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过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与安全性观察
作者: 黄倩倩
摘要:目的 探讨滤过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4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滤过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眼压水平、炎症介质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30 d,观察组眼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0 d,观察组VEGF、EPO、IL-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滤过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眼压,改善疾病相关指标,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手术;小梁切除术;炎症介质;眼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青光眼,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同时有较高的致盲风险,须早期干预。由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和小梁网边虹膜堵塞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小梁切除术是临床治疗该类疾病常用的术式,整体治疗效果良好[1]。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滤道阻塞、滤过不足等情况,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2]。研究表明,滤过手术在控制该类患者术后短期内的眼压水平和炎症介质水平方面效果显著[3]。本研究旨在探讨滤过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4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34例,女20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7.50±12.09)岁;体重指数21.20~28.21 kg/m2,平均体重指数(25.90±3.02) kg/m2;病程3.4~5.5年,平均病程(4.67±0.90)年。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7.33±11.04)岁;体重指数21.14~28.32 kg/m2,平均体重指数(25.19±3.69) kg/m2;病程3.4~5.5年,平均病程(4.65±0.8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确诊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有程度不同的视力模糊、眼压升高等症状;临床资料齐全;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合并其他器官病变;眼部手术既往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
术前,使用甘露醇降低患者眼压,局部麻醉生效后,借助显微镜以角膜缘8点位置为基底作高位结膜瓣,常规止血处理后,切除于巩膜瓣下的小梁组织,确定彻底清除后继续切除周围虹膜,最后常规缝合巩膜瓣、结膜切口和筋膜囊。
1.2.2 观察组采用滤过手术治疗
术前48 h使用缩瞳剂,局部麻醉生效后于角膜缘12 mm位置作高位结膜瓣为基底,常规止血处理后作约12 mm的方形巩膜瓣,并在其下方放置经5-氟尿嘧啶溶液浸泡的棉片,取出棉片后使用生理盐水多次冲洗角膜和结膜囊,从颞侧近角膜缘穿刺进入前房并放出房水,进一步降低眼压。完成上述操作后,切除角膜小梁组织,以虹膜作切口并放出房水,待到虹膜恢复后缝合巩膜瓣,并在前房注入少量平衡盐液,根据渗出的情况判断缝合是否达到要求,确认后依次缝合结膜切口、筋膜囊,并在滤过泡中加入少量黏弹剂。两组均随访30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眼压水平。
(2)比较两组疾病相关指标: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和白细胞介素6(IL-6)。
(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眼压水平比较
治疗30 d,观察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疾病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30 d,观察组VEGF、EPO、IL-6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常见的眼部病变,多数患者会反复发作。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不同程度的眼部不适、发作性视朦与虹视。该疾病常发于秋、冬季,多数患者在傍晚或午后出现症状[4~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是我国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从病理学的角度分析,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球通常前房较浅,角膜相对较小,晶状体偏厚(随年龄增大更加明显),房角狭窄,晶状体前表面与虹膜紧贴的面积增大会使已狭窄的房角发生堵塞,因而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晶状体增厚、虹膜迁移所致的瞳孔阻滞[6~7]。此外,情绪波动、过度疲劳、近距离用眼过度、暗室环境、全身疾病等均可促使青光眼发病。
目前,临床主要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8]。小梁切除术是长期以来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方法,是一种成熟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较为符合临床预期。由于手术本身存在局限性,患者术后早期易出现易出现滤道阻塞、滤过不足等情况,影响预后[9~10]。而滤过手术可通过使用缩瞳剂,缩小患者的瞳孔,更好地将小梁网与虹膜分开,进而促使房水的排出。滤过降压能够进一步减少房水,因此可更好地降低患者眼压水平,改善患者预后[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0 d,观察组眼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滤过手术可降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减少并发症。小梁切除术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少数患者还有二次手术的风险[13~14]。同时,小梁切除术不适用于已有严重角膜内皮病变、视神经严重损害或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15]。相较于小梁切除术,滤过手术创建了新的房水引流通道,直接将房水引流到眼球外部的下方滤过泡中,可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房水积聚,对视神经和视网膜区域的刺激较小,因而可显著降低患者眼压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6~17]。
此外,治疗30 d,观察组VEGF、EPO、IL-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青光眼患者由于房水循环受阻,导致眼内压升高,进而引发视网膜和视神经的缺血和缺氧,这一过程会导致VEGF大量释放,从而加剧患者眼内纤维化进程[18]。同时,受缺氧、房水循环障碍以及视神经压迫等因素的影响,网膜细胞会分泌EPO。小梁切除术虽然能够促进房水外流,但效果有限,因而对相关指标的改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而滤过手术可将房水完全引流至眼球外部,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更佳[19~20]。
综上所述,滤过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眼压,改善疾病相关指标,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参考文献
[1]张恒,张建峰.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29):77-80.
[2]赵忠华,李勇,史静华.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病人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8,32(14):2308-2310.
[3]贺太生.缩瞳剂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使用效果及对房水炎性指标影响[J].辽宁医学杂志,2023,37(3):76-78.
[4]黄晓寒,许静,唐少华.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比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3,51(10):1244-1247.
[5]席亚慧,管小丹.缩瞳剂及滤过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3,47(2):226-227.
[6]李鑫,于菲萍,赵康娜.青光眼门诊患者疾病构成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3,37(5):149-152.
[7]陈湘西,何乾尚.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及并发症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22):151-154.
[8]申加华,景传宝,赵娜.探析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健康之友,2021(8):44.
[9]朱小敏,郭凤,李翔骥,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眼前节及屈光变化的临床研究[J].眼科学报,2021,36(6):420-425.
[10]罗永旗,胡丽莉,李雪颖.缩瞳剂及滤过手术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及房水炎症因子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6):2396-2399.
[11]周卫为.青光眼非滤过泡依赖性手术的应用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7,37(1):94-97.
[12]林洪文,谭耀坤.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粘连小瞳孔超声乳化吸除术38例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1):108-110.
[13]林洪文,谭耀坤.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粘连小瞳孔超声乳化吸除术38例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1):108-110.
[14]周之玲.青光眼滤过术后角膜缘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6):175.
[15]李咏,林慧,白云冬,等.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9,32(8):96-101.
[16]吕永川.曲安奈德注射液结膜下注射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20,44(2):177-178.
[17]黄敬峰.白内障手术对滤过术后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和晶状体位置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369-370.
[18]杨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应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探析[J].吉林医学,2022,43(11):2974-2976.
[19]李媚,曾阳发,杨晔,等.白内障手术对滤过术后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和晶状体位置的影响[J].眼科,2011,20(1):28-33.
[20]马严,晏维玲,杨卫华,等. 双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房水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4):63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