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科普小常识

作者: 叶楠

偏瘫,医学上称为偏侧肢体瘫痪,是指由于大脑半球某一部分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患者侧肢体出现运动、感觉或协调功能障碍的一种症状。简单来说,就是大脑这个“指挥官”与身体的某一部分“通信中断”,使得该部分身体无法正常运作。根据受影响的脑区不同,偏瘫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偏瘫和下运动神经元性偏瘫,以及混合性偏瘫等。

偏瘫的原因

(1)脑卒中:偏瘫多与脑血管疾病相关,尤其是脑卒中。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血液无法流入大脑特定区域;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并压迫脑组织,导致大脑某一部分受损。

(2)外伤:头部受伤,如交通事故、跌倒、外部击打等,会导致大脑组织受损。

(3)脑肿瘤:脑肿瘤可能会压迫大脑中的运动区域。

(4)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等疾病可能会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导致运动障碍。

(5)血管病变: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血管异常,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影响其功能。

(6)心脏病变:心脏病变以心内膜炎为主,会出现附壁血栓情况,而血栓在流动过程中可能会进入脑血管,增加偏瘫发生率。

(7)感染:某些感染如脑膜炎,可能会引起大脑的炎症,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的症状

偏瘫的症状多样且复杂,主要取决于受损的神经区域及其严重程度。典型症状包括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不能动弹,常伴有感觉异常、语言和认知障碍、视野缺损、吞咽困难等,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还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

(1)运动障碍:身体一侧出现无力或瘫痪情况,这种无力感可能从轻微的肌肉力量减弱到完全无法动弹,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理能力。

(2)感觉异常:偏瘫患者还可能伴有感觉异常,主要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等感觉的减退或丧失,难以准确感知身体一侧的刺激。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意识到被触摸或受伤,对冷热刺激的反应变得迟钝。

(3)语言和书写障碍:在言语和书写方面,部分偏瘫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和书写障碍,如说话困难、理解语言的能力下降(失语症)、书写障碍。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组合出现,进一步影响患者的交流和社交能力。

(4)视野缺损:偏瘫主要是由于脑部病变引起的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但如果脑部的病变同时影响视觉中枢或与视觉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便会出现视野缺失的情况。

(5)吞咽困难:当大脑组织受损时,可能会影响到与吞咽相关的神经通路和肌肉功能,从而导致吞咽困难。

(6)情绪和心理问题:偏瘫还可能引起一系列情绪和心理问题。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身体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可能会感到沮丧、焦虑、易怒、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

偏瘫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1)轻偏瘫:轻偏瘫是人体某一侧出现的麻痹的症状。在症状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若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2)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而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3)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4)痉挛性偏瘫:一般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哪些人群容易得偏瘫

(1)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诱发偏瘫的首要危险信号,若长期未有效控制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病变,容易引发脑出血或脑梗死,进而造成偏瘫。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不仅影响血糖水平,还会对全身血管造成损害,尤其是微小血管,增加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进而引发偏瘫。

(3)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诱发偏瘫。

(4)心脏病患者:如心房颤动、心内膜炎等,可增加心脏内血栓形成的风险。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脑血管,即可导致偏瘫。

(5)血液高黏滞综合征患者:该疾病容易引发脑血栓,进而诱发偏瘫。

(6)颈椎病患者:颈椎病会压迫到神经,致手脚麻木,活动受限,严重者出现行走困难情况。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偏瘫。

(7)高龄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加之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使得老年人更易发生偏瘫。

(8)吸烟酗酒者: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速动脉硬化过程,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进而引发偏瘫。

(9)有家族遗传史者:家族中有脑血管疾病史的人,其发病风险相应增加。

偏瘫需要做哪些检查

一旦怀疑发生偏瘫,应及时就医并进行一系列检查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语言功能、眼球运动、面部肌肉、肢体肌力、肌张力等,初步判断偏瘫的类型和程度。

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检查:头颅CT是偏瘫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该检查快速、简便,可以清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大小和形态,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脑部出血、梗死灶、肿瘤等异常情况,为明确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2)头颅磁共振成像:对于脑梗死,尤其是发病早期(24 h内)的病灶显示优于CT,同时能提供更多关于脑组织结构和病变性质的信息,有助于排查偏瘫的病因。

(3)脑血管成像:偏瘫通常是由脑部病变引起,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成像可以直观了解脑部血管的状态,用于评估脑血管的狭窄、闭塞或畸形等情况,对明确偏瘫的病因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实验室检查

可以进行血常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偏瘫的疾病。

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

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心脏状况,帮助排除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脏器质性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偏瘫。

特殊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和实际情况,可能还需进行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等,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偏瘫的预防

预防偏瘫发生,需要了解风险因素、合理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注重情绪管理。

了解风险因素

偏瘫的发生往往与多种风险因素紧密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这些“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血管,增加中风风险。因此,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这些疾病,是预防偏瘫的第一步。

合理运动

规律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增强心肺功能,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一些针对性的锻炼,比如,打太极拳、练瑜伽等,能够帮助提升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减少偏瘫的病发风险。

合理饮食

均衡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有助于维护血管健康,降低偏瘫风险。同时,适量补充ω-3脂肪酸,如深海鱼、亚麻籽油等,对保护心脑血管也有积极作用,从而减少偏瘫发生风险。

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可加速动脉硬化,增加脑卒中风险;过量饮酒则会导致心律失常,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戒烟限酒也是预防偏瘫的重要措施。

注重情绪管理

情绪波动,尤其是长期的压力、焦虑,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增加偏瘫的风险。学会情绪管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冥想、阅读、旅行等方式放松心情,是预防偏瘫不可忽视的一环。

偏瘫的治疗

治疗偏瘫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心理支持、言语治疗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许多患者能够逐渐恢复部分甚至全部功能,重新融入社会。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偏瘫治疗的基础。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能够减少血栓形成,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有助于防止血液凝固,从而保护脑血管不受进一步损伤。患者出现偏瘫后,还应使用降压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手术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如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偏瘫,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修复等手术方法,能够直接解决导致偏瘫的根源,为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在偏瘫康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康复训练、平衡训练、患肢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增强肌力和灵活性。比如,通过旋转肩关节、手指抓握、屈膝等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中医治疗

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治疗方法在偏瘫康复中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其中,针灸和推拿能够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帮助改善偏瘫症状,促进康复进程;中药主要包括三七、丹参、红花、川芎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偏瘫情况。

心理治疗

偏瘫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也会对其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言语治疗

对偏瘫患者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单音节发音、图片说话、短语练习等逐渐恢复其言语功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