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慢性胃炎的防治
作者: 童晓玲小儿急慢性胃炎是常见的儿科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因为小儿胃肠道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抵抗力较低,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等因素刺激发病。
小儿急慢性胃炎的症状表现
(1)腹痛:腹痛通常位于上腹部,其性质多变,可能表现为隐痛,让患儿持续感到不舒服;也可能为钝痛,让患儿难以明确指出具体疼痛位置;还有可能呈现为阵发性疼痛,突然发作又突然消失。在急性发作时,腹痛的程度可能更为剧烈,让患儿痛苦不堪。
(2)恶心与呕吐:患儿可能感到胃部翻腾,有强烈的呕吐欲。呕吐物通常为胃内容物,有时也可能是含有胆汁的黄色液体或血液。频繁呕吐还可能导致患儿脱水,此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3)食欲不振:由于胃黏膜受损,患儿的消化功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食欲不振,表现为对曾经喜爱的食物失去兴趣,或者吃了少量食物后就感到饱胀不适,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
(4)腹泻:腹泻的严重程度因患儿个体差异而异,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大便次数增多,也可能出现水样便或黏液便。
(5)发热:急性胃炎发作时,患儿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迅速升高至38 ℃以上。
(6)其他症状:如嗳气、反酸、腹胀等消化不良表现,以及消瘦、贫血等。这些症状会因患儿的年龄、病情以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并及时就医。
小儿急慢性胃炎的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
(1)病史询问: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表现、饮食习惯、用药情况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病因,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是腹部检查。通过触诊、听诊等方法,了解患儿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体征。同时,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皮肤弹性等,以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儿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白细胞计数增多可能提示感染的存在,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降低则可能反映贫血。
(2)便常规:检查患儿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成分,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或肠道感染。
(3)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疑似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胃黏膜组织染色和培养、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抗HpIgG、IgM抗体检测、PCR法检测Hp-DNA以及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虽然X线检查在小儿急慢性胃炎中的直接诊断价值有限,但可用于排除其他腹部疾病,如消化道穿孔、梗阻等。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辅助诊断胃部炎症、肿块等病变,但由于胃部是一个空腔器官,超声检查的效果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3)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小儿急慢性胃炎最直观、最准确的方法。通过胃镜,医生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包括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并可以取活体标本进行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对于年龄较大、能够配合检查的患儿,胃镜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其他辅助检查
(1)胃电图:对于年龄较小、无法配合胃镜检查的患儿,胃电图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胃电图通过记录胃部的电生理活动,协助判断胃部的功能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胃电图的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不能作为确诊的唯一依据。
(2)胃泌素测定:胃泌素是一种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具有促进胃酸分泌和胃肠运动的作用。通过测定血清胃泌素水平,可以间接反映胃部的功能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实验室检测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可能存在差异,且其诊断价值尚需进一步探讨。
小儿急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急性胃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确保室内环境干净、温馨且无刺激性气味,有助于患儿获得更好的休息质量。如果家中有其他孩子或成员生病,应尽可能减少接触,使用个人专用物品,如餐具和毛巾,并加强个人卫生。
(2)饮食调整:为患儿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水果等。应当慢慢添加食物,初期可提供液态或半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胃部负担。食谱中可包括蒸苹果、熬糊的胡萝卜或南瓜等,不仅易于消化,同时能为患儿提供必需的营养。
(3)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病情,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抗生素用于抗感染治疗,针对因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止吐药用于缓解呕吐症状,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的进食和吸收。胃黏膜保护剂用于保护胃黏膜,减轻胃酸对胃壁的侵蚀作用。必要时,医师会推荐使用缓解胃酸过多的制酸剂或其他辅助治疗药物。
(4)补液治疗:对于呕吐严重、脱水的患儿,需进行补液治疗,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此类治疗通常通过口服补水盐溶液来进行,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静脉注射液体。恢复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及促进病情恢复至关重要,家长应按照医生指示定时给患儿补充液体,并监控其尿量和活力状态以判断补液效果。
慢性胃炎的治疗
(1)饮食调整:慢性胃炎患儿需长期注意饮食调理,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饱过饥,定时定量进餐。合理安排饮食可有效减少胃部压力,帮助胃部正常运作。建议少食多餐,减少每次餐后胃的负担。避免食用辛辣、煎炸等食物,选择蒸、炖等烹饪方式,优选瘦肉、鸡蛋、豆腐及容易消化的蔬菜。
(2)药物治疗:根据患儿病情,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使用抑酸药可以有效控制胃酸分泌量,减轻因过多胃酸造成的刺激和伤害,从而缓解症状和促进病变部位的恢复。胃黏膜保护剂有助于形成保护层,防止胃酸对胃壁的直接侵蚀。此外,如果患儿因慢性胃炎出现胃排空延迟,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促动力药物,帮助增强胃肠的动力,改善食物从胃到小肠的传输速度。
小儿急慢性胃炎的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确保孩子食用的食物新鲜、干净,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是维护消化系统健康的基础。水果和蔬菜在食用前应彻底清洗,以去除残留的农药和微生物,并尽可能去皮,有助于降低摄入潜在的有害物质。此外,孩子使用的餐具应定期消毒,尤其是在公共场所用餐后,要确保餐具干净无污染,防止病菌传播。如有家庭成员患胃部或其他消化道疾病,为防止交叉感染,应避免与孩子共用餐具,使用专门的餐具,并经常进行消毒处理。这些措施可有效减少病原体进入孩子体内的风险,从而提供一个更安全的饮食环境。
(2)合理饮食习惯: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不仅可以优化消化吸收,还能有效减轻胃部的负担。定时定量的饮食原可以避免胃部过度负荷,减少胃酸分泌异常等问题。同时,应确保孩子从饮食中获得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这对增强其身体的天然防御系统至关重要。此外,要减少孩子对辛辣、油腻、生冷和过于甜腻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往往容易刺激胃黏膜,引发或加剧胃炎等疾病的发生。通过选择温和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可以保护孩子的胃黏膜,促进消化健康。
(3)加强个人卫生: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在于能够直接减少病原体与孩子接触的机会。教育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非常关键,这是预防病菌传播的第一防线。同时,保持口腔卫生,通过定期刷牙和使用漱口水减少口腔内的细菌积累,可以防止细菌随食物进入胃部。此外,纠正孩子咬手指、啃铅笔等不良习惯也是预防病菌入侵的重要措施。
(4)提高免疫力: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总体健康水平和免疫力。鼓励孩子参与适宜的运动,可以增强其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充足的睡眠也是必要的,能帮助身体修复和强化免疫系统。按时接种疫苗对预防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胃部疾病也是至关重要。
(5)家庭环境与健康教育:创造一个清洁、整洁且通风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防止病菌滋生和传播非常有效。定期开窗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勤打扫房间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概率。同时,向孩子普及胃部健康知识,让其了解预防胃炎的重要性及日常保健知识。此外,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胃部问题。
结束语
小儿急慢性胃炎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但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就可以守护好孩子娇嫩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