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中医治疗

作者: 李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为持续性的气流受限,呈现逐渐加剧的趋势,与气道及肺部对有害颗粒或气体产生的慢性炎症增强反应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慢阻肺多被归类为肺胀、喘证等范畴,治疗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辨证施治,调和脏腑功能,以达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对慢阻肺的认识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

外邪侵袭是慢阻肺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所谓外邪,主要指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异常气候变化所引起的致病因素。其中,以风邪为首,常夹带寒、热、燥等邪侵犯人体。肺为娇脏,主皮毛,开窍于鼻,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因此最易受外邪侵袭。当风寒、风热、燥邪等外邪侵袭肺脏时,可引起肺气宣降失常,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若外邪未及时清除,反复发作,则可由表及里,损伤肺脏,导致肺气日虚,逐渐形成慢阻肺的病理基础。

内伤所致

除了外邪的侵袭,中医还认为慢阻肺的发病与内伤密切相关。长期暴露于吸烟习惯、大气污染、情绪波动及饮食不当等条件下,均能对机体内部环境构成损害。吸烟和空气污染可直接损伤肺脏,导致肺气不宣;情志失调则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累及肺脏;饮食不节,尤其是过食肥甘厚味,易生痰湿,阻碍肺气运行。这些内伤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慢阻肺的发生和发展。

痰瘀互结

中医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慢阻肺患者也不例外。由于肺脏受损,气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常,易生痰湿;且久病必瘀,慢阻肺患者常因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瘀血。痰与瘀相互交织,阻塞气道,使肺脏功能进一步受损,形成恶性循环。

辨证分型

风寒束肺型

此类患者多因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导致肺气被寒邪所束,宣降失常。临床表现上,患者常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咳嗽痰白清稀、喘息气急等症状。治疗时,中医强调以宣肺散寒为主,旨在驱散体表及肺内之风寒之邪,恢复肺气的正常宣降功能。常用方剂如麻黄汤,通过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药的配伍,达到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目的;小青龙汤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温化寒痰、止咳平喘的药物,如干姜、细辛等,适用于寒痰咳喘较重的患者。

风热犯肺型

与风寒束肺型相反,风热犯肺型患者多因感受风热之邪而发病。这类邪气较为温热,易灼伤肺津,使痰液变得黏稠难咳。患者常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咳嗽、痰黄黏稠,咽喉肿痛,口渴欲饮等症状。治疗时,需清热宣肺,以清除体内热邪,恢复肺气清肃之性。常用方剂如桑菊饮,通过桑叶、菊花等轻清宣散的药物,配合杏仁、桔梗等止咳化痰药,达到疏散风热、宣肺止咳的效果;银翘散则疏散风热、宣肺止咳的基础上增加了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等,适用于热像较重的患者。

痰浊阻肺型

这类患者体内有很多痰,导致呼吸不顺畅,感觉胸闷气促。治疗时,需化痰降气为主,以祛除体内痰湿之邪,恢复肺气的通畅。常用方剂如二陈汤,通过半夏、陈皮等燥湿化痰药的配伍,配合茯苓、甘草等健脾渗湿药,达到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的目的;三子养亲汤则选用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等种子类药物,通过其降气化痰、温肺平喘的作用,适用于痰喘较重的患者。

肺肾两虚型

此类病患常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晚期阶段,或是年长且体质较弱的个体。其肺部与肾脏均遭受损害,进而加剧了呼吸困难的程度。稍微一动就喘得厉害,腰和膝盖也会感到酸软无力,还怕冷。中医治疗时,往往会选用一些具有滋补肺肾功能的药物,如金匮肾气丸和补肺汤,来助力患者提升身体素质,缓解呼吸不畅的状况。

中医治疗慢阻肺的方法

中药治疗

中医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个性化治疗。这些方剂往往由多种中草药精心配伍而成,旨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扶正祛邪。例如,对于风寒束肺型患者,常用麻黄汤、小青龙汤等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方剂;对于风热犯肺型患者,选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的方剂。中医治疗不仅仅追求症状的缓解,更深层次上重视调整患者的体质基础,旨在提升身体自身的疾病抵抗能力。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在慢阻肺的治疗中也有显著疗效。通过刺激人体特定位点的针灸技术,调节着经络与气血的流通路径,旨在实现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此法能有效减轻咳嗽、气喘等症状,并促进肺部功能的改善。在实践中,肺俞、定喘、膻中等穴位因其与肺部功能的紧密联系而被频繁选用。这些穴位接受针灸刺激后,能够激活肺组织的自然恢复潜能。此外,针灸治疗以其无副反应、操作简捷等优势,展现了广泛的适用性,适宜所有年龄层的患者采纳。

拔罐与刮痧

在中医外治疗法领域中,拔罐与刮痧是两种广为人知的实践,它们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疗法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具体而言,拔罐技术借助负压效应促使局部肌肤产生充血与微循环障碍,此过程激活了经络系统,调节气血平衡,旨在实现疏通经络、驱除风寒的治疗效果。针对慢阻肺病患,拔罐疗法能有效减轻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展现出其独特的辅助治疗价值。刮痧则是用特制的刮痧板在皮肤表面进行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效果。采用刮痧疗法可增进局部血液流通,加速新陈代谢过程,有助于排解体内累积的湿气与毒素,进而有效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中医养生与调理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养身体来预防疾病的发生。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中医养护策略,核心要素涉及饮食摄养、情绪管理及体能锻炼三大方面。在饮食调护上,推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除过多油腻重味之物;情绪调适上,强调维持心境愉悦,减少过度紧张及焦虑情绪的产生;在体育活动方面,需挑选适宜个人状况的锻炼形式,诸如缓步行走、打太极拳等,旨在提升身体素质及增强免疫能力。中医还提倡顺应自然规律生活,如早睡早起、避寒就温等,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

中医治疗的优势与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的优势

整体调理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治疗过程中,不仅着眼于肺部器官本身,还强调从全局角度调整治疗患者的机体环境。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及病情轻重,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拔罐、刮痧等,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采用综合性调理手段,能有效增进患者肺部功能的复原进程,并同步优化其他内部器官的功能状况,增强身体的综合抵抗力,进而推动患者的全面康复进程。

副作用小

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治疗慢阻肺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其副作用相对较小,安全性更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西医治疗过程中,常规采取抗生素与激素类药物予以干预,可暂时性地缓和病症,然而,长期应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耐药现象、微生物群落失衡等不良反应,且有可能对肝脏及肾脏功能构成威胁。中医治疗则注重使用天然草药和物理疗法。这些治疗方法大多来源于自然,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医理论中还着重提出了“中病即止”的实践哲学,强调在诊疗进程之中,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疗法,旨在及时中止治疗以防止过度干预或错误治疗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个体化治疗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及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慢阻肺的治疗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如风寒束肺型、风热犯肺型、痰浊阻肺型、肺肾两虚型等),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和针灸、拔罐等外治法进行治疗。个性化治疗手段能够更加精确地针对患者的具体病因施以治疗,增强治疗措施的指向性和效能。中医实践中强调根据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灵活调整治疗策略,以确保治疗效果的连贯性和可靠性。

注意事项

辨证准确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中医医生需精确辨别患者的证候分类,方能施以适宜的治疗手段及药物。故此,在临床实践中,建议中医师加强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象、脉象等多维度的观察与剖析,确保辨证过程无偏差。患者应积极协助医生的诊疗流程,真实反映个人病情及体验,这对于医生精准制定治疗策略也非常重要。

综合治疗

慢阻肺是一种复杂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方面因素。因此,在中医诊疗实践里,强调应遵循综合性治疗的理念,这意味着需协同调动多种治疗技巧与手段,囊括中药内服、针灸疗法、拔罐技术及刮痧等多个方面。采取这种多方位治疗策略,能够更周全地调节患者的生理机能,增强治疗效果与持续时间。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以辅助治疗进程的顺利实施。

遵医嘱

在采用中医方式进行治疗时,患者需严格执行医生的指示,准时服药并按时回诊。这一行为既是确保治疗成效的必要条件,也是维护患者安全的不可或缺步骤。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治疗,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周期及逐步的过程来缓和病患的症状,并调整其体质。因而,患者需有耐心,以积极合作的心态遵循医生的具体指导,接受规范化治疗。治疗期间,一旦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或病情有所变动,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结束语

慢阻肺作为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治疗需要长期、系统的管理。中医治疗慢阻肺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施治、整体调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尽管如此,中医治疗方法应与西医治疗手段相融合,共同构建一个综合性治疗策略,旨在实现最理想的治疗成效。患者也需加强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疾病康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