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了解麻醉那些事儿
作者: 申祥花麻醉是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便在无痛状态下进行手术或治疗。麻醉的作用不仅在于减轻疼痛,更重要的是保障手术过程中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减少手术应激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
麻醉分类
(1)全身麻醉:通过吸入或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达到无痛、无记忆的状态。全身麻醉适用于大多数手术,特别是需要长时间或复杂操作的手术。
(2)局部麻醉:仅作用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区域,使该部位的感觉神经传导被阻断,从而达到局部无痛的效果。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等,适用于耗时短、简单的手术。
(3)复合麻醉:结合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的方法,或结合多种麻醉药物和技术,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复合麻醉常用于大型手术或特殊手术。
术前准备
健康评估
医生会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包括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过往疾病、手术史、药物过敏史以及当前的用药情况。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特殊疾病的患者,医生会进行更为深入的评估,以制定适合的麻醉方案和手术计划,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禁食禁饮
麻醉前禁食禁饮是预防术中呕吐和误吸的关键措施。成人通常需要在手术前至少8 h停止进食固体食物,4 h停止饮水。对于儿童或特殊患者(如婴幼儿、老年人或患有某些代谢疾病的患者),禁食禁饮的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来确定。
心理准备
术前,医生或护士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了解麻醉的过程、手术的目的、可能的风险以及术后恢复的情况。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其对手术的信任感和配合度,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术前用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要,医生可能会给予一定术前用药,通常包括镇静剂、镇痛剂等,旨在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缓解疼痛感,并为麻醉做好准备。术前用药的使用需要严格控制剂量与给药时间,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性。
其他准备
除了上述准备措施,还有一些其他的术前准备工作需要完成。例如,对于某些手术可能需要备皮(剃除手术区域的毛发),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另外,患者需要在术前排空膀胱等,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因膀胱充盈而引发的不适感或并发症。
麻醉后护理
疼痛管理
手术后的疼痛是患者常见的不适感。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通常包括使用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等缓解疼痛。患者应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按时按量服用止痛药,并注意观察疼痛是否得到缓解。此外,采用物理疗法(如冷敷、热敷)和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也有助于减轻疼痛。
预防感染
麻醉后,患者的身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所以预防感染是麻醉后护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患者应保持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受到污染。医护人员会定期为患者进行伤口消毒和更换敷料。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避免触摸伤口等。
饮食护理
麻醉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会逐渐恢复,但初期可能较为脆弱,因此饮食护理需循序渐进。一般来说,术后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果汁等,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和普通饮食。在进食过程中,患者应细嚼慢咽,避免过饱或暴饮暴食,以免对胃肠道造成过大负担,同时注意摄入均衡的营养,有助于促进身体恢复。
活动锻炼
术后适当的活动锻炼对于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和血液循环至关重要。但需注意活动强度和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来确定。一般来说,术后初期应以轻度活动为主,如床上翻身、抬腿等。随着身体逐渐恢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麻醉后常见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麻醉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多见于全身麻醉后的患者。其发生可能与麻醉药物残留、手术刺激、术后疼痛、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对于易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术前可预防性使用抗恶心药物。术后,保持患者头高位,避免头部过度活动;限制饮食,避免过饱;必要时可给予止吐药物治疗。
苏醒延迟
患者手术后意识恢复时间超过预期,表现为意识不清或嗜睡状态。可能由患者年龄、身体状况、麻醉药物使用量及种类等多种因素引起。
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等,确保各系统功能稳定。对于苏醒延迟的患者,医护人员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促进苏醒的措施,如调整室内光线、声音刺激等。
呼吸抑制
麻醉药物可能抑制呼吸中枢或呼吸肌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等呼吸抑制症状。
对于全身麻醉的患者,术后应给予氧疗并持续进行呼吸监测。一旦发现呼吸抑制,需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呼吸功能,如给予人工通气、调整麻醉药物剂量或使用呼吸兴奋剂等。
低血压与心动过缓
麻醉药物和手术刺激可能引起血管舒张和心肌抑制,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症状。
通过连续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及时发现并评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程度。对于低血压患者,可给予补液、升压药物等治疗;对于心动过缓患者,可考虑使用阿托品等药物提高心率。
喉部不适与声音嘶哑
气管插管作为全身麻醉中常用的气道管理方法,可能会损伤喉部黏膜,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喉部不适、疼痛或声音嘶哑等症状。
可给予雾化吸入、喉部喷雾等局部治疗,以减轻喉部炎症和水肿。建议患者术后避免过度用嗓,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休息。
认知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在麻醉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这种情况通常与麻醉药物的作用有关,且多数患者能在数天至数周内自行恢复。
对于老年患者或已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术前应进行充分的认知功能评估,以便制定个性化的麻醉和护理计划。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