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于“疏肝理气,健脾化湿”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作者: 孔祥娟 郝毅摘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感受外邪、情志不调、饮食所伤、由于先天体质偏弱或年迈体衰导致的脏腑机能减退。脾胃虚弱为其根本病机,主要病机在于湿邪为患,而其他的病因须以此为基础才会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辨治以健脾化湿理气为主,佐以清利、固涩之治疗方法,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以及组方思路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与。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医药;辨治;健脾化湿;理气
肠易激综合征(IBS)为临床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障碍,其特征为周期性腹部疼痛,这些疼痛往往与排便行为直接关联,或伴随着排便模式的变动。排便异常的典型症状包括腹泻与便秘。又或者是腹泻与便秘交替,同时可能伴有腹胀或者腹部不适的症状[1]。IBS在临床中共分为4种亚型:包括IBS便秘型(IBS-C)、IBS腹泻型(IBS-D)、IBS混合型(IBS-M)和IBS不定型(IBS-U)。其中,腹泻型IBS(IBS-D)在我国最为常见,发病率高,影响范围比较广泛,人群中好发于中青年。依据罗马Ⅳ诊断准则,肠易激综合征(IBS)典型地体现为周期性腹痛,此症状需在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生1天,同时满足以下至少2项特征:一是疼痛与排便相关;二是伴随排便次数的变化;三是排便时粪便形态出现改变。诊断需基于症状已持续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内症状稳定存在,但未发现可通过常规临床检测确认的器质性疾病来解释上述症状[2]。
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名
中医无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病名相关记载,主要基于患者存在主要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等,将其归属于“泄泻、便秘、腹痛”等范畴,其与“郁证”也有一定关系。溯求其本源,关于肠易激综合征这一病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辨证中对应的是“泄泻”这一病名。泄泻的特点是排便频次增加,粪质稀薄,严重时如水样便,这是其主要的临床特征[3]。
古时医学专家将排便稀软且缓慢下泄的现象定义为“泄”,大便清稀如水样而势急迫者称之为泻,现在两者统称为“泄泻”。《黄帝内经》中关于泄泻的最早记载为后世医家用中医药治疗IBS-D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提道“鹜溏、飧泄”等病名,其中指出风、寒、湿、热等邪气留连于体内,都可能导致泄泻发生。《素问·宣明五气》中提道与泄泻相关的脏腑就是大肠和小肠。
2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关键病因病机
泄泻多由于感受外来寒湿暑热之邪气、饮食不洁或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先天的禀赋不足、劳累导致脾胃虚弱等而发病,临床表现虽以脾胃为主,但其根本主要在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湿盛则濡泄”,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基本病机。此外,肾气不足,命门火衰导致脾胃失于命门之火的温煦,最终失于运化,运化水谷失职,水谷运化不畅,则容易内生湿邪,形成久泻甚至是脾肾阳虚的五更泄泻。
陈必勤教授等[4]认为,肠易激综合征是由于情志伤于内、六淫之邪气伤于外、因后天调养不当或先天体质虚弱等因素,引发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受阻,大肠的传导机能失调,脾胃的正常生理运化能力下降,以致人体的升降功能失调,津液输布功能失常,湿邪内生,使湿浊阻滞于体内,阻碍肠道的气机运化,气机阻滞不通。腹泻主导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在初期常显现为实证,主要表现为肝郁气滞或是湿浊阻滞的症候;随着病情演变,肝气乘犯脾土,脾虚不能正常运化,导致虚实错杂的状况,或寒湿久居体内,逐渐转化为热,形成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态;本病迁延日久,脾胃虚弱,不足以化生气血,肾气失于充足濡养则最终成为虚证。王庆国教授[5]认为,IBS-D的发生与脾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脾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脾胃主运化,如果脾胃的升降功能失调,对于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运化作用降低,就会发为本病。脾气虚弱不能使清阳之气上升,而胃主导降下浊气功能失常,浊气不能下降,向下影响到小肠的泌别清浊之气的功能,最后水谷之精微物质不能被人体吸收并且输布至全身,反而和形成的糟粕一起走行于大肠中,所以形成《黄帝内经》中所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的症状。高文艳教授[6]等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起初时发病的所在脏腑是脾,脾虚日久则牵连及肾,肾阳虚损,病情缠绵不愈。脾虚日久,下焦肾元失于脾之阴精的濡养滋润,则使命门之火衰惫;肾阳虚弱,相火不能向上温暖脾土,脾运不健,脾阳亏虚,导致IBS-D。
3基于“疏肝理气,健脾化湿”的遣方用药原则
3.1 疏肝理气
疏肝理气即疏散肝气郁结,疏理肝脏气机[7]。气机升降主要依靠肝脏的调节气机,以及正常的疏泄条达功能。肝主调节气机,喜爱疏泄条达而厌恶抑郁,肝气平静调和,人体的气机就会条达舒畅,脾胃的气机升降进出会有序正常的进行,也就是《素问》所说的“土得木而达”[8]。常用的疏肝理气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陈皮、延胡索等。针对肝气乘脾造成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用痛泻药方加减,方中白术苦温,燥湿补脾气并能止泄泻,为君药;白芍酸寒,养血柔肝、止痛缓急,可用于泻土中之木,为臣药;陈皮味辛苦性温,功用理气燥湿,还能醒脾和胃;防风散肝之郁,舒脾之气,与陈皮同为本方之佐药。
3.2 健脾化湿
健脾化湿即运用补益脾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以消除水湿。脾胃之阳气是运化人体内水湿的原动力,健脾以补充脾胃之阳气,使其有充足的动力去运化停聚于体内的水湿,从而治疗IBS-D。薏苡仁、党参、砂仁、莲子肉、茯苓、白术、扁豆等是临床中常见的健脾化湿药物,以及一些芳香化湿之品,如苍术、藿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砂仁等。典型方剂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人参大补脾胃之气,白术、茯苓可以补益脾胃、化湿渗湿,三者同为君药;莲子肉和山药健脾、涩肠止泻,两者合用可以增强参术补益脾气之功效;薏苡仁健脾渗湿,白扁豆健脾化湿,两者合用可增强茯苓健脾助运化、渗湿止泻功效;砂仁芳香醒脾,行气和胃,可祛除体内湿气,疏理气机,为佐药;桔梗宣发肺气,通调水道,载药上行,向上补益肺气,大有培土生金之意;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药性,共为使药。全方共奏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之功效。
徐景藩、颜德馨等国医大师也认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以健脾化湿理气之法为主,以清利、固涩之法为辅。他们的遣方主要为四君子汤加减,必用的是木香、陈皮等行气之品,主要也是加砂仁、薏苡仁等药化湿,主要目的是补益脾胃,但补而不滞,气行那么湿气则随着气行。不应过用辛温、苦寒、淡渗利湿、行气活血之品。待病情有所好转后用理中丸或者香砂六君丸等健脾以巩固疗效。
4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其他中医治法
4.1 针灸治疗
足三里、天枢、三阴交等穴为主,实证宜泻,虚证宜补,脾肾阳虚加肾俞、命门、关元,也可用灸法;脾虚湿盛加脾俞、章门;肝郁加肝俞、行间;脘痞纳呆加公孙。
4.2 非药物治疗
4.2.1 饮食原则
合理膳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主,避免进食一些生冷、辛辣刺激、难于消化的食物;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应过饥过饱,更不应该饥一顿饱一顿,不暴饮暴食,保持肠道消化吸收平衡,避免因为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多食用果蔬粗粮,多饮水。低FODMAP饮食,减少乳糖、果糖、果聚糖、多元醇、低乳半聚糖等难以被肠道吸收的短链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4.2.2 精神心理、认知和行为学指导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精神刺激。对一些有严重焦虑抑郁行为的患者,要尽早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以及后续的认知行为指导、引导。
5典型病例
于某某,男,51岁,2024年2月24日初诊。患者4个月前因情志不遂后出现腹泻、腹痛症状。自行服用“肠炎宁片”(具体用量不详)等西药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现症:腹泻,每日泄下便溏2~3次,伴有腹痛,泄泻后腹痛有所减轻,平素烦躁易怒,每于情志不遂后腹泻加重,口干口苦,两胁肋时有胀痛,偶有腹胀,肠鸣矢气,头痛,周身乏力,食欲尚可,睡眠尚可,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微腻,脉弦细。既往体健,无吸烟史,无饮酒史。辅助检查:电子结肠镜显示,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肝气乘脾)。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原则:治以抑肝扶脾,疏肝健脾,用痛泻方加减,白芍20 g,防风10 g,陈皮10 g,党参 10 g,黄芪10 g,白术12 g,柴胡10 g,香附10 g,木香10 g,厚朴10 g。3剂,上方水煎取汁300 mL,150 mL,每日2次,口服。
2月28日二诊:患者腹泻伴有腹痛症状减轻,大便溏每日2次,口干口苦以及两胁肋胀痛有所改善,偶有腹胀,周身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微腻,脉弦细。予以初诊方减木香、香附,加郁金10 g,薏苡仁10 g,服药5剂,病获痊愈。嘱咐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尽量低FODMAP饮食为主。
6结语
随着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中医药因其基于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对本病有着显著疗效,患者接受度高,治疗后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具有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治疗优势。根据临证变化,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为基本治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更是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辅助以中医药特色疗法,注意饮食调节、心理认知以及行为指导,可提高临床疗效。中医治疗IBS-D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临床应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中医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温艳东,李保双,王彦刚,等.消化系统常见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7):3518-3523.
[2]张声生,魏玮,杨俭勤.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医杂志,2017,58(18):1614-1620.
[3]吕林,唐旭东,王凤云,等.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论治功能性胃肠病[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160-162.
[4]陈必勤,淦家荣.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94例[J].新中医,2003(1):55-56.
[5]徐甜,张雪茹,徐文秀,等.王庆国教授调枢机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探讨[J].环球中医药,2020,13(3):468-470.
[6]高文艳,王长洪,林一帆,等.健脾调肝温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13-17.
[7]赵勇红,王垂杰.从肝论治脾胃病思想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100-101.
[8]戴雯雯.肝脾通调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分析[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