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肢体不能动了怎么办
作者: 叶楠脑血栓这个听起来让人心生畏惧的医学术语,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简单来说,就是脑血管中形成了血栓,导致血流受阻,进而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这种缺血缺氧状态会影响患者大脑功能,若影响到控制运动的大脑区域时,会出现肢体不能动的情况。现在一起了解一下脑血栓为什么会导致肢体无法活动以及肢体不能动时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脑血栓
脑血栓为一种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在脑动脉的某一部位,由于血液流动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导致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进而阻塞血管,影响脑部血液正常供应,严重时可能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导致患者肢体不能活动或活动受限,对其生命健康构成严重损害。
脑血栓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其不仅仅与个体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还受遗传、年龄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凝血因子在受损部位聚集,逐渐形成血栓。在脑血栓初期,患者可能并不会有明显的症状,或者出现一些不典型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诊。然而,随着血栓逐渐增大,血管进一步阻塞,症状会迅速加重,出现肢体不能动的严重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肢体不能动是怎么回事
肢体不能动主要是由于支配肢体运动功能的中枢神经受损,以下是常见的原因分析。
(1)脑血栓:脑血栓形成后,血栓堵塞了供应大脑的血管,导致局部脑组织因血流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静脉回流受阻:肌肉对静脉血管的挤压作用降低,导致静脉淤血,引起水肿,进而导致肢体不能活动或活动受限。
(3)缺乏神经营养:由于神经对于肌肉、骨骼、结缔组织均存在营养作用,缺乏神经营养会导致大脑功能一系列改变,包括组织肿胀,从而引发肢体不能动。
(4)高血压:高血压是由于长期血压升高而引起,会导致脑部血管压力增加,容易引发血管壁损伤,进而导致脑血栓。
(5)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糖状态会对患者全身血管产生广泛的损害,血小板易于聚集和黏附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进而导致血管阻塞和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6)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血液黏稠度的增加,使得毛细血管阻塞,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从而导致脑血栓。
如何预防脑血栓肢体不能动
预防脑血栓引发的肢体不能动情况,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性康复管理措施,如健康饮食、合理进行身体锻炼、控制“三高”、戒烟戒酒、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疾病治疗、注意生活习惯,具体如下。
(1)健康饮食、均衡膳食:少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可增加富含纤维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全谷类食物的比例。适当增加深海鱼、坚果类、海洋产品等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脑血栓形成。
(2)合理进行功能锻炼:定期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合理的力量训练也有助于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预防肢体功能减退。
(3)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三高”会破坏血管内壁,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减少脑血流量,导致血管闭塞。通过定期监测,遵医嘱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将这些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预防脑血栓至关重要。
(4)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脑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限制酒精摄入则有助于保护血管健康,从而降低肢体不能动发生率。
(5)保持心理健康: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也可能影响血管健康,应该学会放松自己,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6)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要控制体重,避免餐后立即睡觉;保证充足的饮水,谨慎使用药物。
脑血栓肢体不能动了怎么办
脑血栓导致肢体不能活动,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使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无法进行穿衣、进食、洗漱等日常自理活动,需依赖他人照顾;工作质量降低,工作能力受限甚至丧失工作能力;心理健康受损,长期无法自理和正常工作,并出现诸多心理问题,社交活动减少,导致孤独感增加。那么,脑血栓肢体不能动该怎么办?
拨打紧急电话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疑似脑血栓的症状,如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面部歪斜、口齿不清、视力模糊或丧失、头晕、剧烈头痛等,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告知医护人员患者的症状和所在位置。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让患者保持平卧位,避免移动其头部,减少对大脑的进一步损伤,延缓病情恶化。
初步处理
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患者家属或群众可以将患者的衣领和裤带松开,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有意识且没有呕吐风险,可以轻轻帮助患者采取侧卧姿势,防止呕吐引发窒息。同时,避免给患者喂食任何食物或药物,以免加重病情或造成误吸。
快速确诊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快速评估,并可能立即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对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核磁共振等检查,还可以开展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脑电图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和体格检查,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从而明确诊断。一旦确诊,治疗将迅速展开。
积极治疗
(1)静脉溶栓:患者发病6 h以内,排除禁忌证后可行溶栓治疗。当前,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主要包括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替奈普酶及尿激酶。
(2)血管内介入:包括血管内机械取栓、急性血管成形术、动脉溶栓。
(3)抗血小板:包括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延缓和控制病情发展。
(4)抗凝: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口服抗凝剂和凝血酶抑制剂等抗凝药物。抗凝治疗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率,降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
(5)降纤:降纤制剂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并有轻度溶栓和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治疗药物包括降纤酶、巴曲酶及其他降纤制剂。
(6)扩容:早期血液稀释疗法有降低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趋势。
(7)扩血管:扩血管治疗可有效改善脑血流量,降低患者残障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8)营养神经:神经保护药可保护神经细胞,提高其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常用药物有依达拉奉、胞磷胆碱、银杏内酯、银杏二萜内酯葡胺等。
(9)改善微循环:为改善脑缺血区微循环,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脑血流,常见的药物有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等。
(10)平衡训练:患者病情平稳后可以使用各种器械进行平衡心理,如单脚站立板、平衡垫等,提高身体稳定性和协调性。该训练有助于改善脑血栓后遗症所致的运动障碍,通过针对性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平衡功能。
(11)言语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噘嘴、咀嚼等动作,加强肌肉力量;给予患者综合语言刺激,如看字形、看图识字、听发音等;让患者复述听到的词或句子;对患者进行阅读训练,开展感觉性失语和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恢复面部肌肉活动能力,使患者恢复正常的语言交流能力。
(12)肢体锻炼:除了紧急医疗干预,肢体训练也是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如下肢抬高训练、翻身训练等,逐步改善运动能力。
(13)按摩疗法:对患者进行面部到颈部进行按摩,缓解流口水、口眼歪斜等症状;对患者进行背部及肢体按摩,防止背部僵硬和肌肉萎缩;针对上肢活动不灵活的患者进行按摩,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硬,提高关节活动范围,延缓肌肉萎缩。
(14)针灸: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择穴位,如金津穴针灸可缓解肢体不灵活情况,调动气血流动,帮助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活动能力。
(15)日常生活管理:在日常生活中,脑血栓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心态和睡眠质量。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避免高脂肪、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戒烟限酒,适当锻炼身体,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16)控制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采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以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可以口服调脂药控制血脂。
脑血栓肢体不能动了还能恢复吗
虽然脑血栓导致的肢体不能动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但通过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及患者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患者仍然有可能实现不同程度的恢复。对已经发生脑血栓并导致肢体不能动的患者,恢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具体恢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和有效性、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
(1)早期干预:一旦发生脑血栓症状应立即就医,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或介入手术,以恢复血管通畅,减少脑组织损伤,这也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关键。
(2)康复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专业的训练和指导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患者配合:积极配合治疗也是身体康复成功的关键。患者需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身体锻炼,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康复进程。
(4)家庭成员支持与关心:患者家庭成员的关心与鼓励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家庭成员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同时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脑血栓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了解脑血栓肢体不能动的相关知识,可以有效降低脑血栓发病率和病残率,保护患者生命健康。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关键。从现在做起,关注健康,预防脑血栓形成,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