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牙髓疾病:预防胜于治疗
作者: 侯小峰牙体牙髓疾病是常见的口腔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长期的健康隐患。因此,了解这类疾病的预防方法,坚持“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至关重要。
什么是牙体牙髓疾病
牙体牙髓疾病是发生在牙体硬组织和牙髓组织的疾病。
牙体疾病
牙体疾病一般指的是龋病、牙外伤、牙齿磨损、楔状缺损、牙齿发育异常。
(1)龋病:龋病是牙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口腔内细菌在牙面制造菌斑,并分解食物中糖生成酸性物质而引起牙体硬组织脱矿、损伤。细菌分泌的酸会先溶解牙釉质内矿物质而形成初期龋损,呈现出白垩色斑点。随病变发展,龋洞渐成,牙本质乃至牙髓均会受累。
(2)牙外伤:牙外伤可由意外碰撞、跌倒或者运动损伤引起,主要表现为牙齿的折断、移位和错位。
(3)牙齿磨损:长时间的机械性摩擦,如不恰当的刷牙方法或咀嚼硬质食物,会导致牙齿的牙釉质和牙本质逐步流失。
(4)楔状缺损:楔状缺损在牙齿颈部多见,这与刷牙方法不当、应力集中和酸蚀有关。
(5)牙齿发育异常:牙齿发育异常包括釉质发育不全、牙本质发育不全和畸形中央尖在内的各种状况,会造成牙齿结构脆弱,容易患龋病或者其他牙体疾病。
牙髓疾病
牙髓疾病有牙髓炎、牙髓坏死等。
(1)牙髓炎:牙髓炎一般是由于龋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细菌感染侵及牙髓所致,有急性牙髓炎与慢性牙髓炎之分。
(2)牙髓坏死:牙髓坏死通常是由于牙髓炎没有得到适当治疗或者牙髓受到严重损伤所致,使得牙髓组织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同时牙齿的颜色也变得更加暗淡。
需要指出的是,牙体牙髓疾病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如果牙体组织出现如龋洞、楔状缺损等病变,可能会影响到更深层的组织,增加牙髓炎症的风险。相反,牙髓感染与病变亦可经根尖孔蔓延至根尖周组织,引起根尖周炎及其他并发症。
牙体牙髓疾病的危害
疼痛
牙体牙髓疾病造成的痛苦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龋病达到一定的程度,靠近或侵及牙髓,可诱发牙髓炎。急性牙髓炎引起的疼痛往往非常剧烈,其特征为自发性及阵发性。患者在无外界刺激时,可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好像有电流穿梭于牙髓腔中,常在晚间加剧,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慢性牙髓炎患者疼痛比较轻,但是时间较长,呈隐痛或者定时钝痛。这种慢性疼痛虽没有急性牙髓炎严重,但是持久的不适会让患者很难专心工作与学习。
尽管牙髓坏死可无明显症状,但如果炎症蔓延至根尖周组织诱发根尖周炎,会造成咬合疼痛。比如患者咀嚼食物时牙齿会有酸痛的感觉,不能正常吃饭,只会选择回避患侧嚼食,长此以往容易造成面部肌肉非对称。另外,根尖周脓肿在形成过程中,可产生强烈胀痛感,局部牙龈发红,触痛明显,严重者可表现为面部胀痛、发热等身体不适。
牙体牙髓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长期疼痛折磨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易怒、沮丧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功能受损
牙体牙髓疾病引发的功能受损,会给患者咀嚼、发音以及美观带来负面影响。从咀嚼功能上看,牙体发生龋坏、缺损或者牙髓病变等原因造成牙齿疼痛、松动等,使得患者不能对食物进行有效咀嚼,影响消化吸收。此外,患者只能选用质地较软、容易咀嚼的食物,还要回避患牙不得不长时间单侧咀嚼,造成咀嚼肌不平衡,影响面部形态及颞下颌关节健康。
对发音功能而言,前牙牙体缺损或者缺失将影响发音清晰准确。在发音时,前牙扮演了关键的辅助角色,例如“f”和“v”这样的发音,都需要上唇与前牙紧密接触和协同工作。当门牙龋坏、折断或者丢失后,气流经过方式就会发生变化,造成发音不准和漏风。
牙体牙髓疾病还会改变牙齿的色彩、形态和排列,对面部整体美观产生影响。比如,牙髓坏死的牙齿,会由原来的浅黄色变成灰暗色乃至黑色;前牙出现龋洞、楔状缺损或者牙齿缺失,均可损害牙齿整齐度及对称性。
并发症
牙体牙髓疾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诱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进一步损害患者口腔甚至全身健康。
其中,根尖周脓肿为常见并发症。牙髓内炎症向根尖周组织蔓延后,细菌感染会引起局部化脓性炎症和根尖周脓肿,患者可感觉患牙部位牙龈胀痛,压之有明显波动感。脓肿如不及时引流及处理,炎症可扩散至周围组织,引起面部蜂窝织炎,出现面部红、肿、痛、热。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全身性的感染,如败血症,对生命构成威胁。
牙体牙髓疾病会对牙槽骨健康造成影响。长期炎症刺激可使牙槽骨被吸收,并损害其正常结构与功能。
牙髓感染可经根尖孔和副根管传播至牙周组织而诱发牙周炎。牙周炎可引起牙龈出血、牙周袋的形成、牙槽骨的吸收及牙齿松动,进一步加剧牙齿损害。
此外,对儿童患者而言,乳牙牙体牙髓疾病若得不到适当治疗,可影响恒牙萌出及发育。
牙体牙髓疾病的预防
维护口腔卫生
维护良好的口腔卫生,是牙体牙髓疾病防治的基础。
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采用巴氏刷牙法刷牙,确保牙刷与牙齿的长轴以45°角指向根尖,并按照牙龈与牙齿的交界位置,让部分刷毛进入龈沟中,部分铺放在龈缘,尽量向邻间隙延伸,以柔和的压力让刷毛作水平来回短距离振动,每侧振动4~5次。当发生颤动时,牙刷的移动范围大约是1 mm,每一次只需刷2~3颗牙齿,然后将牙刷移到下一组牙齿上,最终确保口腔内的所有牙齿都被彻底清洁。刷牙时间至少3 min,以保证彻底去除牙面及牙龈沟中菌斑及食物残渣。一项关于口腔卫生习惯的研究指出,使用正确的刷牙方式并确保刷牙时间充足的人,蛀牙发病率比那些随意刷牙的人低30%以上。
利用牙线及间隙刷可以有效清洁牙齿邻面。牙齿邻面为牙刷不易接触之处,菌斑容易堆积。牙线在牙缝内上下运动,可将邻面菌斑及食物残渣刮干净。间隙刷则适用于牙缝较大的情况,能更深入地清洁牙缝。据统计,经常用牙线及间隙刷者,牙龈炎症及邻面龋齿发病率显著下降。
选用适当的口腔清洁用品,对维护口腔卫生亦有好处。牙刷应选用刷毛较软,刷头尺寸中等的样式,既要符合口腔解剖结构,又要避免对牙龈造成伤害,并且要定期更换。牙膏可以根据个体的口腔情况,选用含氟牙膏和脱敏牙膏。含氟牙膏能提高牙齿抗龋能力,对预防龋齿有显著效果。另外,漱口水也能起到辅助清洁的作用,但无法代替刷牙、用牙线等。
吃完东西及时清理口腔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吃了甜食、酸性或黏性食物时,要尽早漱口或者刷牙,以缩短食物残渣在口腔中的停留时间,减少酸性物质腐蚀牙齿。
合理饮食
控制糖分摄入是预防牙体牙髓疾病的重要措施。糖是口腔细菌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可通过糖代谢生成酸性物质损伤牙齿硬组织。通过减少高糖食品如糖果、糕点和碳酸饮料的摄入,可以有效降低患龋齿的可能性。流行病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当饮食中游离糖的摄入量减少20%时,龋齿的发病率可以下降10%~15%。
营养均衡摄入对牙齿健康同样必不可少。钙、磷、维生素D及其他营养成分,对提高牙齿矿化及抵抗力很有帮助。奶制品、豆制品、鱼类、蛋类等为钙、磷的优质来源;鱼肝油、蛋黄及乳制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对促进钙吸收有帮助;橙子、草莓、西蓝花等新鲜果蔬富含维生素C,对牙龈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对口腔健康也有好处,在咀嚼时可刺激唾液的分泌,能冲洗口腔、中和酸、促进再矿化,帮助减少菌斑形成,减少酸性物质腐蚀牙齿。
定期检查和专业治疗
定期口腔检查并给予专业治疗,对牙体牙髓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推荐每隔6个月或1年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医生可以通过口腔视诊、探诊、X线检查及其他专业检查手段及早发现牙体牙髓潜在问题。比如在龋齿发生初期,也许只会有牙齿表面微小的改变,患者很难觉察。但是,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却能及时发现,并会采取窝沟封闭、早期补牙及其他相应治疗措施制止病灶继续发展。通过定期的口腔检查,还可以观察到口腔内的其他健康问题,如牙周问题、智齿萌发状况等。
专业洁牙是防治牙体牙髓疾病的重要手段,能清除牙菌斑、牙结石及其他沉积物。这些物质不但能刺激牙龈引起炎症,而且能给细菌滋生提供场所,对牙体及牙髓健康产生影响。研究显示,定期洁牙者牙龈出血、牙周炎及龋齿发生率显著低于不定期洁牙者。
结束语
牙体牙髓疾病虽多见,但只要采取科学防治措施,就能有效维护口腔健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口腔健康,实践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为自己和家人的口腔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