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麻醉

作者: 李娟

麻醉作为外科手术中关键环节之一,对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麻醉分类与原理

全身麻醉是指通过吸入、静脉、肌肉等途径将麻醉药物引入血液循环,并快速扩散至全身,使得患者快速失去知觉、放松肌肉的麻醉方法。其通过阻断天冬氨酸(NMDA)等信号通路,可降低皮层及皮层下中枢的痛觉传递,或通过抑制 AChE、增加 GABA等,发挥镇痛作用。

局部麻醉主要是通过注入或涂抹的方法,将麻醉药物作用于患者某一特定区域,阻断该区域的神经传导功能,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抑制钠离子内流,阻滞动作电位的生成与传导,进而阻滞神经脉冲传输。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局麻药。

椎管内麻醉分为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两种。采用针刺给药后,进行局部注射,从而对患者感觉和运动神经进行阻滞。其原理类似于局麻,但是范围更广。

神经传导阻滞是将麻醉药物应用于神经干支或其旁侧,短暂中断信号传导,达到镇痛效果,按位置可划分为臂丛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等。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药物阻断钠离子内流,阻止运动电位产生,以实现镇痛作用。

在临床,麻醉医生往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以上方法进行复合麻醉,旨在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降低单次使用剂量和降低不良反应,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麻醉应用领域

在外科手术中,麻醉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患者的痛苦与紧张情绪,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麻醉主要包括全身麻醉以及局部麻醉。其中,全麻时,患者无知觉,适用于心脏手术及器官移植等大型手术;局麻只作用在人体的某个部位,患者意识清醒,通常在口腔外科和小范围的皮肤外科中使用。

在内窥镜的检查以及治疗中,麻醉也得到了广泛使用。在微创检查中,麻醉可使患者神经松弛,减轻不适,有利于医师对病灶的观察。比如在胃镜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时,可以采用局部麻醉或者轻微镇静来减轻患者精神压力,提高检查成功率。

在疼痛管理方面,也可能应用到麻醉。尤其是癌痛等慢性疼痛患者,往往要依靠麻醉剂才能有效缓解痛苦。

关于麻醉的误解和谣言

麻醉会让人变傻是流传甚广的谣言之一。根据大量的研究以及数据统计发现,正确对患者进行麻醉,并不会对认知功能产生长远影响。虽然在很少的病例中,麻醉会导致短暂的记忆力损害,但一般属于短暂反应,通过一段时间会慢慢康复。

一些人认为,局部麻醉较全身麻醉更安全。这种说法也存在争议。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的安全与否与患者的健康状况、麻醉用药的种类及剂量、医师的经验有关。麻醉方法的正确选用和熟练的技术都属于影响麻醉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大部分麻醉品不会引起成瘾,比如用于术后镇痛的某些阿片类药物,适当使用较为安全,但长时间滥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所以,关键在于严格按照医嘱合理用药。

麻醉风险因素

年龄偏大或偏小是麻醉的风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高龄患者因身体机能减退,对全身麻醉药的吸收及排出能力降低,可能引发全身麻醉后的相关并发症。 婴幼儿身体发育尚不成熟,在使用麻药时要格外小心。

患者既往病史亦为危险因子,如存在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在接受麻醉治疗时有一定风险。所以,术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非常重要。

有些患者会对某种麻醉剂或其他药品过敏,甚至引发休克、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症。麻醉医师在实施麻醉之前,会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的药物史,以便尽量减少可能的致敏原。

麻醉禁食时间

一般推荐成年患者在进行麻醉前要进行6~8 h的禁食,旨在减少胃中残余食品,减少误吸发生的危险。误吸是由于在手术中不慎将异物带入呼吸道,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在饮水方面,一般推荐在术前2~4 h可少量饮用清澈液体,如水、清汤等。与固态食品相比,澄清液态更易于被吸收和排泄,适量摄入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前口渴感。但是,牛奶、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在术前6 h内禁止饮用。

对于儿童来说,禁食时间因人而异。6个月以内的婴儿,最好术前空腹2 h,并适当喝一些清水。6~2岁的儿童,一般要少禁食4 h;2岁及以上儿童可以按照成人的要求禁食6 h。

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如孕妇、糖尿病患者,或者有其他基础疾病,需按照身体情况对禁食时间进行调整。

麻醉方式的选择

麻醉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和既往病史。老年人或合并有基础病的患者,全身麻醉的危险性较大,最好采用较为温和且可控的麻醉方法。

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时间对患者的麻醉方式选择有很大影响。对于小而短暂的外科手术,局麻即可。对于大型、复杂的手术,如心脏手术、器官移植等,为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完全无意识状态,降低疼痛程度,要求全身麻醉。

手术位置也是选择麻醉方式要考虑到的一个因素。腰麻和全麻对于腹腔外科来说是更好的选择;对于四肢手术患者,局麻是最好的选择。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麻醉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断方法,可以极大改善局麻的精度与效果,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术后麻醉护理

术后,护士应严密监护患者的各项重要生理参数,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温度等,以保证各项参数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尤其是随着全身麻醉药的逐步消失,患者会产生呼吸抑制、血压波动等一系列不良反应。

对患者的精神、意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麻醉恢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疼痛情况,适时使用镇痛药。注意患者的主观感觉,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管理疼痛。另外,冷敷、热敷等非药物疗法也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防治并发症是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患者主要并发症有恶心、呕吐,及呼吸道阻塞等。因此,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引导患者选择合适的姿势,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如果患者有呕吐的可能,可采用侧卧位预防误吸。

在术后的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还要注意患者的饮食状况,保证其摄取充足营养。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先选择流食或者是半流食,逐渐向正常饮食转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