的肾脏疾病,症状表现为水肿、蛋白尿、肾功能不全、肾衰等,病位在肾,以肾元亏损为主要病机贯穿本病病程始终,治疗也应始终护肾培元,故将其中医病名命名为“消渴病肾病”[2]。任继学教授和南征教授[3]通过查阅与梳理相关古籍文献后发现,《圣济总录》中对于“消肾”的描述与本病临床实际较为符合,也认为本病的中医命名应为“消渴肾病”。

2病因病机分析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责之于禀赋不足、饮食失调、情志所伤、房劳过度、失治误治等,针对其中医病机,近代医家通过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有不同的认识。

朱章志教授[4]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病机为“太少并病”,早期以“太阴虚损”为主, 即中阳不足,运化无力,寒湿内盛,清阳不升,虽有“燥热”之象,但阳气不足仍为病机之本;晚期以“少阴寒厥”为主要病机,即太阴阳虚,少阴火亏,命门火衰,阴水泛溢,精微不纳,阴阳分趋,三阴伏寒,浊壅三焦。

皮持衡教授[5]认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多存在以脾肾虚损为主要的表现,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二者相互滋生,相互依存。消渴病日久不愈,脾病及肾,先、后天功能失调,脾脏失于运化,肾脏失于固摄,导致水湿、痰饮、浊毒等内生,阻滞气机,血行不畅,而脏腑进一步失于濡养,故发为本病,其中基本病机为肾虚燥热,瘀血内停。

南赫等[6]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风邪关系密切。风邪因善行而数变的特点与糖尿病并发症期的病情较严重阶段、疾病发展变化迅速的特点相一致,容易出现各类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因此提出了肾络伏风理论,并指出络脉风动的不同情况:由于消渴日久,气阴不足,导致肾脏亏虚,风邪乘虚入侵,伏于肾之络脉。此外,还因消渴日久,燥热内生,热极生风;津液代谢失常,肝肾之阴失于濡养,阴虚生风;久病入络,热、郁、痰、瘀胶结,肾络不通,其失于气血濡养,血虚生风。

南征教授[7]认为久病入络,毒损肾络是消渴肾病的病机关键。消渴病日久不愈,燥热内盛于内,煎熬津液,使湿、痰、浊、瘀等病理产物内生,后相互杂合为毒邪,毒邪经咽喉损于肾之络脉,内伏于膜原,耗损肾间动气,既伤肾体,又伤肾用,肾之体用皆伤,瘀毒阻塞肾络,肾之阴阳、气血、经络、代谢受损,气机逆乱,导致消渴肾病。

3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依据“辨证论治”原则,通过综合考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个体差异,确定病因病机,然后给予对症治疗。其核心价值在于关注个体差异,尊重人体的整体性,通过对整体的调整和治疗,旨在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病情,延缓疾病进展。

张仲景认为治疗下消应强调从补肾着手,开创了后世治疗消渴病以及消渴肾病之先河,确立了辨证论治消渴肾病的基本原则。有医家用金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组成济生肾气丸,治疗肾虚腰重肢肿,小便不利。孙思邈在治疗消渴以及消渴肾病中多用苦寒药物以清热泻火,认为从“火”论治是为第一要务,且指出治疗时应管控患者饮食,告诫患者慎饮酒,慎房事,慎咸食及面。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肾病的饮食管控治疗相符。

现代学者在糖尿病肾病的辨证中,普遍认为其为本虚标实之证,早期应以气阴亏虚为主;中期阴损及阳,机体失于温煦,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相继而出;晚期阴阳两虚,气血俱损,浊毒交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瘀始终贯穿其中[8]。高继宁[9]认为肝风扰肾为糖尿病肾病发病之本,故主要将其分为3期:早期未入脉化血之精微物质稽留于体内化生浊瘀,阻碍新血归经,致血海空虚,肝风自生,治宜用当归、鳖甲、丹参、川芎、阿胶等药调冲荣血以固冲;中期肝阳上亢,下盗肾水,致使肾之精微外泄,此时宜镇肝通络以熄风,选用镇肝熄风汤合肝着汤佐以辛香通络之品以镇肝阳、安肾水;晚期肝风肆虐肾之血络,病邪层次较深,故而出现恶心、呕吐、小便不畅,此时不可一味地活血化瘀,多配以搜风通络虫类药与因势利导泻下药,使浊瘀毒邪从阳明谷道而解。南征教授[10]从“络”辨治糖尿病肾病,将“毒损肾络”这一主要病机与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相联系,选用活血化瘀、虫蚁搜剔、藤类通络等药物,与辩证相结合,解毒通络,治标固本,使肾之体用皆复,精微物质得藏,浊邪可自膀胱而出。

4方药治疗

单味中药主要有生地黄、山茱萸、茯苓、黄芪、丹皮等,生地黄能清热凉血,滋阴降火;山茱萸主治肾脏疾病,能养肾生精,益气固脱;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化痰;丹皮有凉血、活血、消肿的功效,常用于痰湿证的治疗;现代研究显示,黄芪中的主要成分黄芪多糖与黄芪甲苷可从减少细胞凋亡、抑制纤维化、增强自噬反应、抗氧化应激等多途径发挥作用,能够减轻肾小球系膜细胞、足细胞、肾小管间质细胞等肾脏固有细胞的损伤,从而显著改善肾功能,降低蛋白尿[11];山茱萸皂苷是山茱萸中的一种有效成分,对改善肾病病理过程和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茱萸可以抑制肾组织炎症因子分泌、改善炎症反应、抑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产生、减少肾脏足细胞凋亡率、缓解肾小球高滤过状态等,从而降低尿蛋白排泄水平,有利于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12]。

此外,水蛭、地龙、僵蚕、蝉蜕等虫类中药因可通达经络,具有抑制肾脏纤维化、改善微循环、抗炎等作用,多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收涩药、清热凉血药等配伍使用以治疗糖尿病肾病[13]。复方药物,如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二陈汤、熄白煎等。八味地黄丸以滋补肝肾,强健骨骼为主要功效,适合肾阴亏虚导致的腰膝酸痛、头晕耳鸣等症。金匮肾气丸补肾气,强健骨骼,用于治疗肾气不足引起的多种症状,如遗精、尿频、腰膝酸软等。熄白煎清热利湿,用于糖尿病早期的肾脏病变。

党倩[14]在给予相同基础治疗的情况下,将单纯运用达格列净与达格列净联合运用百令胶囊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相对于单纯运用达格列净,联合运用百令胶囊可降低患者24 h尿蛋白以及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Caspase-1水平进而抑制炎症反应,更好地保护肾脏。黄玲珑等[15]纳入15项RCT对济生肾气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济生肾气丸加减,或济生肾气丸联合其他中成药治疗,可有效提高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陈丽贞等[16]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补阳还五汤治疗45例气滞血瘀证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8周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56%,且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能有效加快糖脂代谢,保护肾功能。郭铠瑞等[17]使用自拟中药方(葛根、柴胡各10 g,丹参、白花蛇舌草、益母草各30 g,水蛭3 g,熟大黄6 g,黄芪50 g,黄精20 g)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糖尿病肾病,在益气活血、温肾健脾治疗的同时配合通络降浊之法,攻补兼施,补泄共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UA值、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值均低于治疗前,可有效改善肾功能和血液流变学。

5结语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不仅能够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肾功能,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虽然中医药治疗存在样本量过小、随访周期不足等局限性,但通过改进研究设计和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同时,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深入探析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辨证论治也是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通过分期分证有针对性地选择中药,可以发挥个体化治疗优势。因此,中医药作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式,其疗效和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扬中医药文化事业,推进糖尿病肾病预防、诊断、治疗研究仍然势在必行,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更科学、更标准的证据,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晗,孙阿茹,陈锐.消渴肾病病因病机新论[J].中医学报,2022,37(11):2291-2296.

[2]刘玉宁,尕丽娅,马雷雷.糖尿病肾病的中医命名与病因病机 [J].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3,2(4):201-203.

[3]南征,朴春丽,何泽,等.消渴肾病诊治新论[J].环球中医药,2012,5(8):598-600.

[4]江丹,林明欣,朱章志.朱章志教授从“三阴病”论治糖尿病肾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9):2635-2638.

[5]吴国庆,胡路,范伟,等.皮持衡教授诊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J].四川中医,2013,31(1):15-17.

[6]南赫,黄晓强,王宣权,等.糖尿病肾病“肾络伏风”病机学说及“从风论治”治法的探讨[J].环球中医药,2020,13(4):620-623.

[7]于敏,张波,史耀勋,南征.南征教授“毒损肾络”理论学说探析及临床运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2):243-246.

[8]张广,董必成,卢愿.糖尿病肾病分期辨治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通报,2023,22(8):67-70.

[9]陈阳,尹聪,高继宁.高继宁从“肝风扰肾”分期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18(1):57-61.

[10]孙健,南征,高彦彬.南征从“络”论治糖尿病肾脏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4):2124-2126.

[11]刘娅,徐寒松,陈永华,等.黄芪主要活性成分治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10):193-198.

[12]李璞琳,杨晨慧,谢绍锋,等.中药山茱萸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现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3,44(12):76-79.

[13]陈凯丽,陈占科,陈昺伃,等.含虫类药处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8):87-92,97.

[14]党倩,朱咏梅.达格列净联合百令胶囊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及外周血NLRP3炎症小体表达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19):2687-2690.

[15]黄玲珑,王冠东,张捷平,等.济生肾气丸用于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0,20(5):586-592.

[16]陈丽贞,刘垠浩,叶铭.补阳还五汤治疗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J].湖南中医杂志,2022,38(9):12-16.

[17]郭铠瑞,石蕊,杨鹤.温阳降浊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22):4077-407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