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教授治疗喉痹经验介绍
作者: 赵成彦 梁山 钟杭美雪摘要:喉痹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咽部梗阻不适感,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导师梁山教授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主要综述梁山教授对喉痹的认识及临床用药经验,并验案举隅,为临床提供喉痹治疗思路。
关键词:喉痹;梁山;名医经验;脾气虚弱;脾肾阳虚
咽喉为饮食、呼吸之要道,又多为全身经脉循行之要冲,故咽喉的通顺条达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当下生活节奏加快、生活环境日益变化,喉痹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根据喉痹病程长短,可将其分为急喉痹和慢喉痹两类。急喉痹患者大多有外感病史,病程较短。慢喉痹一般病程较长,具有病机繁杂、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经过历代医家的总结,喉痹的病因多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肺肾阴虚、脾气虚弱、脾肾阳虚,实者多因外邪侵袭、肺胃热盛、痰凝血瘀[2]。梁山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临床接诊了上千名喉痹患者,对喉痹的诊治有着个人独到的经验。笔者跟随梁教授临证多年,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梁山教授对喉痹的认识
导师梁山教授认为,虚者喉痹多与肺、脾、肾三脏虚损关系密切。喉上连颃颡、鼻窍,下接气道通于肺,属肺之系。《重楼玉钥》中云:“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气之道也。”肺气充盈,咽喉的生理功能正常,则呼吸通畅,言语得利;若肺受损,肺阴不足,以致功能失调,均能引起各种咽喉病。咽上连口腔,下接食道而通与胃,乃属胃之系。脾与胃相表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共主腐熟水谷,输布精微。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只有脾胃功能相互协调,咽喉才能发挥正常功能。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则中焦升降失调,气血津液生化不足,则咽喉失于充养,发为喉痹。《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脏既能贮藏五脏六腑之精气,又可将精气输注于五脏六腑,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肾水乃肺金之子,内藏元阴元阳,若肾阴不足,则咽喉失于濡养,且阴虚水不制火,则虚火上炎,蒸燔咽喉而为病。若肾阳不足,则咽喉失于温煦,寒湿凝滞,虚阳浮越于咽喉亦会导致咽喉不利。实者喉痹多与风、热、痰、瘀相关。咽喉位于人体上部,而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故咽喉最易受风邪侵袭,风热之邪壅阻肺系,邪热上蒸咽喉,风寒之邪阻滞卫阳,肺卫不得宣泄,均可发为喉痹。热易烧灼津液,外邪化热传里或恣食肥甘厚味均可导致肺胃热盛,内外热邪营燔,蒸灼咽喉,可发为喉痹。痰邪黏滞,易阻滞气机,气机不顺则壅滞于咽喉,发为喉痹。久病必致瘀,余邪流滞,经脉痹阻,搏结于咽喉亦发为喉痹。
2梁山教授治疗喉痹用药经验
梁老师在临证之中“循法而治,而不囿于法”,面对喉痹不同的证型有着自己独特的用药经验。
针对外邪侵袭型喉痹,梁老师擅用荆芥、防风、紫苏叶三药疏风解表。偏风热者,以荆芥、防风为重,荆芥味辛,性凉,可疏风清热,活血止血;防风乃“风药之润剂”,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二药常配以连翘、玄参、浙贝母等消肿利咽之品。偏风寒者,以紫苏叶、防风为君,紫苏叶性辛、温,入肺经,散风寒而发表入脾经,有辛温行散之功效,配合防风可加强辛散透达之力。
针对肺胃热盛型喉痹,梁老师擅用牛蒡子、夏枯草以清热利咽,牛蒡子性辛、苦、寒,归肺、胃经,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功效;夏枯草性辛、苦、寒,归肝胆经,亦可清热泻火,散结消肿。而肺肾阴虚型喉痹大多病程较长,病情迁延难愈,梁老师擅用南沙参为君,牡丹皮、麦冬为臣,所谓“久病必致瘀”,方中常辅以郁金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南沙参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郁金归肝、心、肺经,有行气活血,清心凉血之功效,其对久病夹瘀之慢喉痹临床疗效显著。
针对脾气虚弱型喉痹者,梁老师在临床诊疗中常以党参为君,酌情辅以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化湿。党参入药始载于清代《本草从新》,其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既有健脾益肺之功效,也有补中益气之效,咽喉得养,喉痹症状自会减轻。脾阳虚型喉痹患者,多伴有腰膝酸冷等肾阳虚之症,梁老师除了擅用白术、干姜温补脾阳,亦会于方中加入补骨脂、淫羊藿等温补肾阳之品。补骨脂性苦、辛、温,归肾、脾经,有补肾壮阳、温脾纳气之功效;淫羊藿性温,味甘、辛,归肝、肾经,有祛风除湿、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的功效。痰凝血瘀型喉痹,因病程日久,久病耗气伤阴,多兼有阴虚火盛之象。梁老师临证擅以桔梗宣肺利咽,天花粉养阴润肺,辅以赤芍、牡丹皮等药以化瘀散结。桔梗性平,归肺经,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效,对治疗咽痛音哑有奇效;天花粉性微寒,有清热生津功效;赤芍、牡丹皮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荆芥中的荆芥醇提物具有较好的抗H1N1病毒作用,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胡薄荷酮体外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3]。防风具有一定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以及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4]。紫苏叶、茎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紫苏叶的抑菌效果更为明显[5]。牛蒡子中富含的牛蒡子苷具有一定的抗炎、调节免疫及抗病毒作用[6]。夏枯草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抗炎抗菌、调节免疫等作用[7]。南沙参具有清除自由基、调节免疫、改善记忆力的功效[8]。牡丹皮具有抗菌消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惊厥、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9]。郁金具备促进排泄、胆汁分泌、降血脂、抗肿瘤、保护肝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心解郁等诸多功效[10]。党参中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调节免疫、抗氧化及抗衰老、增强胃肠功能、改善学习记忆、抗疲劳、抑菌等作用[11]。白术有着推进胃肠运动、抗衰老、免疫调节的功效[12]。干姜作为临床常用中药材,具有解热镇痛、保护氧化、消炎抑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13]。补骨脂中的补骨脂素具有抗癌活性、调节免疫的功效[14]。桔梗在镇咳祛痰、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糖尿病、抗肥胖、保肝、免疫调节等方面有显著药理活性[15]。天花粉中富含的皂苷和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抑菌等多种药理功效[16]。赤芍中的芍药苷、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抗脓毒血症的药理作用[17]。
3验案举隅
刘某,女,45岁,2022年10月17日初诊,6月前因不慎感冒后出现咽干,干咳少痰,伴咽部异物感,时感咽部灼热不适,吞咽时尤甚,伴手足心热,失眠多梦,二便尚调。其间先后就诊于当地医院,予中药内服后上症改善不明显,后患者自行予咽立爽口含滴丸、柑橘冰梅片等药物口服后,上症仍未见明显缓解,遂就诊于我院。体格检查:咽部黏膜色暗红,咽后壁见大量淋巴滤泡增生,舌红苔少,脉象细数。辅助检查:纤维鼻咽镜示慢性咽炎。西医诊断:慢性咽炎。中医诊断:慢喉痹(肺肾阴虚)。治则:滋阴降火、清热利咽。方药:南沙参15 g,芦根、香橼、苦杏仁、白芍、麦冬各10 g,黄芩、甘草各6 g,日服1剂,共7剂。嘱1周后复诊,平素忌辛辣刺激饮食,注意调畅情志。
2022年10月25日二诊:患者诉咽干、咳嗽明显缓解,咽部异物感减轻,偶感咽部灼热不适,睡眠稍差,二便尚可。处方:前方去黄芩,加牡丹皮、首乌藤、郁金、桔梗各9 g。继服7剂,用法及注意事项同前。
2022年11月2日三诊:患者诉无明显咽干、咽部异物感,咽部灼热感明显减轻,偶感咽痒,无咳嗽、咳痰,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二便调顺。处方:前方加防风、女贞子、百合各9 g。继服14剂后患者诸症消失,病达痊愈。
4按语
本病患者病程日久,属于中医“慢喉痹”范畴。久病耗伤阴液,阴虚津少,故虚火上炎,以致咽干、异物感,伴咽部灼热不适;肺阴不足,肺失肃降之职,导致肺气上逆,则见干咳少痰;虚火久燔,气血瘀滞,故见咽部暗红色;阴虚火旺,则见手足心热等虚热之象,症属肺肾阴虚型喉痹。导师运用自拟方“泡参汤”加减辨证施治。“泡参汤”化裁于经方“养阴清肺汤”。本方最早见于清代郑梅涧所著的《重楼玉钥》,梁老师取原方中白芍、麦冬养阴清肺,浙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去玄参,改用南沙参为君药,南沙参更长于养阴清肺,且久病必致气血亏虚,南沙参相对比于玄参,还具有益气之功效。方中佐芦根以加强全方清热生津之功效。久病必致瘀,方中少佐香橼以疏肝理气,气行则津行。方中苦杏仁降气止咳,香橼与苦杏仁两味药,一升一降,升降相因,气机自顺,津液自行。加用射干清热利咽,此为喉科常用中药之一,配伍少量黄芩以加强全方清热之力,全方共凑“滋阴降火、清热利咽”之功效。二诊时,患者咽干、咽部异物感症状缓解,咽部灼热不适较之前减轻,睡眠欠佳。予去黄芩,加牡丹皮、桔梗、首乌藤、郁金,桔梗宣肺利咽,牡丹皮虽清热之力不及黄芩,但其更具凉血化瘀之功效。喉痹日久的患者多伴有情绪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肝郁气结于喉亦会发为喉痹,故加郁金以行气解郁,首乌藤性平,归心、肝经,有着养血安神、调理睡眠的功效。三诊时诸症缓解,余有咽痒感,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止痒效果更甚,加百合、女贞子,更行清心安神、补益肺肾之功效。
5讨论
梁山教授认为,喉痹与全身的脏腑功能和气血平衡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时不仅关注咽喉局部的症状,还需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张虹,张娟,张庆军,等.慢性咽炎误诊疾病综述[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7):13-14.
[2]刘蓬.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124-125.
[3]何婷,陈恬,曾南.荆芥挥发油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3):51-55.
[4]曹思思,史磊,孙佳琳,等.防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21,35(1):95-102.
[5]郭群群,杜桂彩,李荣贵.紫苏全草抗菌活性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4(1):33-34.
[6]王潞,赵烽,刘珂.牛蒡子苷及牛蒡子苷元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8(3):467-470.
[7]姚洋,李定祥,张杰.夏枯草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5):157-160.
[8]魏巍,吴疆,郭章华.南沙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1,34(4):298-300.
[9]杨小龙,张珂,许俊锋,等.牡丹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0(2):157-158.
[10]杨翠荣.郁金药理及中医临床应用略述[J].光明中医,2014,29(8):1772-1773.
[11]王涵,林红强,谭静,等.党参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1-22,24.
[12]殷静先.白术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0(6):572.
[13]叶妮,王文升,张浩利,等.干姜的药理作用及其药对研究进展[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14[2024-04-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6.r.20240419.1542.034.html.
[14]曹金一,刘京晶,黄文华,等.补骨脂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6):89-92.
[15]常安,孙婉萍,郑一,等.桔梗药性功用历史沿革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5(7):73-79.
[16]冯果,陈娟,刘文,等.天花粉有效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5,32(6):59-62.
[17]冀兰鑫,黄浩,李长志,等.赤芍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0,33(3):2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