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 罗芳萍
摘要:目的 探讨接纳承诺疗法(ACT)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医院收治的60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一般心理支持,观察组予以一般心理支持+ACT干预,均干预6周,比较两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情绪调节能力、心理负担、心理灵活性、干预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行为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情绪调节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理负担和心理灵活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T能显著改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伤行为,提高患者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灵活性,降低患者心理负担和自伤率。
关键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接纳承诺疗法;情绪调节能力;心理负担;心理灵活性
青少年是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发人群,表现为个体通过割、划、拽、撞、烫、掐、咬或其他方式故意伤害自己身体,但并不以自杀为目的[1]。该行为不仅对青少年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尽管现有心理干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症状,但效果有限且难以长期维持[2]。ACT为新兴心理干预方法,基于接纳与正念技术,旨在帮助个体接受无法改变的情境,提高患者心理灵活性,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减少不适应行为,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3]。本研究旨在探讨ACT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医院收治的60例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3~17岁,平均年龄(15.22±1.05)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14±1.22)个月。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3~17岁,平均年龄(15.18±1.15)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3.20±1.2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4]中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诊断标准;年龄13~17周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参加研究。排除标准:正在参加其他心理治疗;正在接受物理治疗;存在严重的躯体性疾病;家属中途要求退出研究;依从性较差。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一般心理支持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周进行1次60 min的个体心理咨询,咨询内容涉及情感表达、压力应对及日常生活问题解决。向患者介绍自伤行为的潜在危害,并指导基本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放松训练、日记写作等。对咨询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如自伤冲动、严重情绪波动等,及时进行危机干预,确保患者安全。持续干预6周。
1.2.2 观察组在一般心理支持基础上进行ACT
5 d进行1次,共9次,每次60 min。具体干预方法及内容见表1。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自伤行为: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ANSAQ)评定,包括行为和功能两部分。行为问卷、分值越高表明自伤行为越频繁;功能问卷分值越高表明对应功能越强。(2)比较两组情绪调节能力:采用情绪调节问卷(ERQ)评估,分值越高表明情绪调节能力越强。(3)比较两组心理负担: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估,分值越高表明高经历的生活事件压力越大、心理负担越重。(4)比较两组心理灵活性:采用认知融合问卷(CFQ-F)评估,分值越高表明认知融合程度越高、心理灵活性越低。(5)比较两组自伤行为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行为和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行为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情绪调节能力、心理负担及心理灵活性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各项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情绪调节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理负担和心理灵活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干预后自伤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自伤行为发生率为23.33%(7/30),低于对照组的50.00%(15/3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4.593,P=0.032)。
3讨论
青少年健康成长对家庭、社会等有重要影响。如何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促使其健康成长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行为评分、心理负担、心理灵活性评分及干预后自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功能评分及情绪调节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ACT可在多方面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产生积极影响。ACT注重患者对自身情绪和行为的觉察,通过正念练习和团体活动提高患者对情感表达和压力应对的能力[5]。如在“滚雪球”互动活动中,成员相互认识与接纳,可帮助患者建立支持系统,减少孤独感和孤立感,从而减少自伤行为;“挣扎”开关练习、“穿越沼泽地”隐喻等技术可帮助患者接纳不良情绪和生活事件,使患者不再试图通过自伤行为逃避或控制情绪,学会以一种开放和接受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从而增强情绪调节能力[6]。此外,通过接纳痛苦和认知解离,患者不再试图通过自伤来逃避痛苦,学会以一种更为建设性的方式处理情绪问题;价值确定和承诺行动过程可使患者找到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减少自伤行为;通过简短但有效的正念练习,如“铁钦纳式重复”技术,帮助患者在情绪波动时保持情绪稳定,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指南针”隐喻和“生活价值问卷”,帮助患者找到生活中的目标和方向,重建价值感,从而使其保持长期的心理稳定与幸福感。
综上所述,ACT能显著改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自伤行为,提高患者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灵活性,降低患者心理负担和自伤率。
参考文献
[1]金茜,尹斐,朱婉,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反刍思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3,23(10):724-729.
[2]胡知仲,胡茂荣.非自杀性自伤与接纳承诺疗法的多维解析[J].医学与哲学,2020,41(5):12-14.
[3]李莉,史俊研,李懋,等.接纳承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生活质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4):644-647.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张道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温宇娇,徐一凡,乔丹,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解释模型及干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5):885-888.
[6]杨润莲,韦宇坚,向雪琪.感恩日记联合正念训练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中的干预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9):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