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早筛早治”:液体活检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 徐瑞胃癌早期症状极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胃炎等疾病混为一谈,导致很多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尽早明确诊断后拟定治疗计划,是挽救患者生命、延长生存周期的关键。那么,面对来势汹汹的胃癌,应如何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生存期?液体活检技术了解一下。
何为液体活检技术
液体活检技术,从广义上讲,是指采集体液样本分子标志物进行检验,以便于明确疾病有关信息,外周血液、尿液、唾液、脑脊液等均归属于体液范畴。液体活检技术可有效避免创伤性问题及感染风险,医师通过采集的样本可实时关注癌细胞基因变异及其他相关情况,尽可能避免因癌细胞异质性所致检验误差。
液体活检技术原理是什么
该技术重点检验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外泌体(Exosome)。除了外周血液,有学者提出,患者胸腔积液、唾液、脑脊液等体液中亦可能含有癌细胞相关标志物,对医师评估癌症临床分期、进行预后判断等均可提供有利指导。以CTCs、ctDNA及Exosome为例,CTCs在1869年被首次发现,也就是从实体肿瘤组织脱落后所进入血液内的癌细胞种类,因血液中CTCs含量较少,为确保检验准确性,测定CTCs前需进行富集操作;ctDNA属游离核酸,即癌细胞凋亡后游离至外周血循环中的物质,于1994年被首次发现,检测方式以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二代测序技术(NGS)为主;Exosome由活化细胞所分泌,涵盖复杂的DNA及蛋白质小膜泡,于血清、血浆、尿液、脑脊液等体液中均可采集到该类物质。
液体活检技术在癌症早筛及治疗效果预测中的应用
2015年,这种“滴血验癌”手段便被评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伴随癌症病情进展,患者血液中的ctDNA浓度也会随之增加,而癌症早期因负荷较低,ctDNA浓度含量极少。那么,如何依赖这种检查方式进行癌症早筛呢?没错,可以尝试检测血浆ctDNA甲基化浓度,再配合其他检查方式。ctDNA半衰期短,较传统指标而言敏感性更高,抗癌治疗后1~2周该指标浓度便可发生变化,可为医师后续治疗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指导。此外,液体活检技术还能反映患者术后是否存在残留微病灶,有学者将其用于Ⅱ期结肠癌术后测定,发现ctDNA指标呈阳性的患者均出现了疾病进展。
胃癌及其他消化道癌症日常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尽量少吃腌制品、辛辣刺激食物,如腊肉、酱菜、辣椒、冷饮,多吃新鲜的绿叶菜与水果,纠正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等不良饮食习惯;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应积极配合医师治疗,使该菌群转阴。此外,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情绪问题,可以与亲友进行交沟通流,必要时寻求心理医师的帮助。如果身体状态允许,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运动进行锻炼,如打羽毛球、跳帕梅拉健身操、慢跑、游泳等,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毒素排出体外,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