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儿肺炎的家庭护理
作者: 李娟在孩子成长的路上,难免会遇到疾病的侵扰,其中小儿肺炎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疾病。对于小儿肺炎,除了积极进行治疗,家庭护理也很重要。为此,本文将介绍小儿肺炎的家庭护理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患儿。
小儿肺炎基础知识
小儿肺炎的病因
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引起肺部炎症。
(2)病毒感染:常见的病毒有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小儿一旦发生病毒感染,通常会导致肺部出现间质性炎症。
(3)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感染,通常会导致肺部出现多种形态的炎症,且病程可能较长。
(4)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真菌感染在小儿肺炎中相对较少见。可一旦发生,治疗难度较大。
(5)寄生虫感染:如肺吸虫等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肺炎在小儿中较为罕见,需要特殊治疗。
非感染因素
(1)理化损伤:如烧伤、中毒等理化因素会导致肺部组织受损,引发炎症反应。
(2)吸入性肺炎:如瘫痪患儿久卧床,容易因吞咽功能受损,导致食物或呕吐物吸入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
(3)免疫缺陷:如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等,会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肺炎的风险。同时,免疫缺陷本身也可能导致肺部炎症的发生。
小儿肺炎的症状
(1)发热:发热是肺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体温可高达39~40 ℃,但部分患儿体温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2)咳嗽:早期为刺激性干咳,后期可有痰鸣音,咳嗽剧烈时可伴有呕吐、呛奶。
(3)气促、呼吸困难:呼吸表浅增快,鼻翼扇动,部分患儿口周、指甲可有轻度发绀。
(4)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减退、腹泻等。婴儿常见拒食、呛奶、呕吐及呼吸困难。
(5)其他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包括心率增快、肝脏迅速增大等;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烦躁、嗜睡、凝视、斜视、惊厥或昏迷等;消化系统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腹胀等。
小儿肺炎的并发症
小儿肺炎的并发症较多,包括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超高热或体温不升、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肝肾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等。不同类型的肺炎并发症略有不同,如病毒性肺炎容易导致呼吸衰竭。
小儿肺炎家庭护理
营造安静、整洁的康复环境
(1)保持室内安静:肺炎患儿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充分休息,因此家长应尽量减少室内人员流动,探视者逗留时间不宜过长。同时,保持室内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2)定时通风换气:家长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冬季通风时需注意保暖,避免患儿受凉。同时,室内应避免吸烟,以减少空气污染。适宜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 ℃左右,湿度适中,避免过于干燥或潮湿。
合理膳食,补充营养
(1)饮食清淡易消化:肺炎患儿常有高热、胃口较差的情况,因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家长可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同时,应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患儿病情。
(2)少量多次进食:由于患儿呼吸次数较快及发热,其水分的蒸发比平时多,因此必须保证足够的液体摄入。家长应少量多次地给患儿喂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并鼓励其多饮水或果汁,以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对于发热的患儿,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饭、面条等,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
(1)及时更换潮湿衣物:在发热、出汗期间,皮肤的潮湿不仅使得患儿感觉不舒服,也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适合的环境。因此,家长应密切注意患儿的体温和出汗情况,一旦发现衣服或床单浸湿,应及时更换干净且干燥的衣物和床上用品。更换衣物的同时,使用温暖的毛巾轻轻擦拭患儿的身体,特别是皮肤褶皱部位,以去除汗液,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有效减少皮肤对潮湿的反应,避免皮疹等皮肤病的发生。
(2)口腔清洁:患儿可能会因长时间口呼吸、用药或身体缺水,出现口腔干燥、发黏甚至口臭。维护良好的口腔卫生不仅能让患儿感觉更舒适,还能防止细菌在口腔中过度增长而引发的健康问题。家长应定期辅助患儿进行口腔清洁,如果患儿年龄太小或病情不允许其自行漱口,家长可以使用棉签蘸取温水或专用的口腔保湿液轻轻擦拭其牙齿、舌头和口腔内壁,以维护口腔健康。
保持呼吸道通畅
(1)清除鼻腔分泌物:患儿常会出现鼻塞或鼻腔分泌物增多的情况,可能影响到呼吸和睡眠质量。为了保持呼吸道畅通,家长应定期检查并清理患儿的鼻腔。对于尚未学会擤鼻涕的年幼患儿,家长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滴入鼻孔软化鼻内分泌物,然后用鼻吸器轻柔地吸出黏液。操作时,家长应确保动作轻柔细致,尽量避免对患儿娇嫩的鼻黏膜造成不必要的刺激或损伤。此外,保持患儿鼻腔的湿润也很重要,可适当增加室内湿度或使用盐水喷雾,有助于鼻腔分泌物更易于清除。
(2)变换体位拍背排痰:在患儿咳嗽期间,家长可以通过改变其体位和轻轻拍打背部,帮助患儿更好地排痰。正确的拍背方法是家长五指并拢,手掌稍微弯曲成空心形,从患儿的下背部向上、从外侧向内侧轻轻拍打,可帮助松动胸腔内的痰液。对于痰液黏稠的患儿,可考虑雾化治疗。雾化治疗通过将液态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深入患儿呼吸道内部,帮助稀释并排出痰液,不仅能有效减轻咳嗽的频率和强度,还能提高患儿的呼吸舒适度。在进行以上健康护理措施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观察呼吸情况:家长在照顾患儿时,应优先关注其呼吸状态,这是评估儿童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安静时儿童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20~30次,如果发现呼吸次数每分钟超过50次,可能是肺部感染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迹象。此外,如果出现呼吸深度变浅、呼吸困难、鼻翼扇动或唇周青紫等情况,这些都是需要紧急医疗干预的信号,表明患儿可能处于呼吸窘迫状态。
(2)监测体温变化:家长应定时使用体温计测量患儿的体温,并记录下来,以便跟踪温度变化趋势。对于发热超过38.5 ℃的情况,家长可以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方法,如使用温水湿巾轻柔擦拭患儿的皮肤,特别是腋下和颈背等部位,或者使用退热贴帮助降温。同时,适当减少患儿的穿着和盖被数量,帮助体热散发。切记避免使用冷水或冰块直接冷敷,否则可能导致血管急剧收缩,使得患儿的体温调节更加困难,并且还可能引起其他副作用。
(3)注意精神状态:正常情况下,即使身体不适,孩子也能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活力。但如果观察到孩子表现出异常的精神萎靡、缺乏活力,对平时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尤其是变得异常烦躁不安、嗜睡或是反应迟钝,很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此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
按时服药、打针,坚持治疗
(1)遵医嘱治疗:在孩子的整个治疗过程,家长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令行事。家长不应自行调整剂量或治疗频率,因为药物过量或不足均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产生潜在的危害。此外,家长需要确保使用的药物是专为儿童设计的,严禁使用成人药物治疗。特别是止咳祛痰类药物含有较强的作用成分,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儿童严重的不良反应。在治疗期间,如果对医嘱有任何疑问,应立即向医生咨询。
(2)定期复诊:一旦患儿的症状开始缓解,家长可能会误认为无需进一步关注。然而,定期复诊是确保患儿完全康复,防止病情复发的关键步骤。通过定期复诊,医生能够监控患儿的恢复进度,并根据其当前健康状况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同时,复诊也为医生提供了发现任何未检出的问题或潜在并发症的机会。因此,家长应保持与医生的沟通,遵医嘱带孩子按时复诊。
预防交叉感染
(1)减少外出:孩子患病期间,最好限制其所有不必要的外出活动,特别是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如购物中心、学校或公共场所,可显著减少被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的风险。家长在护理期间,需要加强个人卫生措施,包括勤洗手、佩戴口罩等。
(2)消毒隔离:患儿使用过的餐具、玩具和其他常用物品应进行严格清洁和消毒,可有效减少细菌或病毒在物品表面的滋生,降低传染风险。若家中有其他成员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发烧等,应尽量与患儿保持一定距离,或采取物理隔离措施,以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家长在护理患儿期间,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为患儿创造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而且能将良好的情绪传递给患儿,增强其康复的信心。此外,家长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情绪疲惫或精神压力增加,照顾好自己也是必须的,如果精神压力过大,可及时寻求心理支持,缓解不良情绪,从而更好地支持患儿康复。
结束语
总之,小儿肺炎的家庭护理需要家长细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通过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合理饮食、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按时服药打针等措施,为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